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络与信息安全局发布《ENISA 2020年威胁态势》系列报告

欧洲网络与信息安全局发布《ENISA 2020年威胁态势》系列报告,关注网络安全领域的新趋势和挑战

据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2月14日消息,欧洲网络与信息安全局发布《ENISA 2020年威胁态势》系列报告,识别和评估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全球主要网络威胁,包括年度回顾、网络威胁、重大网络安全事件、网络安全创新、新兴趋势、恶意软件、网络钓鱼等22篇战略和技术层面的研究。其中,《新兴趋势》报告分析了应对系统性复杂风险、对抗性人工智能检测技术盛行、供应链和第三方威胁、安全编排和自动化、零信任安全策略、企业云迁移错误等10大网络安全挑战;恶意软件不断升级、威胁全面移动化、攻击者使用新的文件类型、高针对性和协调式勒索软件攻击增加、凭证填充攻击涌现等5大网络威胁趋势;以及用数字平台实施定向攻击、针对业务流程攻击、针对远程办公的家用设备攻击、针对路由器等边缘设备攻击等10大攻击载体新趋势。

信息

谷歌、英特尔等厂商组建“现代计算联盟”

据雷锋网12月11日消息,谷歌、戴尔、英特尔等多家IT和云计算行业的主流科技公司组建“现代计算联盟”(Modern Computing Alliance),共同解决安全、远程办公以及其他企业服务问题。该联盟的初步工作重心在以下四个领域:性能;安全和身份认证;远程工作、生产力和协作;医疗保健。其目标是集中知识和资源,以解决公司“如何在云上工作”和“运用什么工具”这两个共同问题。现代计算联盟将致力于开发新标准和可互操作的技术,使得任何使用联盟成员旗下平台或产品的公司,都可以获得新开发的技术。该联盟还将尽可能多地引进IT专业人士,协助建立专家委员会,并解决更多实际问题。

美国国家电信和信息管理局遭黑客入侵

据路透社12月14日消息,美财政部以及美商务部下属的国家电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遭俄罗斯政府支持的黑客入侵,部分办公信息被盗。NTIA是一个负责互联网和电信政策的机构。美国情报共同体担心,黑客可能使用类似的方法来入侵其他政府机构。消息人士称,黑客可能是通过篡改政府供应商SolarWinds公司发布的软件更新,以隐藏恶意代码的方式混入NTIA系统内部。这一攻击方法被称为“供应链攻击”。为此,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紧急召开了应对会议,并要求国土安全部网络安全与基础设施安全局(CISA)以及联邦调查局(FBI)进行调查。

生物

日本一款基因编辑番茄被认定为对人体无害,或将成为首款获批的“基因编辑食品”

据海外网12月11日消息,日本厚生劳动省召开专家会议,研究了筑波大学及企业“Sanatech Seed”的基因编辑番茄。厚生劳动省称,该款基因编辑番茄富含抑制血压上升功能的成分“γ-氨基丁酸(GABA)”,且无安全性方面的问题,确认不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因此不需要经过额外的安全性审查。这种番茄预计会成为日本国内获批的首款“基因编辑”食品。

韩国出现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8,已扑杀440多万只家禽

据新华网12月12日消息,近两个月内,韩国发现近10例高致病性禽流感样本。为防止疫情扩散,韩国政府已扑杀染疫养殖场440多万只家禽,并要求对染疫养殖场周围半径3公里内的家禽进行扑杀。该禽流感病毒毒株为H5N8型,在禽类中具有高传染性和致死性。除韩国外,H5N8禽流感也已在欧洲多国迅速蔓延。据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ECDC)报告显示,自10月16日以来,包括比利时、丹麦、法国、德国、爱尔兰、荷兰、瑞典和英国在内的多个欧洲国家已报告检测出该病毒,且大多数是在野生禽类中发现的。

美国科学家首次绘制出人类癌细胞系的转移图谱

据中国生物技术网12月12日消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Broad研究所和哈佛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将500个人类癌细胞系与转移相关的特征集合在一起,成功创建出第一代癌细胞转移图谱(MetMap)。该图谱揭示了癌症转移的器官特异性模式,并使其与临床和基因组特征相关联。这是有史以来首张描述不同癌症扩散方式的图谱,或有望帮助阐明癌症转移机制并开发出有效预防癌症转移及癌症治疗的新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期刊。

