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的通识教育

全文1299字,阅读约需2分钟;
前段时间看了王烁老师作为世界学人去耶鲁大学游学的一段经历,看完之后能够很强烈地感受到国外高校对通识教育的重视以及对学生的培养。
他写的笔记记录共有27万字,我就其中的开头部分来讲一讲,顺便写一些我的看法吧。
耶鲁建校的时间比美国建国的时间还要早上75年,共设立14个学院,一个本科生院,一个研究生院,12个职业学院,它的职业学院与国内的职业学院不一样,是指商学院、法学院等。
耶鲁的立校之本是通识教育。
在课堂上,教授对学生使用电子设备都深怀敌意,要求学生“绝对不许用电脑和手机,必须学会手记笔记”。
我自己也习惯用手机记录自己的想法,但是电子设备始终比不上自己手写那么专注。
在耶鲁,本科生的素质都十分惊人。在一节讨论全球化的课堂上,一整节课就是学生发言,一个个站起来,侃侃而谈,言则成理。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也十分刁钻,能够自如地运用各种统计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等知识,结合自己的观察,得出一个结论。
在耶鲁,最大的系是历史系。你可能会觉得很奇怪,因为耶鲁历史系水平极高,大量学生注册在历史系,同时学其他专业课程。
在耶鲁,大量面对本科生的课程并非技能和知识,而在于修养与思考。
在校长的两次发言中,没有一次讲到学生应该具体学什么技能,只讲了一个主题:学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我印象中,耶鲁大学前任校长理查德·莱文说过,
“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育具有健全的道德和审美修养,又对人生、世界及大自然有反思和好奇的知识精英。中国儒家的“六艺”、西方传统的“人文七艺”(博雅教育)都是高等教育理念的体现。
耶鲁的通识教育就是表达这样的思想,学校不该是学生未来就业技能的培养者,而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帮助学生广泛涉猎知识,打造批判性思考、逻辑判断和独立学习的习惯,并获益终生。
那什么是通识教育?
所谓通识教育,旨在为学生带来完整的知识结构,养成触类旁通的通用智慧。学生们会有专业,但大量涉及本专业之外的知识,因此不同于职业和技术教育。
通识教育起源于古希腊,指公民所应当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要参与公共生活才是完整的人,也就是说,要会打仗,会辩论,能打官司,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所有懂得哲学、逻辑学、语言、演讲术、音乐、天文、数学等等等等。
在成为专才之前,先成为通才。这就是耶鲁通识教育的精髓初步掌握当代作为一个知识人必备的知识框架和表达能力,那么在未来无论什么样的职业道路上,都能走的长远。
一个学校的例子当然不可能得出什么结论,写下这篇也只是给你呈现出耶鲁大学面貌的冰山一角以及它的教育理念。
然而据我个人的观察,我们在大学之前,应该是存在小部分的通识教育,大部分还是属于应试教育,而在大学之中,却都是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心理年龄和成熟度还有待提高。
工业化与现代化发展急需大量的专业人才,也就造成了如今这个比较尴尬的局面——理科生占的比例太大,以后应该会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培养与通识教育上面来。
通识教育等于是在塑造一个人的思维底层,专业与技能更多是在表层,但是前者显然更加重要,先有一定的通识基础,再去学习专业技能,我觉得这个顺序挺好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