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实录-20160623山东名师毕泗建:什么样的作文能帮助我们赢得考试?
什么样的作文能帮助我们赢得考试?
时间:2016-06-23
主讲:毕泗建
山东省泰安一中语文高级教师;
全国优秀语文教师;
本真语文提倡者、践行者
一篇优秀作文,我认为需具备以下要素:
高境界(文章要有风骨、怀抱、情怀)
火热情(要“丹田运气”)
水结构(一气呵成,文随意转,自然灵动)
肺腑言(说真话,我手写我心)
深思想(深刻,见解独到)
接地气(关注现实,拒绝真空,方有力量和生气)
今天重点讲解作文素材要接地气。
(一)它山之石
先看山东淄博桓台一中2015年高考语文高分学生的经验之谈,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或许对我们都很有启发:
姓名:毕重阳 学校:桓台一中2012级29班 语文成绩:141分
1.“课前一练”引发学习兴趣
我非常难忘的是我们班高三坚持了一年的课前一练,是它真正唤起了我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当很多班级在大量地做题时,我们的课前一练仍在愉快的进行着,我的语文老师常说的“无用之用为大用”也真切的体现出来。课前一练要求是每位同学背诵优秀作文片断,然后对最近的热点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不仅能让每个同学都参与进来,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新闻热点的机会。而有了兴趣,接下来的学习就显得轻松不少,课余时间同学们谈话的内容也开始渐渐和语文学习有了联系。就这样,语文学习开始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写作文的时候那些课前一练里讲过的热点事件、热点言论也就很自然的用上了。
关于素材的积累,我想把它与第二个学习方法观察结合在一起来说。高三这一年,可以说素材的积累从未间断,即使是到了最后关头,不再有统一的作业,我也时不时地在素材本上添上一两句自己觉得很有感觉的话,而它的来源更是不定向的,有时是一句名人名言,有时是一句电影台词或是歌词,甚至是杂志上读到的好句子……总之,它没有固定的格式,一切你喜欢的,都可以摘抄记录,这就是我说的——观察。
2.随意观察记素材
高三时间非常紧张,每个人都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在数学和综合科目上,这种情况下,观察就是节约时间的法宝。一眼瞄到的好素材不需要抽出专门的时间来,就可以迅速的记个大概,心情烦躁的时候与其什么都不干不如拿出一本书来随便翻翻,随口读上几个句子……因为关于高考一切都是未知的,不要想着我要冲着他考的去学,等到现在回过头来去看,或许正是其他人觉得没有用,不屑去做的帮了我的忙。
3.归类素材新且鲜
素材本的要求与错题本是一样的。我们整理的素材,既要新,还要鲜。我们不妨将素材进行归类整理,我的语文老师给我们准备了五个素材抽屉,后来进一步拓展为十个小专题,它们分别是:科技人文,生命关照,责任意识,文化传承,竞争合作,道德良知,一念之善,人生世相,追求理想,自然环保。如果能按照这样的类别来整理,你的素材本一定是独一无二的。直到高考之前的一个小时,我们班的同学还在捧着自己的素材本看,因为它已经不仅仅是素材的积累,也是你这一年的心路历程。
姓名:李文丹 学校:桓台一中2012级14班 语文成绩:137分
人物素材的积累
顾宪成曾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作为一名高中生,关心社会上的热门事件是必须的,于是我的选择了《作文素材》,此书中的人物不再只有喝酒作诗的李白、忍辱负重的司马迁、投江泄愤的屈原,更多的是仙风道骨的教授李小文、苹果公司的又一个奇迹蒂姆·库克、百米飞人苏炳添等一些热门人物。
想要积累人物素材,就必须要全方位了解这个人物,毕竟一个人所能展现的性格是多方面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多的了解人物的各种品性,边了解边整理边思考,这样的整理和思考有助于我们以后在作文运用中更方便快捷,真正做到信手拈来。
姓名:刘紫霄 学校:桓台一中2012级9班 语文成绩:135分
在想到文章的主题之后开始想自己已经掌握的素材,个人喜欢把想到中心立意后脑中浮现出的所有人物名称在纸上列一遍,然后在心里排排序,古今中外怎么安排,哪些详写哪些略写都想好,另外要用心雕琢出一个好听的题目。
姓名:张博贤 年级:2012级9班 分数:135分
谈谈作文构思思路:
我们的高考作文以议论文为主,讲究起承转合和思想上的深度,我常采用正反对比式的行文思路:
首先,作文题目引人入胜---采用对偶、借代、象征等修辞手法,达到夺人眼球的作用;
其次,开头段引用名人名言,引出话题,迅速切题,切忌长篇大论;
再次,开头段后举例,起到过渡作用,运用排比、哲理句强化论点,并且深化思想,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三四段则要提到主旨部分,以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简明地提出与主旨相关部分,留下想象部分给阅卷老师;第五段引出反面例子,第六段论述反面例子,随后以道理论证引回主题;
最后,第七段升华,也是篇末点题,这里要有优美的句子作为点睛之笔,但是一定要切题、升华主旨。
(二)与时俱进话选材
