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多龙游人为何千里跋涉入滇? 梦回大明,找寻龙游商帮漂泊遗迹

3万多龙游人为何千里跋涉入滇? 梦回大明,找寻龙游商帮漂泊遗迹

2019-08-05 07:26:02 来源:衢州日报 浏览量:62415

编者按

前不久,龙游县委统战部、县史志办、县文联等组织相关人员远赴云南,追寻龙游商帮的足迹。

促成他们此行的动因是《皇明条法事类纂》中关于明代成化元年的一段记载:“有浙江、江西等布政司安福、龙游等县客商人等不下三五万人在卫府坐理,偏处城市乡村屯堡安歇,坐放钱债,利上生利,收债米谷,贱买贵卖,娶妻生子,置买奴仆,游食无度,二三十年不回原籍。要求云南按察司将这些人尽数拿解原籍当差。”

解读这段史料我才得知:早在600多年前,龙游商人与江西安福商人合计三五万余人,跋山涉水到云南古姚安府(即今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楚雄、南华、牟定、元谋、姚安、广通等地)经商垦荒,并引起了明朝政府的忌惮之心。

无疑,这是龙游商帮“无远弗届”“遍地龙游”的又一有力佐证。

虽然,历经600余年的沧桑巨变,许许多多的历史印记早已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但在短短的3天时间内,在当地统战部、史志办、文联等部门人员的陪同下,他们查阅史料、召开座谈、实地查看、调研问询……目之所触,耳之所闻,都让龙游县文联主席周巧萍觉得振奋——一些时断时续的线索,隐隐约约地指向遥远的过去

周巧萍 文/摄

在“南方丝绸之路”上踯躅前行

据清《甘雨志》、民国《姚安县志》记载:明代成化年间,姚安府内聚集了浙江龙游商人和江西安福商人三五万人,府署东街设有江西会馆,会馆成为商帮老乡联系、聚会的场所。

这些浙江、江西等布政司安福、龙游等县客商人在卫府坐理,偏处城市乡村屯堡安歇,坐放钱债,利上生利,收债米谷,贱买贵卖,取妻生子,置买奴仆,游食无度,十年不回原籍。这与《皇明条法事类纂》中的记录相互印证,充分证明了驰骋于商界的龙游商帮具有开放的心态和勤劳的品质,他们直接参与了古姚安的商品生产,使商业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给当时封建社会注入了带有雇佣关系的新生产关系,推动了古姚安社会、经济的发展。

那么,龙游商帮为什么选择了古姚安?

姚安古称弄栋、姚州,史称“三川之门户、南诏之中枢、滇中之锁钥”,有着“迤西文献名邦、花灯之乡、梅葛故里”的美誉。古姚安的地域极其广阔,行政区域覆盖今日之楚雄、南华、牟定、元谋、姚安、广通等地,民间甚至有“一座姚州城,半部云南史”的说法。明太祖改元朝建置姚安路为明朝建置姚安府,之后又改为姚安军民总管府,路、府、州、县同立,古姚安府显赫的历史地位造就了与中原内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流的紧密。

明代时期,迁往古姚安的龙游商帮为当地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图为姚安古镇。

“南方丝绸之路”主要由三条主干道组成:1、灵关道:从成都经邛崃、西昌、攀枝花入云南,再经永仁、姚安至大理。2、朱堤道:由成都沿岷江而下经乐山至宜宾,改由陆路从宜宾入云南,再经曲靖、昆明、楚雄到大理与灵关道会合。3、博南道:从大理经保山至腾冲,再分为两路:一路由腾冲入缅甸、印度,最后由海上到达欧洲、非洲诸国;另一路由腾冲向西南到缅甸。

上述三条主干道的交会处都是大理,与姚安相邻。著名的茶马古道之一滇藏茶马古道也经过姚安,由昆明经安宁、姚安过金沙江到西昌、成都后直接通往缅甸、印度。特别自明代随着中原大量汉族移民进入,人口急剧膨胀,随之而来的各类消费也同步增长,特别是盐、茶等大量生产和运输交易,使得道路交通也在不断延伸。龙游商帮一直以逐鹿中原、远征边关为人侧目。史料记载:“明天启年间,龙游之民,多向天涯海角,远行商贾,几空县之半。”龙游商帮足迹遍及全国各地,直至海外各地,如在明嘉靖年间就发现海外通商者中有龙游商人。而且龙游商帮的主要经营品种之一就是珠宝,明代掌故学家王士性在《广志绎》卷四《江南诸省》中写到龙游珠宝商人时说:“龙游商贾,所贾多明珠、翠羽、宝石、猫睛类软物。”不难想象,缅甸、印度的玉石、翡翠等也是龙游商帮的货源,古老的“南方丝绸之路”“滇藏茶马古道”上不乏有龙游商帮踯躅前行的身影。

