万和电气上市十周年:创新引领,傲立潮头
“颠覆式创新”的提出者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曾对其创新理论进行了重构,将两种创新发展到四种,即潜力产品、颠覆性创新、持续性创新、效率创新。
互联网以及它所进入的各个领域,到处发生的都是颠覆性创新,比如金融、零售、出行、制造。而对于很多传统企业来说,它们的创新路径更多来自产品、效率提升上的持续性创新。
过去十年间,从“产销量再次达到新的历史高点”到当前的增长难题,中国家电行业学会了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必须保持在产品、品类以及效率上的“持续性创新”,才能获得持续增长。
“需要对市场保持敏锐的嗅觉,哪怕领先市场几个月都是必要的”,总裁卢宇聪以及他执掌下的万和电气(002543.SZ)同样明白这个道理。2011年上市的它,已在资本市场上征战十年,十年间,它与整个行业同呼吸共命运,也以“持续性创新”走出自己的发展之路。
技术基因
万和电气,说普通也普通,说特殊也特殊。中国家电企业,很多起源于代工与强大的销售渠道,比如创维、美的,也有一类企业起源于技术,比如一开始中德合资的海尔,以及位于顺德、白手起家的万和。
它的前身是一家代工电器厂,凭借过硬的技术,成为万家乐热水厂的核心配件供应商。后来,因为新技术不被看好,创始人卢础其开始自己做燃气热水器,1993年,万和正式成立。
技术,从一开始就成为万和的最大竞争壁垒,也成为它的增长源泉。一度,万家乐曾想掀起价格竞争,万和在应对时则提出以技术革命、质量革命等为核心,最终超越了自己原来合作的“老伙计”。
在回顾品牌发展时,万和创始人卢础其曾自豪地说:“创新有很多说法,我们一开始就以一个超薄型的全自动燃气热水器突围出去,这个改变了中国人沐浴的习惯,我是中国第一个发明了这样的热水器的人。”
从热水器进入厨电领域时,万和同样以技术引领行业。2009年9月,万和推出行业具有标杆性的低碳节能“双风轮”系列吸油烟机,把吸油烟机带入了吸力更强更节能的“双风轮时代”。目前,万和吸油烟机的最大吸力已经可达到27立方米/ 分钟,刷新了吸力的最高记录。
2011年1月,万和电气登陆深圳中小企业板,开启其上市征程。十年来,其营收、利润均增长超过一倍,也持续为投资者带来高分红。
最新财报显示,万和营收从2011年的26.30亿元到2019年的62.2亿元,归母净利润从2.04亿元到5.98亿元,上市以来分红11次,累计金额约17.32亿元。
这十年的增长,同样得益于其技术驱动。它曾投入6000万元建设万和实验大楼,打造“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七大创新平台。
当然,不被市场验证、认可的技术是伪命题,万和产品概念的生成、设计、试产、制造再到成品上市的每一个环节,都以消费者需求为标准,以技术应用为原则,可以说“技术创新”已融入到它的基因中,也在它近十年的快速增长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从发明中国第一台超薄水控式全自动燃气热水器,到相继推出了中国第一台强排/恒温式燃气热水器、第一台无线式遥控燃气热水器、第一台平衡式燃气热水器、第一台冷凝式燃气热水器、第一台智能燃气热水器、第一套能源集成热水系统、第一台零冷水燃气热水器等。万和开创了中国燃气热水器的“八大时代”,万和的产品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燃气热水器的进化史。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万和更是开创了中国热水器的智能进化史,2012年首创@-info人机智能交互系统,2013年国内首创GAA燃气自适应技术,2014年全预混冷凝式燃气热水器热效率创行业巅峰记录,2016年发布首台管家级燃气热水器……
2020年,万和迎来了技术导向下的创新产品高产期,首创双屏智控热水器上市,首创全链式净水生态系统自带滤净燃气热水器发布,首创一级能效零冷水燃气热水器发布……
发展四十三年,上市十年,万和从零部件厂商到整机厂商,从技术提供方到集技术研发、应用、对外合作于一体,走的是一条典型又不典型的传统企业发展之路,起点是技术,终端更是技术。
制造企业还是智造企业?
