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悦读丨图说】倪熊《斯宅的千柱屋,及其斯宅一二》

【阅读悦读丨图说】大烟《古驿道的明珠——秋林》

图文/倪熊

【作者简介】倪熊,曾为电视台记者,现为自由媒体人。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几个小时的山路驰骋山村流连,也搞清楚了这条碧水清流的上林溪,最终把我们带到的是一片庞大的建筑,赫赫有名的斯宅,也叫千柱屋。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墙上斑斑驳驳依然清晰可见的革命年代宋体红字的标语口号,门前广场似的空地上鸡鸭鱼肉的悬挂在竹竿上,匾箩里是腌着晾晒的菜干。每当我面对这类百转千回郑重其事抵达的目的地都怀有一种莫名的敬畏与虔诚,所以一般不会急急忙忙的进去,得抽颗烟,得醒醒神,得门口好好瞻望一会儿。

斯宅村位于诸暨市东南部,东部接嵊州市,东南毗东阳市,属典型的山区。在这七弯八拐僻壤的山坳坳里,有这一片坐南朝北的建筑群,可以堪称是蔚为壮观,算起来至今已逾200年,是在清朝嘉庆年间建的,但依然保存完整,甚至很新,仿佛隔昨一般。

门前这晒场得有2000多平米了,长百八十米,宽有20米,在深山坞底里有这么大的活动场所,也是殊为难得,少见多怪。这应该是千柱屋内居民在劳作之余,饭前茶后,相聚唠叨家长里短之处。特别适合夏天的晚上,辛勤劳作一天的村民们,大家躺在自已编制的土虅椅上,手拿一把自编的花边麦草扇,旁边泡一杯自己炒制的石笕名茶,三五成群,享受着山间吹来的阵阵凉风,聆听门前的潺潺流水声,望望满天星斗,海阔天空,畅谈国事、家事、农作事,真是优哉悠哉。

我们进去的时候,发现从踏入门厅开始,就像来到了一个雕刻的宫殿。门窗,廊檐,门斗,甚至马头墙,抬眼所见,无不都是雕饰的精细和华美。尤其是整扇的门窗,排排迭迭,恣意汪洋,犹如一片风吹起澜的海洋。很多门环上还闪耀着铜雕,有葫芦,有龙首,龙首又有含舌微吐,也有含珠嬉戏。

这宅子是斯宅古村落中最气势恢宏的建筑,于1798年由三十二世孙时当地巨富斯元儒所建之住宅,也是主人斯元儒和他分给4个儿子的房产。斯元儒(1753——1832),字翼圣,太学生,议叙登仕郎。他以做山货生意发家致富,是当时诸暨的著名富商。它以主轴线为中心,占地6900多平方米,有屋118间,弄32条,东西侧各分设辅轴线两条,计有10个四合院,各院之间设天井,前后楼屋,左右厢楼。10个四合院分别冠以“双槐堂”、“双桂堂”等名称,出双入对,各自成章,院落之间又有廊檐相连,四通八达,使整个建筑浑然一体。巨宅共有柱子近千根,故名为“千柱屋”。

巨宅造作讲究,工艺精湛。大门五扇,正中大门上方青石浮雕大篆“于斯为盛”为米元章手迹,寓有斯氏长盛之意。“于斯为盛”出于《论语》及《礼记正义序》等文献,《论语》云:“唐虞之际,于斯为盛。”《礼记正义序》云:“郁郁乎文者哉三百三千,于斯为盛。”在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门额两边题有“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对联一副。因长沙是楚国的国都,它的意思是只有楚国的地方人才济济,而且也是最强盛的国家。于斯,同“于此”,即“在此”。盛,兴盛,昌盛之意。而千柱屋门额上的“斯”字,除此本义外,同时亦寓“斯氏”之意,有一语双关之妙,夹带了私货,也就是说姓斯的在这里最为兴旺、昌盛。确实如此,自斯氏在斯宅定居以来,已将近50世,1100多年,久盛不衰,不断繁衍生息。其余四门均饰以砖雕,雕工精细,层次分明,内容多为历史故事。环宅数十窗户,窗棂均用青石透雕,花鸟虫鱼,栩栩如生,宅内门、窗、柱、梁、牛腿等雕饰十分华丽,都出自民间,建筑工匠之手,使千柱屋成为民间建筑雕刻艺术的瑰宝。

