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零为什么要去波斯?

李零,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著述范围包括考古、古文字、古文献以及方术史、思想史、军事史、艺术史和历史地理。近十年来研究波斯,三次去伊朗考察,随队人员包括多位学者和摄影师,最近出版《波斯笔记》,涉及中西思想史、文明史的重大问题。与其他学者的一大不同是,李零从历史和学术出发,高度关注现实,而且有着鲜明的立场。我们不禁要问,七旬李零,一辈子研究中国文化和历史,为什么转向波斯?
答案其实就在他的书里。
波斯有多重要:三千年来“世界岛”

波斯是“五海三洲”之要冲,联系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以及亚洲、欧洲和非洲,公元前6世纪的波斯帝国,是建立于此的第一个世界性大帝国。从麦金德到斯皮克曼,英美两代地缘政治理论带头人对这块地方有不同称谓,但都认为这是关键地带;这说法影响深远,以致西方有人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结合了海权论的地缘政治学术新发展。

波斯文物

从文化上说,波斯始终是西方眼中的“他者”,从《波斯人信札》到《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他们一直在用波斯形象说事。查拉图斯特拉就是琐罗亚斯德,此人创立了“拜火教”,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神教,也是波斯国教,传入中国后被称为“祆教”。其实中国的宗教,除了道教是本土产生的,其余都有波斯或曰伊朗高原的影子。中国和波斯,自古往来,史不绝书。历史上的中西交通,一向以伊朗和印度为远端,去印度和罗马,都绕不过伊朗高原。

从历史上说,“西方司马迁”希罗多德写《历史》,讲的就是希波战争故事,这是西方文明的“元叙事”之一。希罗多德自己是希腊裔波斯人,生于波斯、长于波斯,晚年认祖归宗回到希腊。

波斯帝国这块江山,后来被马其顿、阿拉伯、突厥、蒙古相继统治过。到了现代,地缘因素之外又加上石油,这里战火频仍、血流不止,本是地球上古老文明的摇篮,却成为列强纷争的修罗场。

所以李零在书中说,伊朗是打开世界历史之门的钥匙。其实,这块地方也是打开当前国际关系之门的钥匙。

在波斯看见中国:

5个“大一统”各不相同

李零的《波斯笔记》分为上下篇,上篇十章为“历史-地理篇”,讨论波斯帝国的政治、疆域、制度、宗教,下篇十章为“考古-艺术篇”,介绍宫殿、石刻、艺术品、博物馆文物。他研究的时间段,限定在公元前550年到公元前330年,也就是从孔子出生到战国晚期,秦国统一前夜。

大秦还没统一,波斯已然统一,并且在文字、法律、度量衡、货币与税收、宗教方面实现了大一统,建立了通达全国要地的驿道系统。

都是大帝国,时间有先后,治国有长短,有了比较才看出异同,才更明白自己。用李零书中的话说就是:“没有镜子,人看不见自己的脸;他人的眼睛,可以看见你的脸。”

比如文字,波斯帝国在官方文书中,并用各民族文字;秦汉唐宋则只有字体不同,都是汉字,到元清直至现代,各民族文字并用。
不要小看这一点,某个美国汉学家主张“说汉语的才是中国人”,李零在书中说此论荒谬。

波斯疆域人口都超过秦汉,其行省制度和郡县制有同有异。李零在书中用了近20页篇幅,展示自己拍摄的一幅宫殿石刻,他称之为波斯版《职贡图》:来自帝国各行省、各地区的各族人,向君主贡上本地特产。李零不厌其烦展示其中细节,又以中国南朝和清代的两幅《职贡图》对比,但不作结论,无疑他认为其中暗藏帝国密码。“一张图片胜过千言万语”,有心人可以观察对比图像语言表达出的统治逻辑、制度与话语。

《职贡图》细节:印度人贡金

还有宗教。波斯帝国实行宽容的宗教政策,但有自己的国教,也就是前面说过的拜火教;中国同样实行多元化的宗教政策,汉武帝试图建立全国统一的祭祀系统,此举被王莽否定,从此中国没有国教,成为彻底的世俗化国家。

李零说,这是中国的特点,也是中国的优点,特别适合现代化。

与顾准对话:

希腊制度乎?波斯制度乎?

1974年,顾准先生在病中写下《希腊城邦制度》,此书1982年出版,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思想界启蒙先声。李零在《波斯笔记》的《自序》中提到这一段,向顾准表达了敬意。

同时李零指出:“当时,大家都以为,民主在西方,根子在希腊”。可是到了今天,“我们的环境,我们的心情,我们的想法,正在一步步发生变化。我们对西方的历史,对我们的历史,认识也很不一样。于是我想,我应找点书读,写点笔记,换个角度看波斯,也换个角度看希腊”。

希腊只是地中海沿岸的一批蕞尔小邦,不是统一的政治实体。希腊没有统一的政制,曾经有六种政体,君主制-贵族制-共和制,僭主制-寡头制-民主制。国家形态的演进,总是由小到大,走向世界化。罗马帝国是欧洲历史的巅峰,罗马学马其顿,马其顿学波斯。希腊城邦并非国家进化的高端,而是国家进化的低端。

他引用希罗多德《历史》,大流士率领“七人帮”在波斯掌权后,就国家政体进行了一番讨论,大家轮流发言,层层推进,先否定君主制,然后否定寡头制,最后否定民主制回到君主制。

