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新解』桂枝类方的方义及应用

导读:柯韵伯先生谓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其组方严谨,又暗藏深刻的医理,故用之临床加减灵活。本文陈瑞春先生条分缕析了桂枝汤类组方医理,详细阐述了桂枝汤类兼证以及变证,又结合临床医案具体展示其用法。

桂枝汤类方探讨

《伤寒论》中的桂枝汤类方,仅只有19味药,而演变为20余方,可见仲景组方的原则性和灵活性。通过桂枝汤类方的讨论,可以进一步体现“辨证施治”的特点。现就桂枝汤类方的若干问题,作一粗略的归纳和探讨。

一、桂枝汤概说

桂枝汤方是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所组成。论其性味,桂枝性温味辛甘,芍药性微寒味苦酸,甘草炙用性微温味甘,生姜性温味辛,大枣性微温味甘,诸药合用具有辛甘苦酸四味,是调和营卫、滋阴和阳的良方。论其组织,桂枝汤是由两队药所组成,桂枝配甘草入生姜,辛甘温养阳气,亦即辛甘化阳之意;芍药伍甘草入大枣,酸甘滋养阴血,亦即酸甘化阴之义。柯韵伯说“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还有的医家说,桂枝汤是“无汗能发,有汗能收”之剂,这样估价(释:估价即对人或事物给以评价)桂枝汤的作用是很确切的。因为桂枝汤方的组织,“阳中有阴,刚中有柔;攻中有补,发中有收。”所以说,桂枝汤的功用并非是单方面的。

概括地说,桂枝汤方的组织包含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则,方中既有阴阳的对立,又有动静的结合,既相反而又相成,药味之间互相是对立的,但又是以对方的存在而发挥自己的作用,以达到相对的统一。这就是桂枝汤被称为“群方之魁”的理由所在。

有人认为,桂枝汤的作用,是培养汗源,取正汗以祛邪汗。如果说从桂枝汤的主治功用来看,笔者是赞同这一说的。因为桂枝汤确有培补中焦、兴奋胃气之功。谷气旺盛,汗源则充沛。所以说服桂枝汤后所取之汗是正汗,正汗出而使营卫不和的邪汗自止,这是符合病机的。同时,结合方后“……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的服法来看,培养汗源,取正汗的用意就不言而喻了。

此外,前人有“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之戒,这是指桂枝汤全方而言,非指桂枝单味药。如果说桂枝单味药,也能下咽则毙,那就又当别论。还必须指出,仲景提出“酒客”不可用桂枝汤。这是因为桂枝汤方具有辛温助阳、攻中有补的作用,所以凡是湿热蕴中、阳热内盛者,无疑是不能用桂枝汤,这是有临床意义的。

二、桂枝汤证的本证

桂枝汤证的本证,即是太阳表虚证。《伤寒论》说:“太阳中风……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又说:“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再结合“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等原文综合来看,桂枝汤证必须具备头痛、发热、恶风寒、自汗出、脉浮缓、舌苔薄白等主症。因为太阳主一身之表,风寒之邪客于肌表,在表之卫气不固,内外合因,邪正交争于体表,营卫不和,脏无他病。所以,发热自汗出、恶风、脉浮缓是桂枝汤证的辨证要点,也是区别于表实证的鉴别之处。

三、桂枝汤证的兼证

桂枝汤证的兼症,内容繁多,牵涉面广,在《伤寒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兹分述于后。

(一)兼项强症

太阳的经腧部位为寒邪所束,经气不舒,表现为“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用桂枝汤解肌,加葛根以散经腧之邪。此即论中“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的意思。这与表实无汗之“项背强几几”比较,一者有汗,一者无汗,有表实与表虚之别。临床用本方治“落枕”,疗效甚捷,亦有经年项部不适者用之亦验。近年用本方加生黄芪、姜黄、秦艽之类,治疗颈椎增生症,亦能改善症状,获得疗效。

