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方鸿渐
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结局。
《围城》一书被我们现代人提取得仅剩一条婚姻格言,像新书腰封上醒目的大字。
《围城》被读到薄至如此,却又广入人心,不知是该书的幸,还是不幸。
但说到《围城》,你不能只知道这么一句话吧。
其实岂止说婚姻,小说从方鸿渐初出茅庐零恋爱经验写到他婚后生活,从露水情缘的鲍小姐写到把他圈进婚姻的孙柔嘉,《围城》里除了为我们描述了“婚姻之城”之外,其实还隐藏着“事业之城”和“自我之城”,这三座城加在一起才构成了《围城》的主旨。
《围城》中精妙诙谐的譬喻俯拾皆是,书中人赵辛楣评价主人翁方鸿渐“方先生人聪明,一切逢场作戏,可是我们这种笨蛋,把你开的玩笑都得认真”。
书语言表面上也看似“逢场作戏”,实则隐喻着作者情感上的睥睨慈悲,他笔下的人物或窘迫难堪、粗鄙媚俗,或虚伪遮掩、蝇营狗苟,他们都生活在作者几乎是尖酸刻薄的语言讽喻中。
但被如此描述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执拗自我,活得认真,恰恰是这份认真,营筑了各自的围城,才有了大时代中个人努力下的挣扎与计较,有了群体生活中个人心理的不堪与狼狈,读着读着书中各色人物,哀其不幸,恨其不争,自然想到这围城亦是自己的人生,走入一个又一个循环,难以突围。
有人说,同一个起点的人,拉开差距,三年现端倪,五年渐渐拉大,十年基本定格局。然后出现马太效应,混得好的越来越好,混得差的,越发望尘莫及。
为什么会这样呢?
有时候是因为“同一起点”本身就是一个错觉。
赵辛楣和苏文纨的家境,非落魄小乡绅的儿子方鸿渐可比,方不过侥幸得了岳丈的资助,有了留学背景,才有机会与这些人结交。刚开始的平等,原本就是方鸿渐的错觉。
想到这一处,你灰心不灰心,沮丧不沮丧?
还有的时候,差距拉开是因为做错了,选错了:错过了最佳的学习和积累时机,选错了行业,选错了公司,选错了岗位,选错了城市,选错了伴侣。
一步落后,步步落后,一步错,步步错,再想赶上,已万万不能。没有把握好发展机会,最终变成同龄人中的失败者。
方鸿渐并非是一个没有半点学识的人,对于爱情更不是随波逐流而是有自己明确的追求,事业上他何尝没有自己的期待?
但是他却犯了一个十分致命的错误:终其一生,他都努力想要活成别人所期待的样子。这才是人们心中最牢固最难冲破的一座围城。方鸿渐对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盲目渴望,使他无论怎样挣扎都逃不开被束缚的命运。
钱钟书敏锐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用尽讽刺与戏谑的笔法,通过一个小小的方鸿渐,写尽了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中都难以摆脱的困境与孤独。
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人生的围城,就如同天意的牢笼,如果认命,就只能在不同的围城之间徘徊、挣扎。如果要打破牢笼,或许我们不得不洞穿人性,看透世俗,从而坦然面对世间的一切。
如果说方鸿渐哪里还有一点可爱,恐怕是他的天真和不通世故。可是他的不通世故,却让他在生活面前,磕得头破血流。
在进入真正的社会之前,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地认为我们可以远离是非,远离人情世故。
可为什么方鸿渐总是深陷这种生活的无力感中呢,他明明拥有他人羡慕的很多条件,也许因为真正难以解脱的围城是他自身深植于内心的性格与思想,我们亦然,虽然不愿意相信,但是生活中的痛苦很大程度上都是自己造成的,自我即地狱。
围城是永远也无法逃离的,这是一个周而复始的游戏,只要自我和群体存在,自我的无法改变,个体与任何群体的相容度就自然也不可能改变,那么我们是不是要像《围城》中所说“抛下一切希望罢,你们这些进来的人”呢?
其实,最好的情况大概是成为赵辛楣那样的人吧。世事洞明,但拥有基于同理心的高情商,忠于本心,但对人情和人性也有宽容和理解。
但反过来说,即使我们永远无法做到完美的样子,即使我们时时处处处于围城之中,能使我们困顿的,仍然还是我们自己。围城围城,解了自身之围,才能构筑自己的钢铁长城。
我们唯有不断经历,不断获得人生不同阶段路途上的感悟和进益,才能于俗世中活得潇潇洒洒。
想来,钱老的用意也在于此吧!
文|京华
图|网络
编辑|京华
最具人文情怀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