半个世纪前把目光投向希腊,半个世纪后则审视波斯,这是中国两代思想者的对话;中间隔着的,正是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开放实践。希腊制度乎?波斯制度乎?这场对话其实刚刚开始。

审视“文明冲突”:

“希波战争”没有结束

前面说到,希波战争故事是西方文明的“元叙事”之一,希腊(西方、文明、民主)战胜波斯(东方、邪恶、专制),以弱胜强,书写传奇、创造历史,这是西方亘古不变的故事主题。

当年希罗多德对着希腊人讲述《历史》,听众闻希腊人获胜则喜,闻波斯人获胜则泪下。李零说,这是“文明冲突论”的古代版。这种情感经文艺复兴,被放大为欧洲人的阅读快感,大家都觉得自己就是雅典人。

就连中国亦受这影响。我少年时看过《马拉松之战》的连环画,就是把雅典战士刻画成无私无畏的爱国者,大流士军则是残暴的入侵者。

这种宣传的高潮则是美国2006年拍的《300》,以血腥暴力的漫画手法渲染那段历史,此片一出,坊间大受震动,觉得是美国要打伊朗的舆论造势。李零则称此片为“美国样板戏”。

其实,波斯挡着希腊的商路,大家互看不顺眼,动手是迟早的,而且很有可能是希腊先动手。

书中收了李零在德国、法国、美国考察伊朗文物的日记。他在德国柏林墙下,看到精心设置的柏林墙博物馆,看到广场扮成列宁和东德军警的小丑,不禁感叹:“即使在这一时间、这一地点,你也可以读出希罗多德的老故事。”

书中还有一段话让人读了背生寒意:“欧洲人喜欢讲自治,认为只有说一种话、信一种教的人群才能叫一族,不是一族的人如果聚一块儿,他得帮着拆,是一族而不在一块儿,他得帮着合。……这是他们的思维习惯,这种习惯从哪里来?”

李零说《波斯笔记》只是他的读书笔记,这是太谦虚了,他在伊朗田野里看历史,有两次欣喜若狂,高兴得跑上跑下,把膝盖都跑伤了。用自己的眼光看历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李零的一大步,也是中国学者拒绝西方视角、拒绝“言必称希腊”的重要一步。

(0)

相关推荐

  • 希罗多德《历史(下)》课堂笔记

    17 08 24 9:02 希罗多德<历史> 李猛 东西问题      重温<历史>开篇  不致随时间而逝去.伟大而惊奇的事迹不致无人颂扬.出于什么原因彼此征战 亚细亚与欧罗巴 ...

  • 亚美尼亚文明的发展及其特征

    作者:亓佩成(滨州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位于西亚的亚美尼亚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等一样,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然而,很多人似乎遗忘了这个文明的存在,对其了解甚少.因此,对这个文明的兴起. ...

  • 李零:在波斯打开世界历史之门

    『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 伊朗,旧称波斯.希罗多德讲"历史",讲的是波斯故事,但听众是希腊人,闻希腊胜则喜,闻波斯胜则泣.从古典时代起,波斯一直被欧洲人当作某种符号,象征与欧洲不同的 ...

  • 札记第二太行八陉 李零《大地文章》

    太行八陉xínɡ "中国北方有三条线:35°线是王都线,从宝鸡,到岐山,到咸阳,到西安,到洛阳,到偃yǎn师,到郑州,到开封,一线排开,全是古都:38°线是华夏御北的第一道防线,石家庄.太原 ...

  • 李零:诗与酒

    --从清华楚简<耆夜>和北大秦简<酒令>想起的 李零 从前,我根本不沾烟酒,就连插队,也不抽不喝.我记得,离北京前,同学在颐和园聚会,他们全醉了,有痛哭流涕的,有咧嘴傻笑的,有 ...

  • 李零:《周易》是本什么样的书

    <周易>是本什么样的书?我想把来龙去脉讲一下. 现在,市面上讲<周易>的书真是铺天盖地,热心的读者也人山人海.我不想重复各种老生常谈.胡吹神侃,说此书最最符合科学,处处蕴含哲理 ...

  • 李零:什么是中国(深度雄文!)

    来源|三联书店三联书情,据李零教授演讲实录整理 中国古代看山水的时候,有一种"阴阳"的概念.我们看这张世界地图,注意一下中国在我们这个地球上的位置.大家都知道,在地球上的旧大陆(整 ...

  •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零:《周易》到底是本什么样的书?

    <周易>是本什么样的书?我想把来龙去脉讲一下. 现在,市面上讲<周易>的书真是铺天盖地,热心的读者也人山人海.我不想重复各种老生常谈.胡吹神侃,说此书最最符合科学,处处蕴含哲理 ...

  • 三毛告诉李敖:'我去非洲沙漠,是要帮助那...

    三毛告诉李敖:'我去非洲沙漠,是要帮助那些黄沙中的黑人,他们需要我的帮助,我是基督徒.'对于三毛的这一言行,李敖不屑一顾,反唇相讥:'你说你帮助黄沙中的黑人,你为什么不帮助黑暗中的黄人?你自己的同胞, ...

  • 全文 | 李零:说晋楚争霸

    编者按 最近,李零老师先后为湖南省博物馆.山西省博物院两个大展,写出介绍文章.前者名为<东方既白--写给春秋战国文物大联展>,已于今年3月在活字文化全文发表.这次,我们刊发与山西省博物院大 ...

  • 李零:重归古典

    李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点文末"阅读原文",可访问李零专栏. 我们的经典,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典,不是五经,不是九经,不是四书五经,不是十三经,而是现代人眼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