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很聪明,成绩却不好!原因在这里
360docimg_0_
曾经遇到很多被老师拉到我这儿来“处理”的学生:聪明得很,但劲就是没用在学习上。有的厌学,一摸书本就心烦;有的觉得读书没劲;有的学习习惯不良……这都是因为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人们使用的非智力因素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非智力因素包括智力以外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以及道德品质等。
狭义的的非智力因素则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不直接承担对机体内外信息的接收、加工、处理等任务,但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
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求知欲、学习热情,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好胜心,责任感、义务感、参与感、荣誉感,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学习习惯,气质、性格等。
非智力因素对认识过程的直接制约表现于它对认识过程的动力、调节等作用中。
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总体而言它具有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用。
动力作用
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是指非智力因素中的兴趣和情感都可以转化为动机,成为推动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或内部动力。
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
这里提出的“知学”“好学”和“乐学”三个学习层次或三种学习态度中,后两个层次就与人的兴趣和情感有关。
即是说,人们有了兴趣、情感以及由其他主客观因素转化而来的动机,就能具有强大的学习动力,从而促使人们顽强地进行学习。
定向作用
非智力因素的定向作用是指非智力因素能帮助人们选择学习的对象或目标。
动机总是指向一定的目的,没有目的的动机是不存在的;兴趣、情感总是趋向于某种对象,没有对象的兴趣、情感也是不存在的。
因此,一个人愿意或不愿意学习什么,或者学习到何种程度,往往并非由认识来选择,而是由非智力因素决定的。
引导作用
非智力因素的引导作用是指非智力因素能把人们的学习活动引向既定的目标。
一个人的学习定向之后,紧接着的是朝此方向前进,这就有赖于非智力因素来加以引导了。
即是说,学习是一个过程,有时还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从出发点到终点,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探索。
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始终是引航员、导游者;一旦失去它,一个人的学习就会改变方向,或者原地踏步、徘徊不前。
维持作用
非智力因素的维持作用是指非智力因素能帮助人们始终不渝地进行学习。
众所周知,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在通向学习成功的道路上布满了荆棘。
在学习的过程中,耐心的观察、持久的注意、艰苦的记忆、积极的想象、独立的思考等,都必须有坚强的非智力因素来加以维持。
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困难,排除障碍,坚持到底,达到目的。如果学习过程中得不到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一遇困难就会自暴自弃。
调节作用
非智力因素的调节作用表现为改变学习态度,协调各种动机,稳定学习情绪,提高心智活动水平等。
同样是学习,但各人学习的动机却不尽相同。良好的非智力力因素可以调节动机的矛盾斗争,使低级的动机服从高级的动机。
只有有了高级的学习动机,才能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维持持久的学习兴趣,使大脑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
这样对于保持注意力、提高思维积极性及其效果,也就是提高心智活动水平无疑很有作用。
控制作用
非智力因素的控制作用是指非智力因素可以加快或延缓、加强或减弱心理活动,可以积极地对学习进行反馈,对学习进行自我核对、自我监督、自我校正。
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帮助学习者判断自己在集体中学习成绩的排名和自己各门学科的平衡情况,从而分配学习时间和精力。
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还可以保证学习者有正确的学习态度,督促学习者保持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勇于进取的学习精神,并能保证学习者及时地纠正错误,改变与学习不相适应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发挥与学习相适应的心理状态与心理特征等。
强化作用
非智力因素的强化作用是指非智力因素能消除心理疲劳,甚至消除生理疲劳:
在学习过程中,持续不断的智力活动和生理活动会产生疲劳。随着疲劳的逐渐发生,学习效率也会逐渐降低。
疲劳有两种,一种是“为工作所倦”的生理疲劳。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人对于学习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另一种是“倦于工作”的心理疲劳。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人对于学习则往则往往力有余而心不足。
大量的事实表明,一个具有良好非智力因素的人,不易产生疲劳(特别是心理疲劳),即使产生了疲劳,也易于把它消除掉。
综上所述,非智力因素在儿童的学习活动中对儿童的学业成就有着重大的影响。
对于许多有学业问题的儿童来说,改善非智力因素可以达到促进其学业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