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智商很高,可为什么没变优秀,反而得了抑郁、双相?”

智商与情商,哪个更重要?

智商低和情商低,哪个才是“硬伤”?

有人说智商更重要,智商低就意味着学习不好、能力不足,以后很难有所成就。

有人说情商更重要,就算一个人智商一般,但情商够好,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在职场、社会中吃得开,也能活得很滋润。

这些认知都有一定道理,但不够全面、客观。

国内著名的科普平台“果壳”最近推出一篇文章,解释了“情商”到底是什么,如何提高情商,值得大众一读:“果壳”原文:都说智商低是硬伤,那情商低还能抢救一下吗?

那么智商和情商,到底哪个更重要?

就像一个网络“梗”所说的: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当然是全都要。很多父母希望孩子智商、情商都高,学习好、能力好、也懂得与人打交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科学精神心理学角度来看,如果后天的教育得当、成长环境优良,在理论上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先说智商。很多人之所以认为智商低是硬伤,是因为他们觉得这主要是天生的,如果孩子生下来就不聪明、不是学习的料,后天怎么努力都很难改变。

其实,在通常情况下,这是对智商的误解。

现实中,确实有一小部分人因先天或后天因素导致大脑结构异常,智商相对低下(智商测验结果显示智商低于70),也就是智力发育障碍群体。另外,不排除有部分个体智商天生偏高,但数量也很少。

也就是说,除了上述群体以外,绝大部分人先天的智商其实相差无几。

而且,智商除了有先天因素以外,后天因素的影响也很重要;智商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

上世纪80年代,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

该理论认为每个人身上至少存在8项智能,即语言、数理逻辑、音乐、空间、身体运动、人际交往、自我认识、认识自然。

而老百姓平常说的智商则源于传统的智力观,往往指语言能力、数理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多元智能理论认为这过于狭隘了,不能全面反映个人的能力。

大家可能还会说,可语言能力、数理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好的人,确实更容易获得好成绩啊,这些能力是不是天生的?

对此,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又说了,在正常条件下,只要有适当的外界刺激和个体本身的努力,每个人都能发展和加强任何一种智力,包括了大众所说的传统智力。

被誉为“物理天才”的爱因斯坦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据传他的智商高达165,属于罕见的超高智商。但在他出生的年代缺乏科学、系统和严谨的智力测试,所以这个说法无法证实,应该是他长大之后才测的。

而且,爱因斯坦幼年时甚至显得有点愚笨。他4岁才开始说话,社交能力迟滞,有英国心理学家认为他可被诊断为“艾斯伯格综合症”,这是自闭症的一种特殊类型。

爱因斯坦,图片来源于网络

后来,爱因斯坦在儿童时期因偶然因素接触到物理和数学,在学习时感到快乐、兴奋,越学越喜欢,又受过比较全面而良好的教育。所以,他卓越的数理和逻辑思维能力主要在后天形成的,而不是天生的。

点击浏览:爱因斯坦可能是艾斯伯格综合征患者,这说明了什么?

对于普通人来说,后天的培养一样可以提高传统的智商。

很多父母开始明白了这一点,孩子出生不久后就报智慧早教、思维开发,再大一些就开始上学科培训班。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希望提高孩子的智力,有助于获得优异的成绩,以后能有更好的收入和生活。

可是心理学家说了,这种传统智力观是狭隘的,语言和数理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孩子进入名牌大学,但不一定能帮助孩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难题,更不代表孩子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我们在临床中接诊过的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患者中,有很多人智商非常高,患病前的成绩出类拔萃,读着当地最好的中学,个别孩子在初中就发表过论文。有的甚至在患病后,仍然是别人眼中的“学神”。

无论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形成,总之这些孩子的智商极高。但如果从多元智力理论出发的话,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觉察的能力较差。说得通俗一些,就是情商比较低。

他们难以处理好自己和别人的关系,频繁遭遇挫折,也不懂理性地求助、应对、化解并自我反省,形成积极的经验和感悟,从而实现螺旋式提升。

于是很多挫折没有得到及时、科学的处理,形成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逐渐导致精神心理障碍。

当抑郁症、双相障碍出现后,很多孩子出现严重的学习障碍,这会对学习中的语言和数理逻辑思维能力直接产生负面影响,孩子学不进去,难以坚持上学。

如果休学在家时还不能及时修复创伤、从根本上缓解病情的话,复学就可能非常困难。如果病情一再得不到解决,他们的传统智力再高,也很难获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

所以,我们一定不要盲目地追求智商,尤其是狭隘的智商。一个人能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是逆商(AQ,Adversity Quotient),其次是情商(EQ,Emotional quotient),然后才是传统智力观里的智商(IQ,Intelligence quotient)

