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low is safe?极低(<30 mg/dL)LDL-C水平的前沿研究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进展的致病因素之一。现有调脂药物(他汀类、依折麦布、PCSK9抑制剂)可将LDL-C降至前所未有的程度,越来越多的患者有望达到极低(<30 mg/dL)LDL-C水平。心血管事件的减少与LDL-C降低呈线性相关,即使LDL-C降至极低水平,仍显示出心血管获益持续增加。然而低LDL-C水平是否与严重不良事件(如新发糖尿病或可能的出血性卒中)相关仍存争议,需要长期数据来解决临床医生对于安全性的顾虑。

图1  极低LDL-C水平的获益和安全性顾虑

  介 绍  

冠状动脉疾病(CAD)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LDL-C是CAD的诱因,且LDL-C与CAD风险呈线性相关。多项随机对照试验(RCT)明确显示,降低血清LDL-C可以显著减少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MI)、卒中、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根据最新的研究数据, LDL-C水平在70 mg/dl以下继续降低仍有心血管获益。欧洲和美国胆固醇管理指南都建议对高危及以上患者更积极地降脂。其中2019 ESC/EAS指南建议极高危患者LDL-C应降至55 mg/dL,用于一级和二级预防(I类建议),2年内发生二次血管事件的患者LDL-C应降至40 mg/dL(IIb类建议)。

然而,目前尚不清楚极低LDL-C(<30 mg/dL)是否与严重不良事件相关。现有文献存在争议:在极低LDL-C水平患者开展的亚组研究中,极少数研究提示副作用发生率升高,而大多研究报告没有不良事件。

本文从极低LDL-C为特征的遗传基因改变,和达到极低LDL-C水平的降脂药物试验,分析极低LDL-C的获益和潜在不良反应。极低LDL-C水平目前尚无统一定义,本文将极低LDL-C水平定义为:低于30 mg/dL。

与极低LDL-C

水平相关的遗传基因改变

在以低胆固醇血症为特征的遗传基因改变、降脂药物治疗及LDL单采治疗的患者中,都可以观察到极低(<30 mg/dL)LDL-C水平。研究发现有6种遗传基因改变的患者,终生LDL-C都处于极低水平,分别为: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Kexin9基因(PCSK9)功能缺失型突变、家族性低β脂蛋白血症、无β脂蛋白血症、家族性混合型低脂血症、乳糜微粒潴留症和Smith-Lemli-Opitz综合征。以上6种情况可作为参考,用于评估长期处于极低LDL-C水平的获益和潜在副作用。

PCSK9功能缺失型突变者肝细胞表面LDL-R数量增加,促进血液循环中LDL-C清除,导致LDL-C终生低水平。此类人群未发现任何神经功能损害,也无证据证明糖尿病、白内障、中风的风险增加,且长期随访发现其心血管事件风险明显降低。

无β脂蛋白血症患者血清缺乏含apoB的脂蛋白、检测不到LDL-C、缺乏脂溶性维生素(A、D、E、K)。受影响个体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包括视网膜变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周围神经病变和后柱神经病变,以及脂肪泻、肝脂肪变性、肌炎和棘细胞增多症。但上述神经症状似乎与维生素E缺乏有关,而与LDL-C无关。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其发病机制与极低LDL-C水平相关。

家族性低β脂蛋白血症(FHBL)会导致脂质减少及含apoB的脂蛋白分泌减少。此类人群通常无症状,但可发展为肝脂肪变性,并进展为肝硬化。肝脂肪变性最可能继发于肝细胞中含 apoB的脂蛋白积累,但肝脂肪变性是否与肝细胞 apoB 脂蛋白生成甚至随后的极低LDL-C水平相关,则需进一步研究。目前尚无证据表明FHBL发病机制与极低LDL-C相关。有研究发现82名FHBL患者动脉壁硬度降低,但这是否与极低LDL-C相关仍需评估。

家族性混合型低脂血症(FHBL2)和乳糜微粒潴留症(CRD)是极罕见的遗传基因改变,分别由血管生成素样3(ANGPTL3)和SAR1B蛋白突变引起。所有FHBL2个体apoB和apoAI均显著减少,一些纯合子携带者LDL-C水平低至27 mg/dL。两项针对FHBL2患者的研究表明,一小部分纯合子携带者没有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研究还表明,ANGPTL3功能缺失的个体患ASCVD的几率降低。CRD 的特征是甘油三酯正常前提下的低胆固醇血症。CRD患者表现为脂肪泻、骨密度降低、脱髓鞘感觉神经病变和视觉诱发电位异常,但上述症状都与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不良有关,与极低LDL-C水平无关。

Smith-Lemli-Opitz综合征(SLOS)是由脱氢胆固醇(7-DHC)还原酶缺乏引起的先天性综合征。临床表现和严重程度各不相同,患者可表现为产前和产后生长抑制、中至重度智力障碍、独特的面部特征、心脏缺陷、男性外生殖器发育不全、脚趾有2-3个并指畸形。实验室检查结果中7-DHC升高和低的血清总胆固醇和LDL-C有重要意义,尽管一些患者的胆固醇和LDL-C水平正常。尚不清楚SLOS是否继发于胆固醇合成减少(如中枢神经系统中局部新产生的胆固醇减少)、胆固醇水平降低或7-DHC毒性积累。