(二)兼喘症

凡有宿喘之人,多有肺气不足,新感风寒,可以用桂枝加朴杏汤主治,《伤寒论》说“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但应明确,本方用于喘家,应有表虚证悉具,如系表实兼喘似无效益。若与小青龙汤比较,彼则重在寒水射肺,有饮邪可征;此则以喘为著,且有表虚诸症。至于论中“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仍主以桂枝加朴杏汤,这就应当活看。因为它只是下后表未解的治法,既不能认定“微喘”一证,亦不可执定桂枝加朴杏一法。

(三)兼风湿证

《伤寒论》说:“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这是太阳病的类似症,属杂病范畴。《内经》称为痹症。日人丹波元坚说:“风非中风,盖总括风寒之词。”体现了《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意思。三气杂合的痹证,与风寒致病虽有类似之处,但性质上又略有区別,临床证候亦不尽相同。本方实即桂枝汤去芍加附子,且附子用量(三枚)特大,皆在驱散寒湿以镇痛,有别于回阳救逆的附子之用法。若“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的风湿留着关节证,则用甘草附子汤,温经散寒以定痛。

(四)兼郁热证

《伤寒论》说:“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此即太阳表邪未解,因循失汗,里热已成。究其病机亦属表实内传阳明,故必有口渴、心烦、舌苔薄黄、脉浮数等症,若与大青龙汤比较,病机大致相同,且二者的禁忌一样。所不同者仅病势有轻重之别,应当细辨。

论中还有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面有热色,不能得小汗出而身痒,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或如疟状一日再发的用桂枝二麻黄一汤,前者发汗力较强,后者发汗力稍逊,二者皆属于桂枝汤的权变法。

(五)兼阳虚证

本证是表虚证的常见证,柯韵伯说:“太阳病……虚则易陷少阴”,证之临床确实如是。如表病汗不如法,损伤心阳,以至心下悸欲得按,用桂枝甘草汤主治,二味扶阳补中,是阳虚之轻证,笔者常以此方合枳实栝萎薤白半夏汤,治胸痹短气,属痰浊闭阻心阳者,常获疗效。又如“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的表邪未解、卫阳已虚之证,用桂枝加附子汤主治,其效甚捷,往往以小剂一、二服即取效。再如,烧针令汗发奔豚的桂枝加桂汤,是属心阳损伤,寒气乘之上犯。其实,未经发汗,素禀阳气不足而见“气上冲”者,用之亦验。他如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以及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等,均属汗后伤阳,随其病机不同,变证各异,而以桂枝汤为基础加减运用,其辨证立法、组方用药都是十分严密的。

(六)兼营虚证

《伤寒论》说:“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的汗多伤营血证,用新加汤主治。因为桂枝汤原方旨在调和营卫,但因汗出过多而使营血耗损过甚,故加芍药以滋养营血,复加人参以补汗后之虚,所以能治营血失养的身痛症。本方与后世补中益气汤加桂枝治气虚感冒身痛,一则偏重营弱,一则偏重气虚,两相比较,病机殊别,各有侧重。

(七)兼里实证

本太阳病下后大实痛,是因腐秽积滞于肠胃,其病属实,用桂枝加大黄汤除邪止痛。许宏说:“表邪未罢,若便下之,则虚其中,邪气反入里。……若脉沉实,大实而痛,以手按之不止者,乃脾实也,急宜再下,以桂枝汤以和表,加大黄以攻其里。”许氏补出了脉沉实、按之痛不止的腹症,这样更为贴切。但此证属太阴,是否当行大黄之攻下,尤当审慎,不可粗疏。至于桂枝加芍药汤所主治的腹满,是阳邪下陷,脾气不和,这里就不赘述。