位于正屋天井照墙的“百马图”,由21块方砖合成,总长704厘米。其中所雕马匹神形毕肖,人物形态各异,所描山水林木,细致入微,自然得体。或枯或荣,或简或繁,虚实相同,结构严谨,是罕见的砖雕艺术珍品。千柱屋的设计和营建似乎很讲究孝的表达,比如这里的牛腿,雕的是鸟,表达的就是孝的意思。我们在中轴线的大厅还看到了很多带孝字的牌匾。如立于咸丰十年的“节孝”,年月湮灭的“孝廉”等。

后来有点明白,斯宅是村名,这宅子叫斯盛居,俗称“千柱屋”,村子是因此得名。据说斯宅现在清代斯姓居民建筑群14处,这些建筑的占地面积都在3000平方米以上,保存比较完好的有千柱屋、发祥居和华国公寓别墅等,是清代江南典型的聚族而居的大型建筑群。

当然,在这大宅子里流连忘返兜兜转转的时候,我们也会不禁疑问:在如此偏僻的穷山恶水之间怎么会建有如此规模和艺术的建筑群呢?千柱屋大门上方的砖雕其实还是明白无误的告诉了我们答案:小船出去,赚到钱以后大船回来,并受到尊重。几百年以来斯宅的祖先们就是遵循这一传统,出外赚钱,将财富带回家乡盖房子,将古代文明凝固在建筑里流传至今。而且,你还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就是隐含其间的一个平等原则,一个建筑群里面的几十户人家,没有特别显赫的,没有鹤立鸡群的,没有独领风骚的;而在建筑中轴线最里面的那间屋子,据说是用来放尸体开追悼会的地方,居住在宅子里的每一个人无论尊贵不分卑贱,死后都将受到最高的礼遇。

再往前追溯,斯宅古称上林,而上林往往寓意着显达和仕途。也许是一种冥冥中的安排,后来定居并且繁衍此地的斯姓家族,真的是在在耕读传家的文风沐浴下,走出了乡野,走向了庙堂。但这其中,孝又在这个家族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就是这个家族诞生的原因。说明就是对人的道德品行很重要。

东汉末年,有个已经累官至廷尉的史伟博士在东吴孙权门下做官。此人耿直,忠恕,关心民瘼,当他得知监狱里人满为患,且有不少是冤屈之人时,不及请示就擅自做主赦免了好些罪犯。事情传报上峰,孙权震怒之下要治史伟的死罪。史伟的两个儿子陈情吴主,要求以身代父。哥哥要代,弟弟史敦又要代哥哥。这事让孙权大为感慨,“子愿代父,孝也;兄弟争代,义也。斯孝子也。”就是孙大人这句话,史家从此改“斯”,史伟就是天下斯姓的开宗祖师。此后不久,斯家迁居浙江现在的东阳定居下来。然后一代代倒是也安居乐业。到了第25世斯德遂的时候,无意中的一次游历,则再次改变一个家族的走向。