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新冠肺炎死亡率风险计算器,可帮助确定疫苗的优先分配次序

据HUB官网12月12日消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可评估新冠死亡率风险的在线计算器。该计算器的算法使用现有研究信息和模型,根据年龄、性别、社会人口因素和不同健康状况以及新冠大流行的动态趋势来估计个体的新冠死亡率风险。该评估适用于目前未受感染的普通群体,可检测与未来感染风险和感染后并发症相关的因素,有助于确定早期疫苗的优先分配次序。目前,该工具每周更新一次,以纳入国家一级大流行动态信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医学》期刊。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新冠疫苗引发HIV假阳性,将放弃2期临床试验

据科研圈12月14日消息,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新冠疫苗1期临床试验中发现,接种该疫苗的一些受试者出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假阳性检测结果。受该事件影响,昆士兰大学和合作生产商CSL公司决定放弃2期临床试验,1期临床试验将继续进行。昆士兰大学候选疫苗是使用“分子钳”技术研发的重组亚单位疫苗,其中包含来源于HIV的GP41蛋白。尽管经过改造处理,但一些受试者接种疫苗后仍产生了微弱的抗体反应,可能会干扰某些类型的HIV筛查测试,从而导致假阳性测试结果。澳大利亚政府也终止了与昆士兰大学的交易,此前政府以十亿澳元的价格预购了超过5000万剂该疫苗。

英国科学家首次利用人类细胞重建完整胸腺,对治疗严重免疫缺陷疾病和培养人造器官具有重要意义

据科研圈12月14日消息,英国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科学家成功利用人类干细胞和生物工程支架重建了人类胸腺,向培养可移植用的人工胸腺迈出重要一步。研究人员从人类供体中提取胸腺上皮细胞和胸腺间质细胞,培养出数十亿个胸腺干细胞群落。这些细胞在支架上仅生长五天后,胸腺就能发育至与出生九周后的胎儿相似的阶段。当研究小组将这些胸腺植入小鼠体内时,在超过75%的接受移植的个体中,胸腺都能够支持人类淋巴细胞的发育,发挥免疫功能。这是科学家首次成功地重建出完整的人类胸腺,不仅是推进研究和治疗严重免疫缺陷的重要一步,而且将对开发培养人造器官的新技术产生影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期刊。

能源

美能源部宣布为可持续交通研究投入1.28亿美元

据前沿材料12月14日消息,美能源部宣布为可持续交通研究投入1.28亿美元,其目标是使美国家庭在交通能源需求方面有更多的选择。此次资助将分为三个融资机会公告,由能源部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办公室资助,代表其下辖三个办公室,主要包括以下主题:生物能源技术办公室融资机会公告(高达3500万美元),将支持生物能源原料技术,聚焦城市固体废物特性以及藻类研究开发;氢和燃料电池技术办公室融资机会公告(高达3300万美元),将支持创新性燃料电池研发、基础设施供应链发展和多样化以及成本分析活动;车辆技术办公室融资机会公告(高达6000万美元),将支持优先发展电池和充电、高级发动机和燃料技术、材料、移动系统以及运输和能源分析。

韩国建立“放射性灾害控制系统”

据中核智库12月11日消息,韩国原子力研究院(KAERI)建立了由机器人和无人机组成的“灾害控制系统”,可远程操作封锁核泄漏设施。韩国“灾害控制系统”包括3型移动式机器人:“跟踪辐射区域监测”、“事故监测远程控制系统”和“事故响应机械手”。“跟踪辐射区域监测”是一种室内放射性监测机器人,配备热探测器和剂量仪。“事故监测远程控制系统”是一种全地形四轮车辆机器人,携带一架特殊的无人机来监测场址和辐射泄漏情况。“事故响应机械手”是一种履带式机器人,配备一对机械手,可对物体进行精细操作,例如关闭阀门或插上电线,还可搬运重达200千克的碎片,并用喷枪灭火。连接服务器和无线网络后,它们可以同时运行,通过协同工作降低操作时间来提高效率。

