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用一个“幽”字组词(下)

青城山——用一个“幽”字组词(下)

清光绪年间,成都知府黄云鹄乐此清幽妙境,间撰联云:“天遥红日近,地仄绛宫宽。”并称颂此地:“朝晖暮霭,溪月松风,大野平畴,连峰迭山能移人情忘,而荡涤秽浊。”愿这位女孩子能读懂成都知府大人的诗句,洞中所塑宁封真君及吕祖、邱祖、三官神像保佑她万事顺遂。因来朝阳洞,需经三弯九倒拐,才可登壮观台,可壮览青城前山风光及天府平畴。她应该能够倾听到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的“古洞亲迎光照耀,苍岩时有凤来仪。”愿阳光依然照耀在她身上。

下午两点多,我们稍做休息,进入山门,拾阶而上。无论是坐索道还是步行,游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汇集在上清宫,这是青城山最高的一处宫观,海拔约1180米。

这时,友人电话进来,问我在青城山何处,我侃侃答到:问道青城山,处处是仙道,道道是仙人,欲罢不能休……友人因不能与我同游青城山,便“气急败坏”地说:“让负(氧)离子淹没你,呛得你翻白眼……”我笑她,羡慕与嫉妒恨了吧,嘿嘿!我在大口大口地吸吮着,坐在茅亭逍遥歇息。

石阶两旁各有一株高大的千年银杏,一株由十三株子树组成的母子树。其西侧还有清人黄云鹄(四川按察使)所题的“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题字摩崖石刻,气势恢宏,为青城山增添了浓厚的人文内涵。

值得一提的是,赫然映入眼帘的道观门楼匾额上的“上清宫”三个大字,这是蒋中正在1940年的手书。蒋先生两次来青城山,传说的版本很多,但无论那种说法,都已是历史,都成为了故事。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这题字还能完整无损地保存到现在,字体为楷书,笔力雄健,沉稳庄重,落款为“蒋中正二十九年”。

当年蒋公与夫人一行,初夏到青城山,游览参观后,一路上心情大好。特别是在朝阳洞附近,看了四川省政府为蒋氏夫妇修建的别墅——“琅环仙馆”,甚为高兴。易心莹道长为他们介绍上清宫的历史和古迹,他们一行依次参观了三清殿、玉皇殿、鸳鸯井、文武殿、麻姑池,最后登上青城山第一峰的呼应亭,凭栏远眺……易心莹道长见蒋介石心情不错,便恭请蒋公为刚竣工的上清宫山门写了“上清宫”三个字。新中国刚刚成立时,保留下来了这块匾额,可到了文革时期,珍惜文物的易大师虽身处逆境,仍亲率道众将匾额以及国民党元老于佑任撰书的门联,统统用纸裱覆盖得严严实实,埋于地下,至1980年才重见天日。

上清宫始建于晋,清代重修,珍藏着大量古迹文物和近代名家手迹,现在有老君殿、三清大殿、道德经堂以及方武殿。其上方还有一副颇具上清仙境的对联:“钟敲云上磐歇云归非仙岛莫非仙岛;鸟送春来风吹花云是人间不是人间。”左右两边又有青龙、白虎二殿,意在守卫道教尊严。

主殿右侧设有张大千、徐悲鸿书画展,近现代以来无数书法绘画大师都与青城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张大千先生在青城山先后居住时间长达六七年之久,文武殿对面静居一隅的小院,便是他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上世纪40年代初,徐悲鸿先生也曾来到青城山写生并寄居在“天师洞”,完成了他气势磅礴的油画《紫气东来》《九歌图》。

最后一站,登上青城之巅——老君阁,近百里的秀丽风光尽收眼底,腾云驾雾之感。我在想,夜赏神灯,朝看日出,雨观云海,此地奇趣无限吧!

在下山的路上,突发奇想,这青城山不是还有“白素贞”的传说吗?传说她为黎山老母的女弟子,她在青城山与峨眉山修炼得道,法术高强,经观音点化,与许仙邂逅于西湖断桥,而后一见钟情。我与夫君交流着,他说:“一大早上山时,你也亲眼见过白素珍的弟子啦。”我一脸的蒙圈,问他:“在哪儿?”“登山的路上,还有几位成都的游客,一条小白蛇,横在小道上。”哦,突然记起,老公还挺幽默,我憨憨一笑……

“我们明天去爬后山吧?”

老公说:“明日有雨,行程待定。”

此行没能去成后山,不过,“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我想此行还算完美吧。坐上公交车,回望青城天下幽,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完)

写于2021年10月。

作者:韩英

◆韩英:青城山——用一个“幽”字组词(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