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书报亭的城市才是名副其实的“文化沙漠”
一个城市有没有文化,与历史长短并无关系,而在于是否有充满温情的文化土壤。虽然大连只有110多年的历史,足可以沉淀出与众不同的一隅文化。
(来自百度)
2015年6月30日,中山区发布《关于联合整治占道商亭的通告》后,“严管重打零容忍”,取缔没有“户口”的商亭、报刊亭和早餐车30多个。此后行走大连街,几乎很难再看到书报亭。从城管方面考量当然是成功的,但有需要就有存在,就民生与文化综合考量却又是欠妥,为什么不能做更积极的引导呢?
外部又是如何看待书报亭的?先探讨一下国内。北京曾于2015年拆除72家书报亭,直接影响造成第一大报《参考消息》4000余份报纸发行量的流失。虽然受新媒体冲击,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改变,但北京目前仍保留着1300多个书报亭,基本做到每一个路口都有书报亭,甚至一个路口的几个角都有书报亭。
再看被誉为“东方明珠”的上海。东方书报亭是上海市政府1998年为民所办的实事项目,1999年元旦建成开业,在全市拥有2120个零售网点,是申城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被誉为“白天一朵花,夜晚一盏灯”。受新媒体影响,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改变,曾一度陷入徘徊沉寂。2015年开始“华丽转身”,在上海书展上推出的2.0版概念亭,传统书报亭嫁接互联网的转型正式启动。亭子内部分为两个区域:一个是销售和办理业务区域,营业员在这个区域为读者提供各种服务;左侧另一区域竖着两块电子屏,其中一块滚动展示快寄、海淘屋等邮政新业务,另一块互动屏则为读者提供交通、票务、旅游、付费、招聘等查询。上海交通大学还回收了4间书报亭的经营权,将书报亭提供给学生作创业跳板。
(东方书报亭,来自百度)
青岛把便民书报亭建设做为创建文明城市的基础工程,在2004年规划定点239处书报亭。先后两次召开针对下岗职工和残疾人的专场招聘会,定向吸收“4050”下岗职工,进行统一培训后上岗。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奥运年之后,青岛获得蓬勃发展,城市美誉度直逼一线城市。而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源自多年来的文化积淀。
无锡也走过弯路。2009年拆除报刊亭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2012年,在无锡市政府组织下,无规划局、城市管理局、市政和园林局、公安局交巡警支队等多个部门举行专题会议,参考重庆、杭州、广州,以及英国、西班牙等国内外城市的报刊亭在布局、外形等方面的做法,在无锡市建成区(面积300平方公里),设置约122个报亭。报亭回归被无锡人称为“是城市文化元素的回归”。
(无锡书报亭,来自百度)
众所周知,大连建市临摹了“时尚之都”巴黎,那就看一看巴黎的书报亭。巴黎报刊亭是受保护的城市文化,市长也无法作更改和变动的决定。巴黎书报亭堪称城市标志,拥有150多年的历史,巴黎还在2013年举办了庆祝报刊亭150岁“生日”的系列活动。巴黎报刊亭不但设计美观,而且售卖很多介绍巴黎历史文化的书籍、画册、纪念品,因而成为巴黎一道美丽的人文风景。据Harris Interactive2013年调查,50%的巴黎人把报刊亭当做一个碰面的地方;81%的巴黎人将其视为与“安菲尔铁塔”一样,是巴黎的一个象征;更有2/3的受访者对报刊亭“表示忠诚”。
一个城市的报刊亭,并不是单单售卖报纸杂志,还承担着资讯发布、公用电话、代缴功能、订票功能、信息查询、城市导游、广告宣传等服务内容的“文化亭”“便民亭”“多媒体亭”“宣传亭”多项功能。没有书报亭的城市才是名副其实的“文化沙漠”,所以说面子工程绝对不应该毁掉要毁文化里子。
一个令人向往的城市不但适宜慢行,还应是一个适合阅读,人人喜欢阅读的城市。阅读也绝不是形象工程,而是实实在在的城市文化的体现和象征。巴黎以古典建筑形象设计书报亭,无锡以中式古建筑形象设计书报亭,电车是最具大连特色的元素,为什么不做相关的考虑与设计书报亭,来突出和提升大连的城市形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