美国计划在空间任务中开发和部署核动力与推进系统

据中核智库12月11日消息,美国政府宣布发布了《国家空间政策》,计划在空间任务中开发和部署核动力与推进系统,以满足美国在科学、国家安全和商业方面的需求。根据《国家空间政策》,美国在发展和利用空间核动力与推进系统时,将坚持安全、稳定、安保和长期可持续性的原则。美国对发射含有空间核动力与推进系统的航天器进行审批时,将遵循一个基于系统特点、潜在危险程度和国家安全考虑的分级程序。《国家空间政策》呼吁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国防部和能源部为空间核动力与推进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利用提供支持。能源部还将与国土安全部及相关机构合作,为发射空间核动力与推进系统提供技术和运行支持,并准备应对发射带来的任何潜在辐射影响,确保公众健康和安全。

海洋

日本拟花数亿美元建北极科考船

据新华网12月14日消息,日本政府打算于5年内投入总计335亿日元(约合3.2亿美元)建造具有破冰能力的北极科考船。拟建造的科考船将可携带无人潜航器,执行海冰观测、声呐探测等任务,搜集的数据用于研究海冰分布和移动,保障船只航行安全。报道称,日本政府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拨款建造北极科考船,原因包括北极航路是连接东亚和欧洲的最短海上航路,重要性日益增加;日本决定加强在北极的存在。

日本造船业举全国之力研发新一代环保船舶

据国际船舶网12月14日消息,日本九家船企与日本船级社共同组建“新一代环保船舶研发中心”,旨在整合各自积累的专业知识技术,设计和建造符合环保法规的新一代船舶,以应对航运业日益严格的环保标准。合作伙伴认为,新成立的研发中心符合当前形势,即由于全球造船业供需失衡,日本船企当前面临着严峻局面,因此日本造船业必须加速发展,在整合各种环保技术和建造有竞争力的船舶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更好地与中韩竞争对手展开竞争。

航空

美国波音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提供首批升级版紧凑型激光武器系统

据智能巅峰12月14日消息,美国波音公司向美国国防部交付了第一批升级版紧凑型激光武器系统(CLWS)。波音公司称,该系统将可为作战人员提供更强大的保护能力,使其免受大规模无人机系统的攻击。目前,该系统已投入战备值班任务,并在威胁场景和环境中成功击落300余架无人机。

德军将在战舰上测试舰载激光武器,以应对无人机威胁

据国际防务评论12月14日消息,德国联邦国防军装备、信息技术和服务支持办公室(BAAINBw)与莱茵金属公司签订合同,为德海军开发未来的激光武器系统。该系统的功率可达20千瓦,将安装在德海军F124型“萨克森”级护卫舰的首舰“萨克森”号上进行为期一年的测试。BAAINBw希望莱茵金属公司能够将目前处于技术测试阶段的激光武器尽快实用化,达到具备作战能力的水平,以提升德海军应对无人机威胁的能力。

航天

欧洲咨询公司发布《2029年前制造和发射的卫星》研究报告

据新航天12月14日消息,欧洲咨询公司(Euroconsult)发布《2029年前制造和发射的卫星》研究报告。报告指出,2020年首次在一年内发射了1000颗以上卫星,其中70%发射源于“星链”卫星。报告预测,未来十年卫星需求将是现在的5倍,平均每年卫星发射数量约为1250颗;未来航天发射的动力将主要受商业卫星星座部署活动的影响。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发布《国际导弹防御合作的五大类型》报告,提出加强国际导弹防御合作建议

据海洋防务前沿12月14日消息,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发布《国际导弹防御合作的五大类型》报告。报告认为,军售、共同研发与测试、导弹防御资产托管、情报共享以及联合演训等措施有助于建立更加有效、可互操作且更便宜的导弹防御体系。为保持更加紧密的国际导弹防御合作,报告建议:一是开发低成本的反导解决方案;二是简化军售流程;三是扩大共同研发的机会;四是拓展信息共享网络;五是扩大防空演习的规模并提升演习的复杂程度;六是制定新型作战概念并开展相关训练。

