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与国家的分裂和统一

这是对曹操与刘备行事处世差别的一种概括,同时也可看 作是作者创作时贯穿始终的准则之一,即以互相对立、比照的原 则来塑造这两个人物的形象。在小说中,作者几乎都是用浓笔 渲染的方式来强调刘备的仁厚:对弃樊城后携民渡江的描写是 颂扬他爱民如子,与民共患难;三顾茅庐的故事是赞扬他礼贤下 士,求才若渴;拒绝将“必妨一主”的“的卢马”转赠别人是突出他 决不做损人利己之事的美德;面时时不忘渲染徐州、新野、樊城 等地百姓对他的爱戴,则是为了肯定与颂扬他所施行的仁政。 在作品中,几乎曹操每有某类恶行,则必可找到刘备的一项善举 与之相对应,为了使这种对比显得更为强烈,作者有时还作了过 头的描写,结果反而给读者以“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的印 象。在历史上并不曾有过小说所歌颂的那种“仁君”,只不过封 建统治人物的驭民术各有差异而已,因此在作品中,刘备这一人 物也就无法体现出如曹操形象那般所具有的高度的艺术真实 性。后者是对现实生活的概括提炼,揭示了封建统治者的本质 而貌,而前者却是作家按照自己的理想,根据与曹操相对立的原 则进行描写的产物。当然,严格地说这“作家”不只是指罗贯中 一人,而是还应该包括先前曾参与三国故事形成的那些无名作 者。就艺术创作而言,刘备形象的塑造并不很成功,然而它却显 示出了另一种价值,即让人看到作者理想中的施行王道的仁君 形象。这种理想其实是来源于封建时代百姓们长久以来的渴 望,而在战乱时期,这一渴望在残酷现实的剌激下又变得尤为强 烈。曹操和刘备都是乱世英雄,对于他们来说,战乱是千载难逢 的建功立业的机会,可是对于百姓来说,战乱带来的只是苦难与 死亡。《三国演义》不愧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巨著,作者在讲 述精彩曲折的故事与塑造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的同时,并没有 忽略向读者交代,战乱对于普通百姓究竟意味着什么。在故事 刚展幵不久,就有一段揭露董卓暴行的描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