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南师大教授何永康曾提到,高考作文中普遍存在一种“脱离现实”的倾向。一到6月7日,古代名人就忙得不得了,屈原不停地跳下汨罗江,变成了跳水运动员;项羽不停地自杀,剑放在脖子上拿不下来;韩信干脆赖在别人胯下不起来……此话并非危言耸听,司马迁、苏轼、李白、辛弃疾、陶渊明等成了学生的至爱和制胜法宝,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与现实隔绝的古装时代。
其实,作文选材可以从以下个方面入手:
一、课文——搭台唱戏
二、生活——左右逢源
三、热点——跟踪报道
一、课文——搭台唱戏
现在的高中生,随便写什么话题的作文,只要涉及到议论性的内容,爱迪生的名字就会时常出现。无论是关于天才、勤奋、刻苦、执著、韧性还是其他什么优秀品质,学生们都能把爱迪生拉来凑数,爱迪生的事例几乎成了学生们写议论文的“万金油”。如果爱迪生泉下有知,看到自己的名字如此频繁地穿梭在学生们的作文本里,看到身后80多年还有这么多中国孩子记挂着他老人家的时候,真不知会作何感想。学生们念念不忘的,又岂止是爱迪生和他的灯泡呢,还有爱因斯坦的小板凳、牛顿的苹果。
语文课本是个庞大的素材库,这些素材涵盖了古今中外各个领域,又极具典范性。如果我们建一个建“人物画廊”的话,有雄辩成大业的烛之武,有因循守旧反对变革的“套中人”别里科夫,有倡导自由解放振臂一呼的马丁·路德·金,有汉代风云人物刘邦与项羽,有走出残疾的阴影用笔闯出一条生路的史铁生,有高洁傲岸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有“往矣,吾愿曳尾于涂中”的庄子,有忧国忧民公而忘私的“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蔺相如……每年有很多高考优秀作文就成功地选用了课本素材,活学活用课本素材,学会迁移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需要掌握的必杀技。
中学语文课本,有很多篇目的章节内容、相关故事、典故和涉及的文史知识,可以组合转借用到作文里,让文章展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如2007年高考满分作文《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围绕语文的重要作用展开,作者在文章主体部分就是采用的素材组合的方式。分别使用了《逍遥游》、《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林黛玉进贾府》、《边城》这四篇课文中的事例,阐述了语文的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特点和涤荡污浊,提炼精粹,陶冶身心的作用。全文旁征博引,纵横捭阖,既撷华掇英,展示底蕴,又增强了论证的力量和说话的感染力。高考满分作文《必须跨过这道坎》、《精神的三间小屋》、《此时无声胜有声》等都是采用了这种方式。所以,只要考生学好课文并灵活使用这些素材,都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甚至平时练习和考试中的散文、文言文的阅读文段也是好的素材来源。这些材料都经过自己的精读和老师的精讲分析,印象深刻。我指导学生专门做过此类训练,让学生在平时的作文中有意识去搜集、去使用这些材料,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生活——左右逢源
这里的生活仅就学生的个体生活而言。名人+名言式的套话作文好教,学生要写自己的生活,教学生发现生活、提炼生活、升华生活,老师可能要费十倍、百倍的精力。要寻找生活的感触点,敏感地把握生活的感触点。只有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情,才能产生使人心动的魅力效果。
但很多同学写作文时是为他人立言,文中没有自己的生活,也鲜有自己的声音。其实,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挫折的悲伤;与同学相处,有相知相交的愉悦也有碰撞隔阂的苦恼;与父母一起生活,有成长的烦恼也有亲情的流露。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同学们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子,有了自己的价值取向,也有了自己的生活感悟。如果能把自己圈子里的事情,把自己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感悟写进作文,那就是自己情感的自然流露,不堆砌,不做作,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聆听心声,在感受鲜活的生活。
如2007年被抢救出来的江苏高考优秀作文《怀想天空》,极为朴实地记叙了父亲割麦、自己割麦的情景,儿子的情感表述很普通,但均发自肺腑。
“缺乏生活气息 ”“没能贴近自我心灵 ”等等,对中学生作文的这些批评,已是老生常谈。学生缺乏鲜活的写作素材,像是通病。学生一次作文,老师能见到十几个屈原,七八个苏轼,十来个爱迪生,十多个爱因斯坦,还会有二三十个“最美女教师”。
曾有老师感叹:一个班,只要有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的学生作文中能有点生活气息,改作文时,也许能轻松一些,“知道自己还活在人间”。一个人能关注世事,关注别样的人们,感受真情,发现生活的真谛,靠的是心灵的感动。
因为应试的需要,学生的作文积累往往只有“英雄谱”和“名人榜”(这些,只需短时间阅读或背诵就能完成);而普通人的命运,人的生存状态,逐渐淡出了学生的视野,这就令他们的作文脱离社会生活。如果你能关注在学校施工的那些背井离乡的“农民工”,你就能想到成千上万的农村家庭在期待什么;看春运的新闻图片,你不要对人山人海感到恐惧,如果你能想到,这些人全是你的同胞,他们能平安幸福,你的自由与快乐才能有保障,你的努力才能有价值。如果你的心被震撼震动了,那你就写出来;写出来了,你就活在人间。
