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女儿疑勒死亲妈,背后原因令人深思:为什么我们为孩子好,最终却换来悲剧?

近日,一则新闻,让无数人震惊!
15岁女儿疑把妈妈勒死在家中。
而且据知情人透露,女儿是假意给妈妈按摩,然后勒死妈妈,装在行旅箱中,最后还与妈妈尸体共处了2天1夜,直到警察上门调查。
真是细思极恐,同时也不禁令人疑惑,是什么原因让一个才15岁的孩子,狠心杀死妈妈呢?
 

据警方透露,是女儿认为妈妈平时管教自己太严。

而据母亲的朋友透露,孩子的母亲是有名的律师,在业内是一名女强人,属于说一不二的类型。

早年和丈夫离婚后,就独自带着女儿生活,为了女儿更优秀,每年在女儿身上能花至少20万,她曾说只要对女儿好,花多少钱都无所谓,并希望女儿的人生完全按照自己的规划来。

她要求女儿考试必须进入班级前五,最好是前三,以后要进入北大、清华或者复旦这样的名校,未来一定要比自己优秀,要出人头地。

于是她强势控制女儿,让她拼命学习,一不听话学习,就会训斥,曾经还把女儿训哭。

而且她不仅在学习上强势管控孩子,在生活上也要求孩子一切听她的。

孩子在学校午不午休她要管,孩子和谁在一起玩,她也要去调查。

妈妈这样的管控让女儿痛苦不已,女儿曾对妈妈说:你虽然给了我这么多,但从不考虑我的精神感受,不考虑我是怎么想的,你让我不快乐。”

终于,女儿受不了,为了摆脱妈妈的控制,将亲生母亲勒死。

伦敦大学学院的《积极心理学期刊》中,曾发表了一项研究的结果:

父母强烈的控制欲,会迫使孩子想要逃离父母,远离家庭,甚至是走上歧途。

我们以为严厉是对孩子好,可对孩子来说,太过严厉就是一种控制,让他们喘不过来气,没有任何选择权,如同一台机器一样,任由父母控制。

过于严厉的管教不是管教,那是控制。以爱为名的绑架,只会导致两败俱伤。

1.
父母的控制欲
会毁掉孩子
相信每一对父母都希望孩子更优秀,于是严厉要求孩子,却忘了孩子能否承受得住。
韩剧《天空之城》中,有一个可怜的孩子英才。
他的好成绩是被妈妈逼出来的,从7岁开始,一年365天,一天不落都在学习。
就算生病受伤或者昏倒,妈妈也逼着他去学院学习到凌晨2点,得不了第一,就没资格吃饭,成绩下降,妈妈就诅咒让他去死。
这样的管教让他很痛苦,他对妈妈说:“当你儿子,对我而言是地狱。”
后来他决定用“自杀”来报复父母,并故意将这些内容写成日记,让妈妈看见。
本以为妈妈看到会改变,却不想妈妈看到后,接受不了自己努力培养的孩子,想用“自杀”报复自己,于是开枪自杀结束了生命。
这部电视看似讲的是韩国上流社会的父母,如何逼着孩子考上高等学府的故事,但其实就是现实的写照。
在国内也有很多家长是如此,开始只希望孩子能考到好成绩,渐渐地演变成控制。
前段时间,李连杰的小女儿抑郁症令很多人惊讶,后来才知道是因为母亲管教太过严格。
他的妻子在女儿6个月的时候,就开始为孩子请家教,而她也因为有了孩子后,对自己的穿着、打扮等等都不在乎,全部的身心都在孩子身上。
这样“尽心”的管教,让孩子承受不住,最终患上了抑郁症。
《无声告白》里,伍绮诗这样写道:

父母越是关注你,对你的期望越高,他们的关心像雪一样不断落到你的身上,最终把你压垮。

为孩子的将来考虑没有错,但一旦变成控制,就会变成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2.
父母的控制欲
会养出“空心”的孩子
儿童心理学家曾说,父母强势的控制下,会养出两种小孩:
一种是反抗型,什么事都和父母对着干,拒绝父母把自己的焦虑转移到他的身上,他们和父母不断产生矛盾,轻则吵架,重则想要逃离父母,出现犯罪等一些情况。
另一种是乖小孩,父母让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不知道未来想过什么样的人生,父母怎么安排,就怎么生活,一生都找不到自己。
之前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在一次演讲中,表示一些学生因为价值观缺陷导致了心理的障碍。

