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碑中的奇思巧趣
本文不谈玄,只谈可操作的。
一般来讲,学习书法,当然是以临摹经典墨迹为上。但是,年代较早的书家们,墨迹没有流传下来,我们只能去学他们的碑刻。比如魏碑,不但墨迹没有流传,往往连碑字的书写者都难以知晓。尽管这样,人们学习魏碑的热情并未消减。作为一种有别于唐楷的楷书,魏碑自有其魅力。那么,怎样才能学好魏碑?瓜瓜君学写过几天《张黑女墓志》,有一些体会,下面浅谈一两点。
魏碑数量众多,但并非件件都是精品。名气很大的《龙门二十品》,不见得都是上品。就好比一百单八将,很多其实武艺平平。这个正常,捐碑人的地位、财力不同,请的书家和刻工的水平不同,都会影响到成品的质量。相对来说,元姓墓志的精品率较高,因为北魏推行汉化政策,皇帝从自己做起,改拓跋氏为元氏,元姓墓志的主人大都是王公贵族,请的书家和刻工,其水平即便不是擅于一代,也不会很低。
我们从用笔和结构两个方面,从《元钦墓志》里挑三个字探讨一下。先看一帧局部图:
《元钦墓志》局部
下面是单字分析:
《元钦墓志》“虑”
魏碑给我们的印象,是方笔居多。实际上,优秀的魏碑,总是方圆俱备的。这个“虑”字,右边蓝圈圈出的三个笔画,它们的右上或上方都有一个平面,整个笔画呈三角形,这是魏碑中典型的一种方笔。掉头往左看,红色箭头指向的七个横画的起笔,没有一个是方棱方角,而且各有姿态,变化微妙。其中,有的横的中段微微鼓了起来,这种笔画形态,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圆笔,虽然它的起笔处可能是尖的。另外,唯一的撇画的起笔和“心”字的前两点,也有圆势。从结构上看,第三横长长地伸向左边,占用了撇的地盘,巧。下部“心”字的第一点,竖向,写得长而灵动,它和上面带弧的撇一起,化解了由七个横画可能造成的机械感,妙。再看一个字:
《元钦墓志》“黄”
这个“黄”字方笔不少,尤其是上半部。下半部的竖、横、点,多呈微鼓状,可谓圆笔,正好和方笔互为映衬。此字最有趣处在于结字。底部两点,方向打破常规,很是可爱,整个字靠这两点给带活了。另外,上方的长横,右边缩住,在结构上也造成一种左伸右收之感,有一种不平衡的平衡感。
《元钦墓志》“胪”
这个字的命门是中间的长撇。一般来说,我们在写肉字旁的字时,总感觉无可措笔。因为“月”形较长,右边如果也是长形的偏旁,左右两个部件就会打架。这个字巧妙地将“月”形变短,右边“盧”字写高。也就是说,左边收,右边放,左右形成错落感。中间的长撇,分割左右但又联系左右,妙。这样的巧思,在魏碑中在在有之。观察下面两帧《元倪墓志》的图片,留意其中带红圈和红线的字。第一张,留意长出的撇画,第二张,留意左右部件的收放和错落。
《元倪墓志》局部
我们小结一下:
① 精品魏碑的笔画方圆兼用,并非一味求方。一些长出的、方向不合常规的笔画,反而让字形更加灵活。②左右结构的字,左右部件有错落和收放,并非一味齐平。总之,可以用“出其不意”来形容魏碑在笔画和结构上的巧思。
关于方和圆,再啰嗦两句。方圆不光体现在用笔上,还体现在结构(势)上面。不管体现在哪里,方圆兼备,总不会错,但如果笔方势方、笔圆势圆,就会出问题。比如下面这件:
《郑长猷造像记》局部
这件墓志为《龙门二十品》之一,典型的笔方势方,像是从隶书到楷书的一种过渡,但稚拙、刻露。这种字,我们一般不提倡去学,因为它不精美,无含蓄(没有节制)。它待在石头上,看着似乎还有点可爱,但若挪移到纸上,恐怕会显糙。不过,有的学习者偏爱这种字,不知为何。
至于笔圆势圆,大家可以脑补乾隆的字,这里就不放图片了。
明白了方圆的辩证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探索书写中的笔法细节和结字方式。
总之,上品魏碑并不粗野,反而相当精致,经得起推敲。和唐楷的法度森严比起来,魏碑更让人放松。这些话,前人也都反复说过了。需要强调的是,用魏碑体进行创作,不可写得太过。今天很多书法人的魏碑体,要么笔笔皆方,要么胡乱变形,写的字刻露、造作,直奔野路。魏碑的字如何转化为纸上的字,还需多加思考和尝试。瓜瓜君觉得有一点很重要:干净。对,魏碑,其实可以写得很干净。比如《张黑女墓志》:
不光是魏碑,瓜瓜君觉得,大凡书法,总以洁净为上,燥厉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