公元884年,读书人斯德遂又一次离家出走,开始了一次读千卷书走万里路的游学。这次他走着走着到了诸暨上林地界的宋家坞。所谓坞,其实也就三间草房的一户人家。小斯走的口焦舌燥,就上前敲门讨水。主人姓宋,膝下一女。小女子年方二八,长得如花似玉沉鱼落雁,就是从小不说话,宋父一直以为是个哑巴。但美女看到帅哥,居然出现奇迹了,她叫父亲快去招待来客。宋父十分惊奇,只见来者是个年轻后生,且长得高大英俊,相貌堂堂,心里似乎想到了什么。在跟小女商量之后,老父成就了一次史上最早之一的“闪婚”——“你愿意做上门女婿吗?”小斯也正为美女倾倒无以自制,自愿俘获,除了点头还是顿首——“喏!”小斯这一入赘,开启了上林斯族的繁衍。

在晚唐至今的1100多年里,斯姓共已繁衍40多代。族人中科场入仕者和经商致富者繁多,斯宅由此得名。

如果仅此寥寥而过显然不符合我等喜欢追根问底的好奇。有两个个比较长久不衰的热门话题值得叨叨。虽然不是千柱屋的事,但是是斯宅的事。

一个是叱咤风云的党国伟业。

2017年7月28日,继《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之后作为“建国三部曲”系列的第三部《建军大业》在全国各大影院公映,这是一部献礼建军90周年的战争史诗大片。影片以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为开端,有3位杰出的诸暨人几乎同时登场。连他们自己都不会知道,他们由此而进入了波澜壮阔的人民军队的建军史。其中两个是兄弟斯烈、斯励,斯宅人,他们的隆重出场戏份很足,核心事件只有一个:让周恩来脱身。另一个诸暨人上海工人领袖汪寿华被杀。

斯烈(1882-1953),字夔磬,浙江武备学堂毕业,武昌起义的时候组织学生军响应革命,是当之无愧的“辛亥革命元老”,担任浙江都督府副官长,后在宁波举义,反对袁世凯称帝。 1925年投奔广东国民政府,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师第七团团长,次年升旅长,1927年春任第二十六军第二师师长、第二十六军副军长,参加北伐。“四·一二”爆发时,他驻守上海,周恩来在斯励的陪同下,前往第二师师部和斯烈会谈。

斯励(1900—1932),号啸平,曾就读于斯民小学,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生,1927年4月,斯励出任南京国民政府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警卫团少将党代表。

他是周恩来的学生。4月11日晚上,由他陪同去斯烈那里,周恩来也是放心的。然而,事实上,斯烈已经接到蒋介石密令,布置士兵,准备抓捕周恩来。斯烈冷静思考,在大是大非面前果断作出抉择,命令士兵“解散”,礼送周恩来离开。

在过去的一些资料中,通常的提法是“斯励通过哥哥斯烈的关系营救周恩来”,但《建军大业》中这样的表述其实更符合实际。这原则��应该是一个共同行为,毕竟坐拥重兵手握生杀大权的是斯烈,他不松口,周恩来插翅难飞。更何况,作为一名军人,违抗命令是要承担巨大的风险的。归根到底,斯烈本身就是一位革命先驱,周恩来和斯励最让斯烈怦然心动幡然悔悟的也正是他以往背诵“总理遗嘱”泪流满面时的情景。

“四·一二”之后,斯烈因与蒋介石政见严重不合,愤而辞职南归,在杭州闭户读书达7年之久。后应陈仪之邀赴福建任职。新中国成立后,被选为浙江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斯烈的一生,虽时有波澜,亦可谓善始善终,功德圆满。据斯烈子女介绍,1953年,也就是斯烈去世的那一年,周恩来还曾经委托到杭州的叶剑英登门探望过斯烈先生。而他的弟弟斯励于1932年被杀,传说太多版本,不再赘言。

一个是名士风流的情场八卦。

在斯宅有栋别具一格的洋房建于民国初年,建造者是斯颂德的父亲和叔父,为当时斯宅颇有影响的乡绅斯豪士和他的兄弟斯魁士,斯豪士时任国民政府浙江省火药局局长。年轻时候上海读书,胡兰成和斯颂德是高中时非常要好的同学,曾在斯家客居一年,胡兰成住在斯家洋楼前楼,后楼是女眷的地盘,有斯颂德的妹妹,也有斯豪士的姨太太范秀美,斯豪士的太太对他非常的客气,还每月给零用钱。不知是胡兰成贼遛一眼为斯太太所察觉还是偷偷摸摸给妹妹借书的行为不当,过年的时候,斯太太一视同仁给孩子们发红包,胡兰成就多了几块钱。心照不宣你知我知:你知道我知道的。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的。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的。走吧。

