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民间风俗来往“掉疙疤”

儿童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也是延续人类生命的根本。在文化繁昌的鲁南枣庄地区,非常讲究亲情和友情,注重表达形式方法,形成了独特的风俗来往。在乡下至今还流传实兴着“看花”和“掉疙疤”的风俗。

每到春天季节,为人讲究的人家总会拿着烧饼、油条之类的物品,到有小孩该“种花”的亲戚家去探望。其寓意是吃了带去的油条和烧饼,给小孩“种花”时划在胳膊上的伤疤,很快就会“结疤”痊愈,以表达对孩子的关心、关爱之情,显示出厚重的情谊和亲戚间的亲近关系。

在医学不发达的古代,每个人都要经历一场生死考验。因为人一出生,人体内就携带了许多病毒,如天花、麻疹、婴儿瘫等多种病源体。在童年时或成年后,一些病症就会发作。所以在过去有很多人患上了麻子、婴儿瘫等“不治之症”,甚至有很多孩子因得了“天花”等疾病而死亡。像电视剧《康熙大帝》中,就有这么一个情节,童年的康熙小玄烨,因得了天花,可以说命悬一线,眼看着就要死了,作为小玄烨祖母——孝庄皇太后,此时非常着急,烧香祷告……后来,因服用了一种民间偏方的药,加之小玄烨的“命硬”,他竟奇迹般地活过来了。这说明在当年,小孩如果得了天花病,连帝王家的宫廷御医也束手无策,而对平常百姓家是何等的可怕。

到了清朝后期,国家就开始有了天花预防接种。其方法是:把预先采集好的出疹疤用碗底将痂研成细末,待来年春季,将少许粉末加母乳调和后,接种在幼儿的胳膊上,谓之“种牛痘”,俗称“种花”。这是防止“天花”病毒的有效途径,是孩子必须熬过的一关。但当时仅限于男孩接种。

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提昌“男女平等”,女孩与男孩一样,实行接种。不同的是男孩在左胳膊上划一“十”字,女孩则在右胳膊上划一“十”字,然后滴上形如药水的“疫苗”。“种花”5天后,婴儿伴随有发热、出“水豆子”、“出疹子”,也就是出痘。届时,要给母乳增加一些吃鱼、肉之类的“发物”也要喂幼儿少许,以添加人体内所需蛋白营养,增强其抵抗力,尽早恢复健康。

孩子的姥娘,是最疼爱闺女和小外孙的人,在小孩“种花”10天左右,姥娘就会带着烧饼、油条前来探视,俗称“看花”。随后,舅舅、姑父、姨夫等亲朋好友也来看望,俗称“掉疙疤”、“掉盘儿”,也有的个别地方,或在麦收后来探望的。主人还要办酒席招待。亲戚们“掉疙疤”送来的烧饼、油条要回一半,留一半。两家分别分散给各自的邻居们,叫“散烧饼”,说明小孩的种花的“疤”已经掉了,从此冲出了“鬼门关”。因为过去,农村医疗条件差,土法种花,小孩易被感染,有的落个麻子的生理缺陷,有的则落下“风磨眼”、“哑巴”等病症。

在当年,给孩子“种花”,要择吉日进庙烧香拜佛,祈祷“痘疹奶奶”保佑,从庙中得红、绿布条各一块,回家用秫秸筳挑在门上坎或屋檐下,外人见“红子”就要回避。也有的将“红子”缝在小孩的背后,把男孩的红子下边,折成“键形”,而女孩子的红子下摆是齐的。一般是春天桃花开的时候“种花”、“挂红子”,家长在农历的四月十五或六月初一,也有的在六月六,在庭院的香台子前,将“红子”取下焚烧,谓之“交红子”,挂在身后的女孩的“红子”则缝作衣领。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关心人民的生命安全,在国家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拨付资金和人员,研究各类疾病的防治和免疫工作。并开始免费为儿童种植各类疫苗,防止各类疾病的发生。天花病在上个世纪60年代便绝迹。随着科学的发展,又先后实行了麻疹疫苗接种,精制白喉菌苗接种,百、白、破三联疫苗接种,乙脑、卡介苗接种,脊髓灰质炎糖丸口服。通过这些防治,上述病症发生率降低了最小的限度。现在民间挂“红子”的现象已很少了,但农村“看花”、“掉疙疤”的习俗,在当地部分乡镇现在还较普遍。

作者:石正祥    图片来源网络     微游枣庄编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