图2  与极低LDL-C水平相关的6种遗传基因改变

极低LDL-C水平的获益

较低LDL-C水平对动脉粥样硬化有预防进展作用,并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但是,评估评估LDL-C水平<30 mg/dL时是否仍有心血管获益十分重要。对达到极低LDL-C水平患者的亚组分析表明,与LDL-C>30 mg/dL患者相比,极低LDL-C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冠状动脉血运重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风险均显著降低。

极低LDL-C

水平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神经系统

由于胆固醇是脑细胞的主要膜成分,人们最初担心LDL-C强化治疗会影响神经认知功能。OSLER研究显示,与他汀类药物单药治疗相比,应用evolocumab /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出现了更多的神经认知事件(如谵妄、认知及注意力障碍、痴呆、健忘症、思维和感知紊乱、精神障碍),然而,达到与未达到极低LDL-C的患者,其神经认知事件风险无显著差异。

内分泌系统

到目前为止,在极低LDL-C患者中,新发糖尿病发病率是否增加尚不清楚。也不确定新发糖尿病是否仅为他汀类相关的副作用,而与降LDL-C本身或其它降脂药物无关。ODYSSEY OUTCOMES的一项预设分析显示,以25-50 mg/dL LDL-C为目标,与安慰剂组相比,应用alirocumab进行治疗,基线处在糖尿病前期或血糖正常的患者,其新发糖尿病发生率不会增加。同一研究发现,在以25-50 mg/dL LDL为目标的alirocumab治疗组中,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绝对风险减少两倍。胆固醇作为五大类固醇激素的前体:孕激素、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雄激素和雌激素。达到极低LDL-C水平的患者中,其基于胆固醇的激素水平或功能没有显著影响。

胃肠道系统

JUPITER的亚组分析显示,LDL-C<30 mg/dL的患者肝胆疾病发生率显著升高。然而JUPITER的中位随访时间仅为1.9年。值得注意的是,在极低LDL-C患者的其它四项亚组研究中均未发现极低LDL-C与肝胆疾病的发病率相关。

眼部系统

在HOPE-3试验中,每天接受10 mg瑞舒伐他汀治疗的患者白内障手术次数显著多于安慰剂组。14项alirocumab相关试验的汇总数据(不包括ODYSSEY OUTCOMES)显示,LDL-C<25 mg/dL的患者白内障发生率(2.6%)高于≥25 mg/dL患者(0.8%)。但在其它亚组分析中,未发现极低LDL-C与白内障有相关性。ODYSSEY OUTCOMES研究中alirocumab组和安慰剂组的白内障发生率分别为1.3%和1.4%,支持显著降低LDL-C水平不会增加白内障发生率。

其它系统

JUPITER一项亚组分析发现,在LDL-C<30 mg/dL患者中,医生报告的血尿发生率高。然而实验室测量结果并未显示更高的血尿发生率。所有其他极低LDL-C患者的亚组分析中均未显示血尿发生率增加。Robinson等人汇总了14项alirocumab试验数据发现,LDL-C<25 mg/dL的患者性腺激素或脂溶性维生素A、D、K水平无显著差异,校正LDL-C值后的维生素E水平升高。

图3 极低(<30 mg/dL)LDL-C水平的获益和潜在副作用

结 论

现有调脂药物(他汀类、依折麦布、PCSK9抑制剂)能够将LDL-C降低至前所未有的程度。在最新的胆固醇管理指南中,纳入了LDL-C强化治疗有利的最新证据,未来将有更多患者达到极低LDL-C水平。但在RCT研究中对于LDL-C<15 mg/dL的患者长期安全性数据有限。目前尚不清楚将LDL-C降至极低水平(<30 mg/dL)的获益是否大于潜在的并发症和治疗费用增加的风险。临床医生遇到极低LDL-C的患者时常感到棘手,但迄今为止的证据,足以表明极低LDL-C与主要副作用并无显著相关性。鉴于极低LDL-C的潜在心血管获益和短期安全性证据,在特定高危人群中达到如此低的水平或许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Angelos D Karagiannis, Anurag Mehta, Devinder S Dhindsa, et al. How low is safe? The frontier of very low ( <30 mg/dL) LDL cholesterol.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21 Jun 7;42(22):2154-2169. doi: 10.1093/eurheartj/ehaa1080. PMID: 33463677.

编辑:梁辰  审核:刘燕 高思妍

本资讯由欧加隆医学团队编辑提供,旨在用于医学专业人士间的学术交流,请勿随意转发或转载。文中相关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治疗建议。医学专业人士对文中提到的任何药品进行处方时,请严格遵循该药品在中国批准使用的说明书。欧加隆不承担相应的有关责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