格力、美的、海尔近些年来在资本市场上的火热证明,制造企业、家电企业大有可为。
据统计,截至2020年12月31日,国内A股、H股上市的家电企业共52家,其中美的集团、格力电器、海尔智家排名前三,市值均在千亿元以上,分别为6916.28亿元、3726.14亿元、2637.03亿元。
格力、美的等在资本市场上受追捧,除了它们所代表的消费升级趋势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背后的智能化、物联网化与服务化。传统时代,家电企业卖出一件电器是一件,每卖出一件电器赚一件电器的钱,随着物联网时代到来,其增长逻辑开始转变。
在物联网、生态、服务化等新思维下,同手机、汽车等一样,家电成为了一个又一个网络节点,每一个节点以及网络,都能创造巨大的价值。这一逻辑支撑2013年整体上市,到2019年营收倍增、净利润增长两倍的美的,市值从不到1000亿增长三倍到4000亿。
对上市十年的万和来说,这一增长逻辑似乎并未起作用,推动其增长的仍然是制造企业逻辑,而实际上一直以技术与市场为发展准绳的万和,早已嗅到风向的转变,开始智能化。
早在2011年,万和就开始了企业互联网的建设,通过条码跟踪每一个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2014年11月,万和在北京发布了“云智能”技术,热水生活开始步入移动智能时代。
2015年12月,时任万和电气董事长卢础其宣布卸任董事长,卢宇聪进入董事会,并接任公司总裁一职。年轻领导人上任后,首先做的就是加快万和向智能化的转型升级。
2016年11月,万和引进了MES系统,迈出“智能制造”转型的第一步,打造出具有更低成本、更高性能、更大柔性的生产制造能力的生产管理体系;2017年,万和与ABB集团旗下ABB机器人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在智能制造、机器人生产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越是智能时代,越对企业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三大白电中,海尔在以技术为内核做战略转型,格力仍然在强调自身在技术上的优势,原本营销、渠道取胜的美的近几年也在强化自身的技术壁垒。
新时代,原本各有出发点的家电企业们,认识到硬科技创新才能形成真正的差异化和定价权。而一开始就从技术出发的万和,迎来了最好的时代。
技术之后的乘数
一直以来,万和的增长都是由技术与市场双驱动,新时代,其增长当然也如此。过去几年中,万和完成了前期的技术储备,完成了那个基础的1,如今已进入技术红利爆发期。未来,新渠道、品类和品牌都成为了它1之后的乘数,为它增值。
乘数之一,来自品类与产品、品牌的拓展。
当前,以热水器为起点的万和覆盖了厨、卫两大场景,向集成灶、净水机等厨电产品延伸,凭借智能互联所搭建的“朋友圈”,万和极大地扩宽了自己的发展空间,不再只是一台热水器、一台灶具,而是厨房空间、浴室空间。
“通过物联网和信息系统,厨房终端可以成为社交平台,分享用户制作的美食”,卢宇聪曾如此畅想到。如今,厨房正成为客厅之外的第二中心,万和着重将发力点放在了厨房空间,去年2月,万和电气注资1000万元打造以年轻、智能为标签的“聪米”品牌。
目前,“聪米”旗下已经推出空气炸锅、便携榨汁杯、加热饭盒、多功能电煮锅等,这些产品不但设计外观上符合当下年轻用户的审美,比如极简、小巧、可爱,在功能上也如此,比如加热饭盒实现了热饭煮菜二合一,多功能电煮锅是1.2L小容量,都很符合白领用户需求。
未来,“聪米”将继续拓展产品品类,最终在“万和”、“梅赛思”、“聪米”和“伊莱克斯”四大品牌基础上,万和围绕智能化、健康化将全面进军集成灶、小家电等厨电新蓝海。
乘数之二,来自渠道与营销。几年来,厨电一直是家电中增长最快的品类,经过在一二线城市的渗透后,其在三四线乃至以下市场仍然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当前,其二级市场覆盖率超过98%,线下门店覆盖全国超过330个地级市,2000个县级地区。
同时,通过打造社交新零售体系,布局直播,万和重构私域流量池,增强与用户的连接,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从制造企业向服务企业的转型。万和电气副总裁卢宇凡曾在去年表示,关注线上购物、体育频道等新社群的需求,万和计划两三年内向服务型企业转型。
同时,万和也在开拓新的品牌建设。自从2007年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以来,万和陪伴中国航天一起成长十余载,更是在2016年升格为“中国航天事业战略合作伙伴”,航天品质与万和“一贯造精品”不谋而合。
同时,万和创新了营销方式与消费者深度沟通和互动,上有高端的演艺竞技场,中有全民乐见的IP大剧,下有接地气的新媒体娱乐平台,持续迸发品牌年轻活力——携手《火星情报局》、《向往的生活》等爆款影视综,宫廷IP联名,牵手阿根廷国家足球队、美图秀秀跨界合作……
十年来,其品牌好感度和品牌价值持续提升,2011年,万和品牌价值76.57亿元,2021年其品牌价值已超过210亿,增值近两倍。
乘数之三,来自海外市场。万和是“十三五”中国十大烟机热水器出口企业之一,2016年以来,万和出口规模从13亿元增长至26亿元,基本实现了5年翻一番的战略目标,业务覆盖全世界90多个国家。未来,它将以国内、国外的全面发展,在万和内部形成“双循环”。
结语
企业发展存在一个三段论,即企业发展需要经过三个驱动,市场驱动发展,领导力驱动发展,创新驱动发展。
中国家电行业,此前受益于人口红利期、房地产高速发展期,整体实现的是市场驱动发展,如今到了需要寻找新的发展驱动力的时候。美的、格力、海尔等家电巨头近些年的转型、摸索,都是来自这一逻辑,也因此其转型重点放在了组织变革、技术升级上。
其中,经历领导层更迭的万和,当前正处于领导力驱动增长后的第二增长区间,即创新驱动,尤其是生产、生态思维“地基”巩固下“持续性创新”的红利爆发期。
☞ 你怎么看万和电气的创新之路?
欢迎在留言区评论。我们会在每周留言点赞前三名(统计周期为7天)的评论中选出1位网友,送出德鲁克管理书籍套装一套。
原创文章转载、进群,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值班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