四、桂枝汤证的变证

桂枝汤证的变证,与上述兼证稍有不同,其所同者是表虚的变证,虽以桂枝汤之法,而易桂枝汤之方,这就有必要分开来论述。

(一)阳虚停水证

《伤寒论》说:“……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本条应与《金匮》“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其脉沉紧”和“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等合参。因为脾胃中阳不足,水气内停,蒙闭清阳;有形之饮停聚中焦,故头眩心下痞满,用苓桂术甘汤健脾利水以化饮。这就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意思。

此外,苓桂甘枣汤证,是因汗后欲作奔豚,其人脐下悸,属心阳不足,下焦水气偏胜,故变桂枝汤为苓桂甘枣汤以利水气,平冲逆。至于桂枝去桂加苓术汤,病机与上述有相同之处,但因其去桂去芍争议甚多,这里就略而不谈。

(二)中阳不足证

《伤寒论》说:“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所谓二三日是指未经汗吐下而“心中悸而烦”,《医宗金鉴》说:“心悸而烦,必其人中气素虚”。故用小建中汤补虚建中。论中尚有土虚木旺、木抑土中的“腹中急痛”,亦可用上方主治,其所以悸烦腹痛均可以小建中汤治疗,因为甘药之用,足以资养脾胃,生长营血,所谓“肝得之而木气疏和,心得之而火用修明”,故腹中急痛、心悸而烦二者都能获效。

五、病案举例

桂枝加附子汤案

吴XX,男,32岁,农民。1970年3月就诊。患者因劳动时淋雨,当晚头身重痛,恶寒发热无汗,次日就诊时,体温38.8℃,脉象浮数,舌苔薄白,二便如常,不呕不渴。已用羌活,独活、荆芥、防风、蔓荆子、川芎、白芷等祛风胜湿药,服1剂,汗出甚多,身痛反剧,不发热,身寒怕冷,围帐覆被而睡且身不热,体温36.5℃,舌苔白润,脉象微细。处方:制附片6克、桂枝6克、西党参15克、白芍6克、炙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3枚。服1剂后,肢体暖和,恶寒减轻,汗少身不痛。继服1剂后,恶寒知饥索食,诸症痊愈。休息2天后恢复劳动。

按:风寒外感虽未用麻桂发汗,而祛风胜湿药亦可过汗。本例即发汗伤阳,故汗后身寒更甚,用桂枝加附子汤温阳益卫,加党参益气补虚而获效。

桂枝加葛根汤案

宙XX,女,41岁,教师。1978年2月初就诊。自述颈项部不灵活,转动不自如已2~3个月,且伴有上肢麻木感,手臂举动不便,其他如常。脉缓,舌苔薄润。当即以桂枝加葛根汤方数剂,并嘱其摄片检查。

二诊,经X线摄片检査,确诊为颈椎增生症,并诉服前方后,颈项部略感转动灵活,脉舌均正常。处方:桂枝6克、赤白芍各6克、生黄芪15克、秦艽10克、姜黄10克、葛根15克、生姜3片、大枣3枚、炙甘草5克,服20余剂,自觉颈部俯仰灵活,手麻木减轻。近1年多,病未复发。

按:此虽颈椎增生症,表现仍为“项背强几几”,病位属太阳经,故以桂枝汤滋阴养阳,加益气活络升津药取得近效。是否能巩固,还有待长期观察。

桂枝甘草汤案

王xx,女,41岁,教师,1978年4月初就诊。

主诉:胸闭闷憋,时而感气促,气不足息,喜欢叹气,遇阴雨天,胸闷更甚,心悸心慌,疲乏无力,舌苔白润滑,脉缓而弱,偶见间歇。心电图正常。诊为心阳不足、胸阳闭阻。拟用桂枝甘草汤合枳实栝萎薤白汤加味。处方:桂枝6克、生黄芪15克、瓜蒌壳20克、薤白12克、枳壳10克、炙甘草10克、橘络10克,服5剂。