现在学校里的教育、考试成绩,往往只能体现部分的传统智商。正如心理学家加德纳所说的,这根本不能反映个人的综合、整体能力。

那怎么提高情商呢?果壳的文章里提到一个多读书的办法,尤其是读小说。小说里的细腻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体会到人物的喜怒哀乐。

这会激活我们相关的大脑神经区域,模拟人物的情感和意图,对各种性格和言行举止的特点进行归纳。那么回到真实世界中时,我们感知、理解别人和自己的能力也就更强了。简单来说,多读书能丰富我们的阅历。

这种办法对于普罗大众是适用的。但对于有大量叠加性心理创伤的个体来说,尤其是已经确诊抑郁症、双相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的青少年患者而言,要慎用读小说这种方法。

这些个体往往不爱看阳光积极、搞笑轻松的书籍,而是偏爱那些充满悲苦、不幸情节的书籍,因为他们能从中得到共鸣。这些书籍会激活他们的心理创伤,加剧情绪波动,加强他们的扭曲、不良认知。

比如日本小说家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台湾作者林奕含所写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很多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在看了这类小说后更加悲观、厌世,增大自杀的风险。

有时他们也爱看悬疑、刺激、恐怖、暴力的小说,在紧张的情节中忘记现实的烦恼,获得快感,成为一种解压的手段。可他们投入到情节中时,也会感到强烈的紧张、害怕、恐惧、恶心,这容易在其内隐记忆层面形成心理创伤,形成心理行为问题,常表现为莫名的恐惧、怕黑、焦虑、担心自己被害等等。

其实除了看书之外,提高情商还有其它有效方法。“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阅读,可以间接提高阅历,丰富情感体验;

直接与人打交道,可以在实践中获取经验、教训;

如果能得到别人积极的、科学的引导,能收获更精练的为人处事之道;

当以上的经历都积累到一定程度了,我们自己多自我反省、反思、总结,也能得出不少心得。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以上几种方法不用局限于某一种。我对青少年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时,就常跟他们讲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法则,包括最常见的黄金法则反黄金法则、以及白金法则

黄金法则指的是“你想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要怎样对待别人”。掌握这个法则的人情商高,更懂得换位思考,用礼貌和尊重的方式与别人相处。

反黄金法则指的是“我这样待你,你也要这样待我”。这个法则强调的是平等,这本来没有错。但在某些关系中,如果总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认为别人必须像自己付出的那样来回馈自己,就很容易失去理性。当别人做不到,我们会悲伤、愤怒,并引发人际矛盾及冲突。这是人际关系中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最常见原因。

白金法则指的是“别人希望你怎样对待他,你就怎样对待他”。这个法则是把双刃剑,要拿捏好分寸。

对于心身健康的成年人而言,如果“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人精”一枚,善于拍马屁,可能的确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得到提升,左右逢源;但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说,这会压抑自己内心的情绪去迎合、讨好别人,实际上属于讨好型人格,这很容易加重自身的负性情绪和心理压力,埋下精神心理障碍隐患。

而且很多青少年一看就发现这种人性格软弱、怯懦,是讨好型人格,反而不愿意真心与其交朋友,甚至会对其欺凌。

所以白金法则指的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事、与人沟通的智慧。我们要学会洞察别人的情绪和需求,在不触碰自己内心原则的基础上适当满足别人的心理诉求,更加有利于建立比较和谐的人际关系,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我建议父母在教育儿童、青少年时,只需让孩子掌握黄金法则即可。并引导孩子把主要精力放在努力自我提升上,同时加强自我反省能力,较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必要时也要学会保护自己。

如果发现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有走了极端的“反黄金法则”或“白金法则”,则一定要警惕,积极引导,慎防孩子形成叠加性心理创伤。

当然,这个前提是父母本身意识到、或自己在人际关系中采用的是“黄金法则”,而不是“反黄金法则”。

至于逆商的培养,其实跟情绪管理、自我觉察也有很大关系。逆商不足的人遭遇到挫折时,容易陷入负性情绪驱使下的灾难化思维中,走不出来,极容易形成心理创伤,继而出现情绪问题。

所以,所谓的逆商,具体来说就是及时觉察自己的负性情绪,意识到思维内容正在变得负性、灾难化,然后马上调整,尽快恢复理性。接着积极总结教训,自我反省,补全短板,快速地从挫折中完成一次螺旋式提升。

所以说,智商、情商、逆商都是后天可塑的。智商低、情商低都不是硬伤。但如果不懂得这个科学精神心理学知识,毫无改变的意识和动力的话,这才是硬伤。

家长怎么帮助抑郁、双相孩子加快康复?

扫码加入“晴日知识课堂”

购买高级会员,一年内免费畅享所有专栏内容


热门文章:

北大毕业的父亲被女儿网上公开辱骂,谁更可恶?谁有心理问题?

经历过一场重度抑郁和幻觉发作后,她渴望复学,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抑郁、双相患者久治不愈?要警惕是否漏诊了这种疾病


热门视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