1943年10月,胡兰成在女作家苏青主编的《天地》月刊创刊号上读到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封锁》后,仰慕不已,自己去拜访张爱玲,得张倾心。1944年8月与张爱玲结婚。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汪伪政府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胡兰成真切地感觉到大祸临头了,他又不想坐以待毙,于是开始了逃亡之路。9月初先是逃往南京,几经周折又到了上海。9月下旬,他偷偷地溜进张爱玲处住了一宿。这一夜,两个人会谈些什么?他们先前曾谈过的一句乐府诗:来日大难,口燥舌干。此处应该比较应景。9月底胡兰成逃往多年之前他闲居斯家的浙江诸暨。当时就招人厌,现今无路可投,又去了斯家。12月初,清查汉奸的风声越来越紧,诸暨也呆不下去了。

斯家人厚道,一番商计,特意安排胡兰成去斯豪士的姨太太范秀美老家温州避难,一路上由范秀美相送。范秀美比胡大一岁,16岁嫁给斯豪士,17岁时给斯豪士生了最小的女儿,很多年前前楼后楼的有过一眼。斯家老爷早就去世,范秀美寡居多年,亦是怨女久旷吧,又碰个上胡兰成浪子多情,干柴烈火,一拍即合。还没到温州,胡、范二人就行了夫妻之实。恬不知耻的胡兰成是这样说的:“十二月八日到了丽水,我们遂结为夫妻之好。这在我是因感激,男女感激,至终是唯有以身相许。”两人遂在浙江丽水同居。有时候真是感慨:好像终其一生,胡兰成的生花妙笔就是孜孜不倦津津乐道他那些狗比倒灶不腻不三的情感私事了,硬生生把自己当成无数佳人才女一个个投怀送抱以身相许的一情种了。

没成想胡兰成前脚刚走,张爱玲后脚赶到。她担心落难中的胡,特从上海赶到斯宅去看望他,但是扑了个空。张爱玲在小洋房中居住数日,面对斯宅的青山绿水,她写道:“我从诸暨、丽水来,路上想着这是你走过的,及在船上望得见温州城了,想你就住在那里,这温州城就含有宝珠在放光。”张爱玲得知胡兰成和范秀美的情事后,还用自己的稿费接济胡兰成,只因怕他在流亡中受苦。1947年6月,张爱玲写诀别信给胡兰成,随信还附上了自己的30万元稿费。

现在千柱屋共有住户70多户,其中40多户都是斯姓后人。

当时,还仅仅是个疑惑:怎么这么个地方不用买门票?是因为进去之后发现里面并没有像通常的一个伟大建筑现在游人如织理所当然付费参观,也是因为进去之后发现到东到西都是泥瓦匠木匠们散落各处忙活着,还是因为进去之后发现其实里面的人家是依然住着日常起居饮食平静生活。诡异的是因此我在门口徘徊多时之后进去之前鬼使神差到旁边去买了一瓶水,就顺道从侧旁进入了大宅,后来再从正面进入的第二次,才有上述比较明晰的关于建筑格局规模传说的叙述。

之所以还第二次,不厌其烦毫无倦怠再走一遍,是因为第一次的进入之后云里雾里的恍恍惚惚,神游梦走般莫名其妙的依稀仿佛好像可能童年时代一个反复纠缠时常萦绕挥之不去的梦魇在沉睡了许多年之后又让我重又想起,又再记起。

似曾相识······

恍如隔世······

前世今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