二诊,服前方后,胸闷减轻,心胸舒畅而欢快,不叹气,心悸减,脉息平和无间歌。守前方加党参15克,继进5剂。

三诊,服前方10余剂,诸症已罢,一切正常。瞩其服归脾丸以善后调理。随访至今,心悸气短之症未复发。

按:桂枝甘草汤温养心阳,加参芪益气,合枳实栝蒌薤白汤宣通胸阳,故能主治心悸气短的胸痹证。如确诊为冠心病者,加活血化瘀药合用,亦可缓解症状,能获近期疗效。

桂麻各半汤案

王XX,女,28岁,工人,1979年2月就诊。病者患荨麻疹多年,经常反复发作,遍身瘙痒,尤以身体暴露部分疹块特多,痒得难以坚持工作。检查所见,头面四肢一经风吹即起红色疹,高出于皮肤,瘙痒特甚,烦躁不宁,饮食无异常,二便正常,月经先期。脉息如常,不缓不紧,舌苔薄润。曾服清热祛风凉血药,以及西药镇静剂、抗过敏药均罔效。姑拟麻桂各半汤合四物汤试治。处方:麻黄5克、桂枝5克、赤白芍各6克、杏仁10克、生地15克、当归10克、川芎5克、甘草5克、路路通15克、生姜3片、大枣3枚。服5剂。

2个月后,曾为她诊治的医师转告,病者服上药5剂后,疹块消失,病未复发,一切良好。

按:麻桂各半汤本为治风寒外束于皮肤之表证,合变通四物汤,养血良血以疏风,内外合治,故能主治本证。

苓桂术甘汤案

黄XX,女,42岁,技术员,1973年4月就诊。患者被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病”,已多次住院治疗,病史3年。胸闷心悸心慌,面部及两脚浮肿,呼吸气短,喘咳吐稀痰,甚至口唇发绀,恶寒身形振颤,睡寐不宁,食少腹胀,大便稀溏,小便短少,脉细弱,舌苔白润质淡。用苓桂术甘汤加味试治。处方:茯苓15克、白术12克、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广陈皮10克、法半夏10克、生黄芪15克、防己10克、车前仁12克。服5剂。

二诊,服前方后,心悸、浮肿减轻,呼吸较畅利,咳减痰少,小便增多,食纳稍增,脉仍细弱,舌苔薄白润,守前方加制附片10克,继服5剂。

三诊,前方继进5剂后,心悸浮肿再度减轻,呼吸均匀,唇不发紫,不恶寒,咳仍吐稀痰,睡寐安宁,脉缓而弱,舌质淡红苔白。处方:制附片10克、生黄芪15克、桂枝6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炙甘草10克、法半夏10克、五味子5克、党参15克,服5剂。

四诊,上药服10余剂,诸症悉减,浮肿消退,心不悸,咳减痰少,饮食倍增,脉缓有力,舌苔薄润。嘱前方再进10剂以巩固疗效。

两年后随访,病者坚持上半班。如遇心悸发作,或感冒引起身痛,胸闷心悸,即用第三诊方,服数剂后诸症悉减,至1978年底,患者陆续服上药近100余剂,体略发胖,病未复发。

按:本案虽为“风心”病,但究其病机,乃中阳不足,痰饮停聚,故用苓桂术甘汤加味主治。由于病者素体脾肾不足,症药相符,虽长期服用,未见不良反应,且成了常备之药。

总之,桂枝汤及其类方,在《伤寒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这一类方是围绕着桂枝汤加减化裁,既可治外感疾病,也可治内伤杂病,临床运用甚广。对于其病理药理如何用现代科学的手段进一步研究,使它的适应症、临床指征更加明确,便于掌握运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有待于整理提高。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0533-7538787)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0)

相关推荐

  • 太阳脉症桂枝汤证概述——《伤寒论》通俗讲话之二

    太阳脉症桂枝汤证概述--<伤寒论>通俗讲话之二 怎样是太阳病?在第一讲里已经说过,就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的综合病征.在这些综合病征的基础上,再加以有" ...

