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拜读林墨根大师《欲精深功夫须熟练起式》一文说起
一、林墨根大师原文:
欲精深功夫 须熟练起式
文/林墨根
2005年10月
余自从跟杨式太极拳宗师李雅轩习拳以来,至今近五十年。时刻谨记先师教诲,刻苦练功,不敢有丝毫倦怠。常忆先师练拳,尤重起式,我时时揣之,却未能深思其中奥秘。
直到2002年,83岁的我因胃溃疡大出血住进了医院,历经三次大手术,骨瘦如柴,大肉若脱,医学专家断言活不过三个月。躺在病床上,我又想起恩师的教诲,开始专门修炼太极拳的起式。躺着,坐着……时时勤练之。不想,如此半年,不仅身体渐渐康复了,而且功夫也精进不少,如今发劲、化劲均得心应手,至此方才领悟我杨式太极拳起式之妙,妙不可言!
首先,起式作为杨式太极拳的第一式是无极生太极的关键所在,能使人身心放松,有助于经络的畅通,促进内气的充盈与运行,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从而促进人体健康。此式既是静功,又是内功,还是气功、养生功。
再者,从练拳的方面讲,练好起式,有助于拳架的放松与稳静,使整趟拳更有拳意,更有气势。
尤其重要的是,在太极推手时,欲要做到漫人于不知,发人于不觉,此实乃熟练起式而后身、手至轻、至柔之故。
总而言之,欲要精深功夫,必先熟练起式。
现将先师所授杨式太极拳起式之练法公诸于世,惟愿太极拳能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再做贡献。
预备式:
两脚跟并拢外八字站立,两臂自然下垂,中指贴裤缝,顶头拔背,两眼平视前方。右脚脚跟提起,以右脚尖点地,向右侧横开半步,随之脚跟着地,左脚尖内扣,两脚平行,与肩同宽。随后在意念的带领下,缓慢从上到下依次松头顶、松面部、松颈部、松双肩、松胸部、松背部、松腹部、松胯部、松大腿、松双膝、松小腿、松踝关节、松脚背、松脚趾,松至脚底涌泉穴(备注:松时,意念犹如水流,水流至哪里,就松在哪里,身势立稳,头顶虚灵,尾间中正。只有全身松开,心意松开,才能达到形态上的松。)
如此稍待片刻,让身心稳静下来之后才能开动。开动时要大松大软,仍要保持此稳静(备注:此为无极式站桩功)。
起式:由以下四个连贯动作完成:
1、两臂徐徐向前提起,似有细绳将其拉起,两后胛缓缓打开,两手掌自然伸直,成舒松自然掌型,掌心向下,掌指朝前,两掌之间的距离略宽于肩。随起随吸气,同时两脚脚趾微微抓地,提肛,收腹(备注:两臂提起与吸气、两脚抓地、提肛、收腹为同时动作。)
2、当两臂升至与肩同高时,松肩,两臂略向内收,即环状收回,至两指尖的距离与头部同宽(备注:松肩,两肘自然左右稍开,就使两臂环状收回;环状收回的同时,再次两脚脚趾抓地,提肛,收腹)。
3、随后,将手肩忘掉,两臂缓缓垂直下落(备注:两掌掌心向下,似降落伞兜风样缓缓下落。)与此同时,松胸部、松背部、松腹部、松胯部、松大腿、松双膝。
4、当两手落至与腰部同高时(这时意念松至双膝),坠肘,两小臂及前胛自然打开,两掌指尖向前,掌心依然向下。直至两臂垂落至身体两侧,松手腕,指尖朝下,中指自然贴至裤缝。这时感觉两臂犹如钟摆,自然悬垂,手指有麻胀感。在这一过程中,松双膝、松小腿、松踝关节、松脚背、松脚趾,松至脚底涌泉穴。
至此,一个完整的起式即告完成。
练者可依以上动作要领,用心体会,反复练习,日积月累,当可收到奇效。
余亲身体会,每日练此起式半小时,相当于打一趟太极拳,周身舒适,精力充沛,个中之妙只有常练习者才可领悟。