据史料记载,由于云南各地少数民族的反叛及边疆危机等原因,明洪武年间,明王朝相继十余次大规模向云南调兵增援,加强在云南的军事力量,至少有27万官军移民进入云南。到明朝中叶,南汉族移民定居区也基本形成。明王朝在实施军屯的同时,还广泛发展民屯和商屯,洪武十七年(1384)“移民中土大姓以实云南(滇中)”,记录了明朝廷把内陆汉族富家大室移至云南。洪武二十年(1387)又规定“湖广民三丁以上者出一丁,往屯云南”。军屯、民屯带动了商屯的发展,朝廷招募商人在指定地区以粮换盐,凭盐引至产盐地取盐,商户招募大量内陆农民到云南驻军地种植粮食。正是由于遇上了云南历史聚落的大发展时期,敢于开拓、勇立潮头的龙游商帮紧紧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来到姚安军民总管府所辖的驻军之地经商垦荒,完全是顺应了当时的时代召唤。

改土归流是把少数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改为由朝廷中央委派流官管理的方式。云南地区的改土归流始于明代,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央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土流并治政策的推行,姚安府、姚州、姚安县的大批流官均有来自江浙之人。据《民国姚安县志》文献记载:明洪武年间浙江进士沈微、万历年间浙江进士骆问礼等都担任过姚安军民府知府。具有开放心态和新潮观念的龙游商帮,追随江南流官远赴姚安经商、垦荒,是完全可能的。

那些留在姚安的龙游印迹

历经600多年的风风雨雨,许许多多的龙游印记已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但我们仍相信,能从当地的族谱、建筑、方言、美食、风俗中力求找到留有龙游基因的蛛丝马迹。

石羊孔庙内,如今保留有大成殿、崇圣殿等古建筑群。资料图片

古建筑是历史的记录者,是一种凝固的记忆。在几天的行程中,我们也欣喜地发现了许多与当地建筑风格迥异,却带有江南风格的建筑留存。姚安县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可惜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加之保护意识不强,许多的古建筑都已消亡,但我们从几栋遗存的建筑和遗迹中,仍能窥见商帮的印记。

光禄镇曾是元、明、清三朝姚安府的所在地,在光禄古镇的东街,建有江西会馆,解放后一度是镇小学所在地,只在近十几年前拆了新建了小学。

在光禄镇周边的一个村,据村里老人述说,他们祖辈都是口耳相传告诉子孙,他们都是从外省迁至这里的。从仅存的几栋老房子可以看出是典型的徽派建筑:粉墙黛瓦、马头墙、高脊飞檐,特别是门楣及外墙上精美又体量大的砖雕,令人叹为观止,门楣上“庐陵世第”几个字依旧清晰可见,从而可以判断这房子曾经的主人原籍是江西。虽然从史料和采访中未能见到听到“浙江会馆”“龙游会馆”,但龙游商帮是与江西商人同期到姚安的,可能是源于龙游商帮一贯的低调实干不张扬的品质,加之留存的古建少之又少,未能见到龙游商帮遗迹是完全可能的。

建于姚安、却具有典型徽派建筑风格的旧宅。

位于大姚县城西面36公里的石羊镇,是著名的“滇国盐都,祭孔圣地”。它是云南井盐的盛产地,历史上南疆数省,边陲邻国,均以能享洁白如雪的白井盐为荣。镇上有始建于明代的石羊孔庙,又称大姚孔子铜像,如今保留有大成殿、崇圣殿等古建筑群,一律的徽派建筑风格。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成殿内的孔子铜像,高2.3米,重约3吨,这是当今现存的最大的孔子铜像。可以推测:来自于“南孔圣地”的龙游商帮,以盐商的身份到了姚安石羊,也为曾经的荒蛮之地带去了儒家文化。

美食是一种温情符号,连接了过去与现在,他乡与故乡。虽然食物离开生长的环境,缺少独有的氛围,味道会发生裂变,但总有些味道未曾随时光流逝而淡化、流散。这次我们也发现,位于滇中高原的姚安、楚雄,饮食口味与龙游的风味完全一致,都以咸辣鲜为主。龙游最家常的小吃粉干更是与云南著名的米线在制作材料、工艺、形状、味道上,完全一样。

家谱是记载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它包含了一个家族的来源、迁徙轨迹,还包罗了这个家族的生息繁衍、族规家约等,是一个家族传承的重要见证。不难想象,当初有很多龙游人是带着家谱离开家乡的,家谱,是我们寻亲的重要线索。由于未见有家谱、年代久远保存不善、家谱传给居住在外地的长子长孙等原因,加之我们时间仓促,所以在家谱查阅上此行无果。

3天的寻根溯源,我们收获颇丰。我们感悟到了先人勤劳、智慧、顽强的风骨,他们是古姚安的拓荒者、开发者,也是古姚安的文明传播者,龙游商帮为古姚安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