  •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63条)

    从头学中医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63条) 讲者:孙洁  编辑:东旭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

  • 葛根黄芩黄连汤·石膏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炙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

  • 中医经典伤寒论桂枝汤证方证5个标准:1、...

    中医经典伤寒论桂枝汤证方证5个标准: 1.特征症状:发热,汗出 2.主要症状(太阳证):恶寒或者恶风.头痛,鼻鸣,鼻塞流清涕 3.可伴随(津液不足)症状:以"血"代汗(血证),大便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十一)

    如果病人是表寒,就是说表面是伤寒证,本来该用麻黄汤,结果因为病人有便秘,开了攻下的药以后,造成下利不止,有的时候并不是医生攻下的时候造成的下利不止,有时候病人刚好是麻黄汤证,结果病人吃了坏的食物,造成 ...

  • 『古方新解』桂枝甘草汤治心悸,随用随止

    导读:文中介绍了两个医案,用的都是桂枝末0.6克.甘草末0.3克(这个用量有没有惊到你,还记得朱进忠:"壮火散气,少火生气"临床实录一文吗?点击标题可以阅读)治疗心阳不足引起的心悸 ...

  • 『古方新解』焦老胃痛方 使我终生受用

    25年前,曾读已故著名中医学家焦树德老先生<用药心得十讲>一书,在百合一药中焦树德老先生曾云:"我常用百合30克,乌药9克,丹参30克,檀香6克(后下),草豆蔻9克,高良姜9克, ...

  • 『古方新解』白僵蚕新用七方

    白僵蚕为蚕蛾科昆虫家蚕的幼虫在未吐丝前感染白僵菌而发病致死的干燥体,属息风止痉药,其主要功能是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治疗惊痫抽搐.口眼歪斜.风热头痛.目赤咽痛.风疹瘙痒.痰核和瘰疬等.常用量5 ...

  • 『古方新解』甲乙归藏汤方解

    来源:河北省沙河市中医院 作者:李彦坤 甲乙归藏汤出自晚清名医费伯雄.甲乙归藏汤组成:珍珠母25克,青龙齿6克,醋炒柴胡3克,薄荷3克,生地18克,当归身6克,酒炒白芍5克,丹参6克,柏子仁6克,合欢 ...

  • 『古方新解』《类证治裁》血症论治的特色

    清代林珮琴编著的<类证治裁>,对多种出血的病因.部位.症状.颜色.性质.脉象论述较祥,其以脏腑辨证为主,分别对吐血.衄血.蓄血.溺血.便血一一列举了治则方药. 辨出血的主因 林氏首先在血症 ...

  • 『古方新解』桂枝汤及桂枝汤类方析

    桂枝汤乃<伤寒论>中群方之冠,具有解表发汗,调和荣卫之功效,此方升中寓降,热中有寒,泻中兼补,为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之第一方也.本文主要浅述了表证及汗法的一些本质性问题,认为表证乃正邪交争于 ...

  • 『古方新解』仲景用桂枝妙在何处(下)

    ·医学家张洁古认为,内伤.外感头痛都要用川芎,剂量可以在15~30克.笔者再加全蝎.蜈蚣磨粉,每次1克,属寒者加桂枝.细辛,也可以加徐长卿祛风湿止痛. ·笔者曾经治一血管神经性水肿案,由胡蜂刺了一下引 ...

  • 『古方新解』《伤寒论》:治水方之苓桂术甘汤

    机体水液代谢平衡,人体生命活动才能正常,一旦代谢失衡,就易导致"水"病. [水液在体内运行的方式] 我们喝进去的水是如何在体内代谢运行的呢?正常的水液在体内运行必须以"气 ...

  • 『古方新解』仲景用桂枝妙在何处(上)

    ·唐宋以前肉桂与桂枝不分,至清代才把柳桂作桂枝的正品,一直沿用至今.我们今天学习研究仲景经方时要根据证候.经文治疗的指征分析,是桂枝还是肉桂. ·桂枝汤中以桂枝与芍药配伍并不是以"有汗&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