太极第一式不可轻视。
太极第一式不可一日不练。
二、缘起
新近拜读太极推手群内好友发的林墨根大师《欲精深功夫 须熟练起式》一文,颇受启发。为此,我搜索了同一脉络的几位老师的起势。现将几位老师的拳架势视频分享在此,供您参阅:(您悠闲而对太极感兴趣,不妨逐个观摩,定有意想不到的收益;倘若您挺忙也只是随便浏览,那只需要看每一个视频的起势部分,因为本文只涉及起势这个话题。倘若您特别忙,那就绕道而行,这边啰嗦的事与您无关。)
三、几位老师的视频
林墨根太极拳视频
//v.youku.com/v_show/id_XMzAyMjc0NTgw.html?tpa=dW5pb25faWQ9MTAyMjEzXzEwMDAwMl8wMV8wMQ
林文涛刀剑拳视频
//v.youku.com/v_show/id_XNTQ4MTY2Mjg0.html
林文涛大师弟子江苏南通冯骏先生精练杨氏太极拳四方揽雀尾
http://www.iqiyi.com/w_19ru8w7hhl.html
四、我的体会
上面各位观看的视频是杨门四川李雅轩先生一支林墨根先生所传三代人的拳架,表面看他们的起势有差异,仔细推敲还是一脉相承。用书法的语言来表述类似:楷书、行书、草书。我以为,冯骏老师在修习的路上(几年前的视频),林文涛老师的拳架看上去不那么有板有眼,似乎随意而漫不经心,此转发我与冯俊老师交流学习心得的微信聊天记录,也许能让您理解我的观点:
昨晚品茗聊拳甚欢,从南通赶回通州已是子夜,思绪万千,夜不成寐。迷迷糊糊睡了4个小时。临睡前看了你的四方揽雀尾视频两遍,然后下床再次模仿你的四方揽雀尾。差不多到一点睡觉。不到5点起来,再模仿你的四方揽雀尾,然后将这个感觉放到整个拳架感受。似乎很夹生,毕竟我在改自己几十年打油了的打法。下午午觉后,来办公室,找到林老师拳剑刀视频。又将林老师的拳仔细观看,从他的拳架中,理解了你拳架中我还不理解的地方,类似佛学中以经解经的道理。似乎能看懂更多的东西。林老师的拳架在每个点上都有停顿,类似瞬间的桩,尽量的出远步,尽量地抻筋拔骨,很多东西都是躯干的极度的牵引。过去对林老师的拳架还是很模糊的认知。今天一个人观看,内心充满喜悦,我自我感觉看到了过去看不到的东西。下午正好杨老师和我私聊中提到弘一法师书法的“烟火气”的消除,最后变成“如婴儿”的返璞归真的样子。我忽然联想到林老师的拳亦是异曲同工之妙。几年前,不以为然,而今看林老师的拳架感觉意趣盎然!不知是我意淫装着能看懂的样子,还是真的能理解一些,总之我喜欢这个拳的味道!法喜!法喜!
至于林墨根先生的拳架,我在十多年前看过,很多人可能会用”老态龙钟”来描述林老的拳架,当您宁静下来观摩的话,便有另一番滋味儿。就像您喝惯了高压锅蒸出来的鸡汤,突然喝上砂锅煲出来的鸡汤,便知味道的不一样。我以为林老随着年龄的增长,的确形体不可能和年轻人一样,但不要忘却太极是神拳!林老在生病住院、开刀卧床后对起势有了更加深邃的探究,而康复出院后的听劲的神妙和功力的加深源于病床上的神打!林老先生晚年的高架行拳蕴藏着浑厚的内劲,看上去幅度很小,其实林老拳架又给我们另一种示范,即太极无手!林老行拳皆是驱赶在运行,手臂均是从动于躯干的运行!这应该是内家拳不重肌肉重筋骨的高妙修炼!岂是我等蹲着屁股跳跳蹦蹦,哼哼哈哈,害怕别人不知道我在练功者所能理解的!
为了让各位拳友对“起势”有更加充分的重视和理解,我将多年前有关“起势”的旧文一并转载于此,也许对您有所启迪!
五、
一个起势 二十秋
两位老师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