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宗伟:布卢姆:我们先天的善良本性其实相当有限
【异史氏曰】11日,昨天发现五天的盒饭成效卓著,我家方老师说,眼见的你身上的肉越来越多,原本就患有脂肪肝,真担心还有10天的盒饭会带来怎样的结果……隔了两天没做俯卧撑,昨天晚上做了一下还可以,今天一早起来继续,上午下午各做了两次,感觉可以。总不能呆着呆着呆出不是新冠肺炎的病来。一个医生朋友给我留言说你们年纪大了,伙食不好的话,还是让人买点安泰过来。查了一下,还真的可以买。今天请人给买一桶送过来,中午拿到了。
听了个建议,晚上没吃饭……
欧阳老师一早看了我的文字同我说,看破不说破,别一直去捅马蜂窝啊!对比,我是理解的,但估计改不了。朋友圈看到扬州一朋友(也是属于改不了的)谈他今天第六轮核酸检测的感受,有点无语。因为扬州已经有了监测点感染的案例,昨天据《财经·大健康》就有报道说“不完全统计,仅扬州湾头镇联合村核酸检测点,就有至少34人被同一确诊患者感染,其中3人为检测点工作人员。”这里将这位朋友的感受抄录一下:
1秩序尚可,检测桌还是一字型排开,只不过是中间加大了间距,最左侧那个工业电扇还是在呼呼的转,我仍旧选择靠电扇的检测台,再次跟检测员讲,这个电扇的位置设置不合理,检测员一脸茫然。
2今天遇见的一个最不专业的核检人员,棉签在我口腔舌头上搅了两下就OK了,我这个不学医的都知道咽试子的采样点应在喉咙口,在舌头上搅二下有何用,好在我前五次检测都阴性,如果我是阳性患者她这种采样方法岂不又漏了,如果她今天都是这样的采样位置,阳性患者必成漏网之鱼。
3检测之后,想充分利用今天能出来的机会,到了一趟瘦西湖农贸市场,一上楼就发现市场购菜者如春节前采购的那种熙熙攘攘,吓了我一跳,简单买了西红柿和茭白赶紧逃离开这人员聚集之密的地方,出门已发现外面人员在排队等待进入市场,才知道管控人员数量。
跟一位朋友聊天,她说她十分清楚自己的无知,十分佩服她的坦诚。想起了凯文·凯利在《失控》中所说的:“我不知道的远远多于我知道的,但是很不走运,论述我不知道的却远远难于论述我所知道的。由于无知的本性,我当然也无法知道自己所拥有知识的所有缺口。”他那样的角儿都觉得自己有多无知又何况我等?凯文·凯利还说,“无知生无知。一无所知的领域,人人都避而远之,于是愈加一无所知。结果就出现这样一幅凹凸不平的图景:大片无知的荒漠中横亘着一个个自成体系的知识山峰。”我觉得他说的“一无所知的领域,人人都避而远之”不一定符合现实,至少在教育行业不是这样,曹林那句“越是失败领域越多专家”才是现实。而“横亘着一个个自成体系的知识山峰”我以为可以改为“横亘着一个个'自说自话’的山大王”似乎比较靠谱。
看这些天批判张医生的文字以及围绕批判争鸣的文字,想起西蒙·巴伦-科恩的《恶的科学:论共情与残酷行为的起源》,于是又翻了翻。西蒙·巴伦-科恩说,“在我看来,对于共情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乃至有所忽略了。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已经无视了它一个世纪。教育者只关注识字和数学,也很少会想到它。我们想当然地以为,无论如何,共情都会在每个孩子身上自然产生。我们很少投入时间、精力或钱财来培养它。我们的政客几乎从不提它,虽然事实上他们比任何人都更需要它。”这本书从另外一种视角审视就“共情”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人之所以做出残酷行为,是因为共情回路出了故障。”并给了一个专有名词“共情减少”。
他“对共情减少的定义是一个人不再把另一个人看作有感受的人,而是把对方当作物品来处理。”“我们虽然会物化他人、同时不再体会他的情绪,但那只是通向零度共情的起点,而非终点。我们已经在人们犯下的种种罪行中看到,这样的精神状态只是为各种越来越残暴的行径创造了条件,而并非暴行本身。”我们这些做教师的,在许多时候的普遍问题,不就是常常有意无意地把学生看作物,而没有把他们当人看吗?今天看起来是争鸣的文字,又有多少将对方当人看的呢?
西蒙·巴伦-科恩还认为有一个社会因素相当重要,“那就是内群体/外群体认同。作为社会性灵长类动物,我们天生会对群体表现忠诚,这是一种生存策略,因为我们独自一人时弱小无依,有了群体的保护则会变得强大。这会使我们看重本群体的利益,并轻视别的群体,我们由此也会对本群体的成员展示更多同情,对其他群体的成员则较为冷漠。从这个角度看,共情是依赖于特定关系的,同一个人,可能对自己的亲属充满共情,而对'敌人’就没有共情。”如此对时下动不动舞大棒扣帽子的文字就可以理解了。当然对那些只要是教主所说的就一定点赞转发,甚至不容批评也就更可以理解了。
《恶的科学:论共情与残酷行为的起源》与布卢姆的《善恶之源》交叉阅读蛮有意思。布卢姆认为,“我们先天的善良本性其实相当有限,有时甚至少到令人发指。”“我们天生就对陌生人态度冷漠,甚至怀有敌意;我们见解偏狭,而且无法容忍与自己持不同意见之人;我们还有某些本能的情绪反应(其中最值得留意的就是厌恶感),可能会让我们犯下极其可怕的恶行,比如种族大屠杀。”要从哲学层面理解,也可以读读《康德论教育》。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