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零为什么要去波斯?
波斯是“五海三洲”之要冲,联系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以及亚洲、欧洲和非洲,公元前6世纪的波斯帝国,是建立于此的第一个世界性大帝国。从麦金德到斯皮克曼,英美两代地缘政治理论带头人对这块地方有不同称谓,但都认为这是关键地带;这说法影响深远,以致西方有人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结合了海权论的地缘政治学术新发展。
波斯文物
从文化上说,波斯始终是西方眼中的“他者”,从《波斯人信札》到《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他们一直在用波斯形象说事。查拉图斯特拉就是琐罗亚斯德,此人创立了“拜火教”,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神教,也是波斯国教,传入中国后被称为“祆教”。其实中国的宗教,除了道教是本土产生的,其余都有波斯或曰伊朗高原的影子。中国和波斯,自古往来,史不绝书。历史上的中西交通,一向以伊朗和印度为远端,去印度和罗马,都绕不过伊朗高原。
从历史上说,“西方司马迁”希罗多德写《历史》,讲的就是希波战争故事,这是西方文明的“元叙事”之一。希罗多德自己是希腊裔波斯人,生于波斯、长于波斯,晚年认祖归宗回到希腊。
波斯帝国这块江山,后来被马其顿、阿拉伯、突厥、蒙古相继统治过。到了现代,地缘因素之外又加上石油,这里战火频仍、血流不止,本是地球上古老文明的摇篮,却成为列强纷争的修罗场。
所以李零在书中说,伊朗是打开世界历史之门的钥匙。其实,这块地方也是打开当前国际关系之门的钥匙。
在波斯看见中国:
5个“大一统”各不相同
李零的《波斯笔记》分为上下篇,上篇十章为“历史-地理篇”,讨论波斯帝国的政治、疆域、制度、宗教,下篇十章为“考古-艺术篇”,介绍宫殿、石刻、艺术品、博物馆文物。他研究的时间段,限定在公元前550年到公元前330年,也就是从孔子出生到战国晚期,秦国统一前夜。
大秦还没统一,波斯已然统一,并且在文字、法律、度量衡、货币与税收、宗教方面实现了大一统,建立了通达全国要地的驿道系统。
都是大帝国,时间有先后,治国有长短,有了比较才看出异同,才更明白自己。用李零书中的话说就是:“没有镜子,人看不见自己的脸;他人的眼睛,可以看见你的脸。”
波斯疆域人口都超过秦汉,其行省制度和郡县制有同有异。李零在书中用了近20页篇幅,展示自己拍摄的一幅宫殿石刻,他称之为波斯版《职贡图》:来自帝国各行省、各地区的各族人,向君主贡上本地特产。李零不厌其烦展示其中细节,又以中国南朝和清代的两幅《职贡图》对比,但不作结论,无疑他认为其中暗藏帝国密码。“一张图片胜过千言万语”,有心人可以观察对比图像语言表达出的统治逻辑、制度与话语。
《职贡图》细节:印度人贡金
还有宗教。波斯帝国实行宽容的宗教政策,但有自己的国教,也就是前面说过的拜火教;中国同样实行多元化的宗教政策,汉武帝试图建立全国统一的祭祀系统,此举被王莽否定,从此中国没有国教,成为彻底的世俗化国家。
李零说,这是中国的特点,也是中国的优点,特别适合现代化。
与顾准对话:
希腊制度乎?波斯制度乎?
1974年,顾准先生在病中写下《希腊城邦制度》,此书1982年出版,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思想界启蒙先声。李零在《波斯笔记》的《自序》中提到这一段,向顾准表达了敬意。
同时李零指出:“当时,大家都以为,民主在西方,根子在希腊”。可是到了今天,“我们的环境,我们的心情,我们的想法,正在一步步发生变化。我们对西方的历史,对我们的历史,认识也很不一样。于是我想,我应找点书读,写点笔记,换个角度看波斯,也换个角度看希腊”。
希腊只是地中海沿岸的一批蕞尔小邦,不是统一的政治实体。希腊没有统一的政制,曾经有六种政体,君主制-贵族制-共和制,僭主制-寡头制-民主制。国家形态的演进,总是由小到大,走向世界化。罗马帝国是欧洲历史的巅峰,罗马学马其顿,马其顿学波斯。希腊城邦并非国家进化的高端,而是国家进化的低端。
他引用希罗多德《历史》,大流士率领“七人帮”在波斯掌权后,就国家政体进行了一番讨论,大家轮流发言,层层推进,先否定君主制,然后否定寡头制,最后否定民主制回到君主制。
半个世纪前把目光投向希腊,半个世纪后则审视波斯,这是中国两代思想者的对话;中间隔着的,正是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开放实践。希腊制度乎?波斯制度乎?这场对话其实刚刚开始。
审视“文明冲突”:
“希波战争”没有结束
前面说到,希波战争故事是西方文明的“元叙事”之一,希腊(西方、文明、民主)战胜波斯(东方、邪恶、专制),以弱胜强,书写传奇、创造历史,这是西方亘古不变的故事主题。
当年希罗多德对着希腊人讲述《历史》,听众闻希腊人获胜则喜,闻波斯人获胜则泪下。李零说,这是“文明冲突论”的古代版。这种情感经文艺复兴,被放大为欧洲人的阅读快感,大家都觉得自己就是雅典人。
就连中国亦受这影响。我少年时看过《马拉松之战》的连环画,就是把雅典战士刻画成无私无畏的爱国者,大流士军则是残暴的入侵者。
这种宣传的高潮则是美国2006年拍的《300》,以血腥暴力的漫画手法渲染那段历史,此片一出,坊间大受震动,觉得是美国要打伊朗的舆论造势。李零则称此片为“美国样板戏”。
其实,波斯挡着希腊的商路,大家互看不顺眼,动手是迟早的,而且很有可能是希腊先动手。
书中收了李零在德国、法国、美国考察伊朗文物的日记。他在德国柏林墙下,看到精心设置的柏林墙博物馆,看到广场扮成列宁和东德军警的小丑,不禁感叹:“即使在这一时间、这一地点,你也可以读出希罗多德的老故事。”
书中还有一段话让人读了背生寒意:“欧洲人喜欢讲自治,认为只有说一种话、信一种教的人群才能叫一族,不是一族的人如果聚一块儿,他得帮着拆,是一族而不在一块儿,他得帮着合。……这是他们的思维习惯,这种习惯从哪里来?”
李零说《波斯笔记》只是他的读书笔记,这是太谦虚了,他在伊朗田野里看历史,有两次欣喜若狂,高兴得跑上跑下,把膝盖都跑伤了。用自己的眼光看历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李零的一大步,也是中国学者拒绝西方视角、拒绝“言必称希腊”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