新材料

美国研究人员用柔性电子材料制造出可拉伸柔性人工突触,具有成对脉冲易化、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和滤波等特性 

据蓝海星智库12月13日消息,美国休斯顿大学研究人员利用柔性电子材料制造出可拉伸柔性人工突触,具有成对脉冲易化、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和滤波等特性。目前多数人工突触采用刚性电子器件,难以弯折。此次研究人员通过在聚二甲基硅氧烷中分别掺杂聚纳米纤维复合材料和金纳米粒子修饰的银纳米线复合材料,制成橡胶半导体和橡胶导体,并用离子凝胶制成弹性栅介质,然后采用这三种材料制成橡胶突触晶体管。该突触晶体管功能与生物突触类似,这些特性在晶体管机械拉伸应变为50%时仍然存在。可拉伸柔性人工突触未来有望广泛用于柔性神经形态硬件、各类软体机器人、生物神经系统修复等领域。

韩国正在研发“让士兵隐形”的人造皮肤

据参考消息12月13日消息,韩国首尔大学研究人员研发了一种隐形皮肤。该隐形皮肤实际上是一种可穿戴设备贴片,由像素化屏幕组成,利用热变色液晶显示屏对周遭环境快速做出反应,能够在短短5秒内从一种颜色变成另一种颜色,从而让人类皮肤在红外和可见光谱中均能主动融入背景环境。对于极端气候环境是否会影响贴片隐形能力这一问题。研究人员表示,可以通过增加合适的热绝缘体来解决,但可能导致贴片性能发生改变。这就意味着在该贴片完全做好投入实战的准备之前,还需要开展更多的试验。

先进制造

日立与腾讯开展合作,共同推动车联网、自动驾驶技术发展

据环球网12月11月消息,日本日立公司与腾讯达成合作关系,双方将共同致力于车联网、自动驾驶、车辆信息安全等领域的服务开发。两家公司将结合各自的技术,将腾讯的云计算、AI、大数据等技术与日立的车载及信息安全等汽车相关技术相结合,推进汽车产业数字化转型,为中国汽车制造商、物流公司等交通运输领域的企业提供服务。

施耐德电气与中科创达联合发布基于AWS的融合智能工业视觉平台

据中国工信产业网12月11日消息,施耐德电气、中科创达与亚马逊云服务(AWS)合作,联合发布了融合智能工业视觉平台TurboX Inspection。该平台是依托中科创达操作系统和AI技术面向工业视觉场景进行深度优化和适配的云端一体化融合智能平台。该平台通过较少的样本图片,快速完成训练、验证和交付,包含推理引擎、数据管理、算法库管理、训练管理、模型验证等多个子系统,可以对各种复杂的缺陷进行快速、精准的识别,并在云侧与Amazon SageMaker的算法框架实现深度融合,在端侧与施耐德电气的各类工业自动化设备实现无缝对接,从而实现智能操作系统、智能云和智能设备的三方合力和融合创新。该平台远超过传统机器视觉的检测水平,可有效帮助制造企业减少75%工作量,产能提升35倍。

美国康奈尔大学改进3D打印技术,提升金属部件强度

据国防科技信息网12月12日消息,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人员改进了制造多孔金属材料的3D打印技术,能有效提升零部件质量。当前3D金属打印中普遍采用冷喷技术把金属粉末以10米/秒的速度喷射到结构件的基体上,再进行加热,以使金属颗粒融合。但加热温度超过金属熔点,会导致结构件实际尺寸与初始设计发生偏差。研究人员对这种3D打印技术进行了两点改进,一是把介于45-106微米直径的钛合金颗粒喷射速度从10米/秒提高到600米/秒,已达超声速标准;二是把金属加热的温度控制在900 °C(低于钛金属熔点1626 °C)。通过这些改进,该团队制造的多孔金属结构件强度提升了42%。这种新型3D打印技术在建筑、交通、能源等产业具有很大的市场应用潜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