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作:小学生该怎么阅读才是有效的

小学生该怎么阅读才是有效的

文/陆生作

原创作品,版权保留,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两条腿,阅读是牛腿,写作是豆芽腿,粗细不一。写作这条腿可以养得再粗一些,但肯定粗不过阅读。所以,在粗细这个层面上,阅读要花更多的力气。

阅读怎么读才是有效的?我也说不上来,各家有各家的说法。我只能按照我自己的阅读经历,来谈一谈。

我自己掰着手指头想一想,阅读:一、检测生字。二、能归纳意思,知道一篇文章讲了什么,抓得住要点,且能在阅读中勾起自己的生活。三、懂欣赏,比如蒋军晶老师分析《武松打虎》那个“闪”字。四、指向写作的阅读,读能为写服务。具体怎么讲呢?

检测生字。

在阅读过程中,总会碰上一些不认识的字。字不认识,当然意思也不能直接明白,尽管能根据上下文猜个大概。猜总是不靠谱的,所以,得翻翻字典、词典,把意思弄懂,又多认识了字。

我认识的很多字不是老师在课本上教我的,而是在阅读中学会的。比如,有一个“赧”字。我到现在都记得这字是在浙大图书馆中顾希佳选编的《西湖竹枝词》中看来的。诗句中的组词是“赧郎”。赧,羞愧得脸红。

能归纳意思,知道一篇文章讲了什么,抓得住要点。

这一点,在我读小学时每课必做——分段,归纳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现在想来,这竟然是语文课堂给我印象最深的部分。当变成一种机械操作,自有它不好的地方。但是,归纳意思,这是阅读必须重视的,必须完成的。比如,我读完了《西游记》,这么多字,我怎么跟人介绍?难道从头到尾读一遍?谁愿意听你啰唆?所以得归纳——《西游记》讲了唐僧师徒四人,历经磨难,成功去到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就这么一句话,就是归纳大概内容,这是一定要在阅读中学会的。至于中心思想,那倒不必统一,保留自己的意见。没说所有人觉得辣椒一定是辣的啊,不辣也是可以的啊。

能在阅读中勾起自己的生活。

这也是非常重要的。阅读,是可以写读后感的。感从哪里来?当然是自己的生活中来的,这叫共鸣,有共鸣才有感受,才有发言,才会评价。

我们阅读时,往往会觉得“这个作者写得真好,真的是这样的”,或者说“这个作者写得真不好,根本不是这样的”,这就调动起生活过往了。为什么有人说“写作源于阅读”?因为阅读能激活我们那些熟视无睹的生活。原来还能这样写啊,原来这个事情也能写作文的啊。小学生生活单调,阅读能激活他们的生活。所以,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与自己的生活相连,是有必要的。或者,让学生置身阅读之中,如果你是故事的主人公,你会怎么办?学生一定会拿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决主人公的问题。这就是阅读与生活的联系。既激活生活,也扩展生活。

懂欣赏。

阅读有个词,叫“品读”。

品字三张口,定能品出多种味道。

我之前写过《作文中,一个字就见高低》一文。拎一个例子出来看看:

鸟宿池边树,僧敲(推)月下门。

月下,能看见树上睡在鸟窝里的鸟吗?不能吧。月亮很亮,可能看到鸟影子,或者看到的是猫头鹰。所以,用“敲”字,证明了树上睡着鸟,敲门声惊动它了。如果用“推”字,就没这个效果,声音太轻?

简单地说,就是这个“敲”字好在哪里?一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好在哪里。

再比如,蒋军晶老师在《武松打虎》中与学生对“闪”字的解读:

师:他不是瞎闪,他闪到哪里去啦?闪到背后,闪到青石旁边,对不对。

生:我从武松“闪”里面,可以看出武松非常有智慧,因为武松知道,大虫背后看人最难,所以每次闪总是闪到老虎的背后,跟老虎周旋,最后才一击制胜,我觉得这里可以体现出武松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

我印象中苏联小说《胶鞋和冰激凌》中的“塞”字和“藏”字,也是极好的例子。

指向写作的阅读,读能为写服务。

这一点,我以前专门写过一篇《爱阅读、看书很多,为什么还写不好作文?》。讲了两点:第一,在五官感受上向书本学习。第二,在情节上向书本学习。

当然,前面懂欣赏中讲到的炼字,也是极其重要的。

再举个简单的例子吧。比如读绘本《鳄鱼爱上长颈鹿》。从结构上说两点:

一、“有时候”“有时候”“有时候”……这是从时间上说的,我称之为“春夏秋冬”。

二、踩高跷、做特技、请吃树叶、弹钢琴……这是从“角色”上来说的,我称之为“柴米油盐”。

这一与二,都是“糖葫芦”一样的。能在阅读中这么去思考,写作不就变得简单了吗?

写到这里,我想加第五点:阅读有时候是没有道理好讲的,就是喜欢,其中滋味不可言传,也只能自己的意会。比如,我特别喜欢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贾谊的《过秦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喜欢,读得有味道。古人讲平仄,我们基本已经忽略了。就像很多民间童谣,本身是没有故事的,但念起来朗朗上口,小孩子喜欢,这就是韵律在起作用。

阅读可以让人发呆。

比如我读《甲行日注》卷一。

二十日,戊辰。晴。与子夏坐石上,看红叶赪霞千片,错绕青翠间。斜阳半挂,四无人声,凉风微动,叶叶如欲吐语。

多美啊!字句多干净。我都不想去解释什么。“欲辨已忘言”,就这么读,一遍又一遍,舒服就够了。脑子里边有画面感,就好了。

最后的最后,放一段唐弢《琐忆》的话:

鲁迅先生为我们讲了个故事,他说:“我们乡下有个阔佬,许多人都想攀附他,甚至以和他谈过话为荣。一天,一个要饭的奔走告人,说是阔佬和他讲了话了,许多人围住他,追问究竟。他说:‘我站在门口,阔佬出来啦,他对我说:滚出去!’”听讲故事的人莫不大笑起来。

现在好多人也以此为荣,是这样吗?是的!

动辄某某说、某某说,能不能说点自己的想法呢?特别是阅读,是你在教你的学生阅读,不是某个名师在教你的学生阅读;你得用自己的经历与经验去教导你的学生阅读,而不是用某个名师的话去教导你的学生阅读。如果要用某个名师的话去教导你的学生,首先你自己得吃透,所以,归根到底,教学终究是身教,言只是用来表达而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