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质量成本,为什么总是不成功?
质量成本这一概念在企业中的应用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广泛,这要归结于很多原因,比如对质量过程管理概念的错误理解和应用,导致了那些尝试过却惨遭失败的企业拒绝这个工具,大量的企业或是高估其价值或是无视其存在。
我们需要正确认识这一概念,并将其作为一种积极的管理工具,实现真正的缺陷预防管理,让质量创造利润。
质量成本,对很多人而言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英文原文是Cost Of Quality,简称COQ,想必不少质量人对此概念充满着爱恨情仇。
爱的是希望以此打一个翻身仗,扭转一下在企业中的尴尬境地;恨的是一不小心走火入魔,迷失了自己,潦草收场。
当然,最后,你或许还是一头雾水。管理层认为它只是ISO9000质量体系的一部分,应该由质量部门负责。质量部门认为它是管理层的事情,应该由财务部门负责。
财务部门认为它“太虚”,数据又不实,科目设置也不当,人手更不够,还是应该由质量部门负责。其他业务部门和一线人员则认为它不过是管理层玩弄的又一种新的“考核”花样而已。
试问,有多少企业使用COQ是为了削减而削减,只知道低头拉车却不知抬头看路,最后就演变成了对于一线员工及蓝领工人的考核工具。
企业美其名曰是降低成本,但是却游离于现行管理系统之外,又难以让管理层关注,更不能有效的承接业务战略,帮助企业实现财务的增长。
COQ最早是由“全面质量管理“(TQM)之父阿曼德·费根堡姆于1951年提出,其字面意思为了确保产品(或服务)满足要求而产生的费用以及没有满足要求所引起损失。
字面意思本身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此概念背后的价值主张。组织可以选择关注前期质量成本投入(产品/过程设计),以减少甚至防止缺陷及最终在客户发现缺陷时支付的成本(例如忙于发现错误后的善后、收拾烂摊子的救火行为)。
质量成本的构成包括四个部分:
1、外部损失成本
产品(或服务)交付后因不满足客户要求,导致索赔、修理、更换或信誉损失而支付的费用。
示例:客户投诉,退货,折价,保修,担保,召回,声誉受损,罚金等。
2、内部损失成本
产品(或服务)交付前因不满足客户要求而支付的费用。
示例:设计变更,报废,返修,降级,停工、无效工作等。
3、鉴别成本
用于鉴别产品(或服务)是否满足客户要求所需各项费用。
示例:检验员的工资、计量设备投入,过程或服务审核,员工表现评估,测量和测试设备的校准。
4、预防成本
用于预防不合格品与缺陷所需的各项费用。
示例:体系审核的费用、培训的费用、防错的投入,新产品评审,质量计划,供应商调查,员工教育和培训等。
组织应该加大缺陷预防工作,关注前期质量成本(鉴别和预防成本),以减少甚至防止缺陷及最终在客户发现缺陷时支付的成本(内外部损失成本), 进而使总质量成本降到最低。
COQ概念被广泛使用,但同时也被广泛误解。其中最大的误解就是很多人认为 “质量成本”就是创造优质产品或服务的代价,高质量就是高成本。这种片面理解由来已久 ,直到今天没有明显改观的迹象。
1965年,时任ITT全球副总裁的菲利浦·克劳士比先生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削减质量成本:经理人缺陷预防手册》,其中使用“质量成本”的概念目的是构建缺陷预防系统与推进公司层面的质量管理,便在实践中提出了著名提出了PONC与POC的理论。
总营业成本=(质量成本)+无失误运作成本=(PONC+POC)+EFC
- PONC(Price of Nonconformance),即不符合要求的成本;
- POC(price of conformance),即符合要求的成本;
- EFC(Error-Free costs),即无失误运作成本。
克劳士比还发现,企业由于第一次没有做对造成巨大浪费,在制造业往往能占到销售额的20-25%,而在服务业则更高,甚至占到运营成本的30-40%,不符合要求的代价(PONC)约为税前利润的5倍。
意识到企业存在这种巨额的浪费,往往能激发起企业管理层的质量热情。
但现实层面的问题却是,许多公司的管理层感到困惑:仅仅看到质量的“成本”非忽视了其产生的“代价”、尤其是不可见的“扩散效应”现象;于是,“下指标”努力削减质量成本,造成基础数据“弄虚作假”的情况,反而加深了对质量管理的负面影响,实则是得不偿失之举。
原因何在?这是不了解质量成本的本质,更不了解质量的本质。
当然也就无法用质量成本唤醒组织的质量意识,无法真正找到平衡质量、交付、成本之间的砝码,无法打通从质量控制到卓越经营的任督二脉,无法用财务数据量化管理不良,不断获取组织业绩改进的动力。
可见,针对质量成本管理的正确认识和内化是多么重要。
同样,1987年IBM质量专家詹姆斯·哈林顿在其《劣质成本》一书中提出新的概念——COPQ的概念,即不良质量成本 Cost of Poor Quality。COPQ区分了好的质量成本COGQ(Cost of Good Quality)和坏的质量成本COPQ (Cost of Poor Quality):
- COGQ=鉴别成本+预防成本
- COPQ=外部损失成本+内部损失成本
其意图在消除“质量成本”的负面印象—高质量需要高成本,而实践表明,消除了“劣质成本”就会带来更快的进度、更低的成本以及更多的获利。
他还着重强调了高科技创新型企业“白领的COPQ”,还用“失误”(Errors)替代了“缺陷”( Defects)一词,另外把测试设备成本,从“鉴别成本”类别里分离出来单列,以便平均分摊在总的输出上。
当然,对于客户不满、受到伤害以及信誉丧失的COPQ的分析,更是必不可少的,这一点具有不错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