他说30.4%的北大新生厌恶学习,或者觉得学习没有意义,是因为得了“空心病”,他们看起来像抑郁症,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却不同于抑郁症。

其实主要的原因是,孩子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
这样的孩子即便很优秀,内心却始终感觉空荡荡,总有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不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活着。
北大的一名学生半十四曾写了一篇《不好意思,我就是那四成认为人生没有意义的北大新生之一》。
在文章中他写道,自己觉得人生没有意义,甚至偶尔有过结束生命的念头。
他说自己从十四岁那年,就开始疑惑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而这个问题自己思考了一整个青春,最终却没有答案。
于是选了哲学系和冷门的宗教学,想从中找到答案。
有多少孩子,在父母密不透风的控制下,变成了空心的孩子。
他们优秀,却有一个孤独的灵魂,成了一个优秀的空心人。
3.
如何避免
成为控制型父母
  • 合理期待,接纳孩子

其实,父母控制欲强,是因为对孩子的高期待,期待孩子成为自己理想的那样,一旦不是,很多父母就会着急,从而更严厉地要求孩子。
可我们要明白: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劣势。
所以无论孩子是什么样,我们都要学会去接纳。
一旦孩子没有做到我们理想的那样,成绩没有达到我们的理想,不要着急去责骂,应该和孩子一起分析为什么没有做得更好,是态度不好没有自信,还是能力不足、方法不对,然后和孩子一起改进。
如果孩子已经尽力了,还未达到父母心中的要求,也不能强逼。
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是学霸,或许孩子在另一方面有自己的优势,所以父母要懂得去接纳孩子。
  • 把握管教的度,勿把严厉变控制

太过严厉,就会变为控制。
孩子虽小却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一旦被控制,就会感觉痛苦,从而想要反抗。
所以,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管教的时候把握严厉的度。
也就是一方面要“小时候严、长大后松”,小时候孩子还没有规则意识、没有形成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时,父母对孩子进行管教和引导是必须的,也是对孩子负责。
而当孩子慢慢长大,特别是进入青春期,一定要渐渐放松要求,否则一旦管教过严,渴望独立的孩子就会受不了。
开头文章中律师母亲就是在孩子已经15岁后,还一直那么严格,孩子才会反叛。
另一方面,管教要抓大放小,事无巨细就会变成控制。
孩子明天穿什么衣服,周末和哪个同学出去玩,平时的兴趣爱好是踢球还是听歌看电影,这些大可不必严格去管。
  • 管教要以尊重为前提

控制型的父母,背后其实是没有边界感,不尊重孩子。
但孩子是人,不是提线木偶,不可能父母要求怎么做,就怎么做。
所以为了避免成为控制型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做决定的时候多和孩子商量,平时多倾听孩子的意见。
《小欢喜》中的英子的妈妈,对她抱了很大的期望,为了她能上清华北大,每天6点钟起床为她炖燕窝。
在英子的房间按上一面玻璃,以便随时监督英子的学习。
甚至在英子选择了南大的时候,妈妈改掉了她的志愿。在这样没有边界的控制下,英子活得非常累,最终得了抑郁症,准备跳海自杀。
其实,作为父母管教孩子无可厚非,可即便这样,也要有边界和尊重孩子,这样孩子才能接受我们的管教,成长得更好。
4.
没有完美的孩子
也没有完美的家长
为什么我们总是会不自觉地去控制孩子?因为我们害怕。
我们害怕如果没有引领孩子走好每一步,没有逼孩子一把,孩子以后就没有好的未来。
可这世上没有完美的孩子,更没有完美的家长,过于要求自己和孩子,只会让整个家庭都处于痛苦之中。
我们应该要试着去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这样就会有足够的力量去面对外在的一些焦虑、一些攀比,从而也会更接纳孩子。
发展心理学中提到:

孩子成长的基石,是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有自主权,只有对自己的生活有掌控权,孩子才会有意愿做出改变,成为更好的自己。

所以,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吧!
因为我们的接纳,能避免控制带来的悲剧,因为我们的接纳,能让孩子更自主。
“您的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作者简介:夏晴风,多平台签约作者,一个宠娃狂魔的妈妈,深入研究儿童心理,致力与孩子一起成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