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有生活的底子,笔下才会有活生生的人,才会有泥土的气息,才会有如人一般的喜怒哀乐。著名教师吴非提到过,他的一个女同事说过一个例子:她为了训练孩子写好人物一连串的动作,要求他们用准确的动词写一写自己做家务的过程。班里的一个孩子立即举手说:“老师,我不知道怎么写,我在家里从来不做家务,都是保姆做。”语气里还带着些许自豪。我的同事当时就启发这个孩子:“那你看过保姆是怎么做的吗?你也可以选择保姆做的事写一写。”孩子回应,从来没有关注过这样的事情,回到家里,妈妈只会督促他写字看书。你看,缺少了生活,不去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孩子就会渐渐丧失一颗敏感柔软的心灵。
三、热点——跟踪报道
社会生活是另一个异彩纷呈的大舞台,也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作为一名高中生,应该时刻关注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热点问题,学会用具有时代特色的眼光去观察社会,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使文章折射出时代的光芒,让人从中听到时代的脚步声,如屠呦呦获得诺奖、雾霾、道德绑架现象、网络语言、文化恶搞现象(如贾玲恶搞花木兰)等等。这些材料既是我们写文章的有力证据,又能使文章焕发时代特色。
南京的曹勇军老师举办的“时事演讲”,每周两三位同学对热点新闻进行评论,培养了全班同学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生活的人生姿态和品质,积累写作素材,让课堂上和每个同学心中流淌着生命的活水,“为什么我们总是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知道豆浆造假之后”等等,他们为社会上各种负面的信息而焦虑,为人性的善良美好而欢呼,独立地思考判断,逼近社会真相,捍卫公平正义,增加了对现实生活的理解,触发了内心的震动。
湖北高考语文单科状元陈天在2012年高考语文单科中取得了138分的好成绩,并顺利考进名校武汉大学。他在介绍自己作文的选材经验时谈到,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可见其重要性。现在市场上有很多“考试秘籍”之类的书籍,里面的“写作技法”可谓是“眼花缭乱,花样百出”,我倒觉得中学生少去研究技法,关键在于平时勤于积累,善于积累,因为“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高中生活虽然紧张,但我仍会在紧张之余,抽出时间读报、读书,更喜欢挖掘看似与应试无关的材料。比如高考前夕,我在《南方周末》上看到一则关于“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的报道,当时很惊讶也很气愤,就写了一篇《向“拆”说不》的评论性文章。后来,我在2012年湖北高考作文中运用了这则材料,成为文中的一个亮点。其实,诸如此类材料,既是热点,又很大气;既可以丰富文化视野,又可以帮助积累材料。关键是大家平时要做“有心人”。实际上,大家平时都关注热点话题,不妨把它们与写作相联系,运用材料时就不会“捉襟见肘”了。
(三)几点温馨提示或建议:
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要解决“无米”的问题,我建议除了多读报,还可以必备一个“素材本”,按照高考必考的热点话题,积累素材,每天一则,分类积累(诚信类、人性类、环保类、时尚类、教育类等),并注明材料的适用话题(成功自信、诚实守信、坚韧坚强、理想责任、谦逊豁达、感恩惜物、想象创造等)。积累后,经常翻阅,烂熟于心;以小组为单位,交换成果,一则变多则;交流看法,一材变多用。积累得越多,写作的视野就越开阔,写作时自然就能信手拈来,运用自如。
如果提供一下市面上的杂志的话,我觉得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权威指导的《作文素材》和延边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作文与素材》内容比较丰富且很有时效性。
二、选材要新颖。
这虽然是个老话题,但绕不开它,不得不说。选材时应尽量选取“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材料,避免老生常谈。别人用过的材料我们尽量不用,自己要选取新的材料,避免与他人重复。试想一下,一个阅卷老师判一百份卷子,其中五十位同学写同样一件事例,那么,除了第一张卷子看着有新意的话,其他试卷都雷同,你还会得高分么?显然,第一印象就大打折扣了。所以,选择材料要有新意,不要写别人写过的。
三、选取自己最动情的材料。
所谓自己最动情的材料,就是使自己的心灵受到剧烈震颤的材料,就是感受、体验的程度超出了一般的材料,就是那些最让自己激动、自豪、难忘、羞愧、气恼、不平的材料。
作者自己情真意切,才能感动对方,自己都不动情的材料,写出的文章又怎能感染,教育他人呢?因此,只有选取深深打动了自己,激起自己强烈思想感情的材料,写出的文章才会真实自然,生动引人, 才会拨动读者的心弦,唤起读者的感情共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要有使用角度上的变化。
每位伟大人物都是一座丰富而立体的宝库,倘若能够丰满人物的各个侧面,真正地了解这些人物,选材自然不会如此千篇一律。比如贝多芬,性情暴戾而温情,渴望爱情却又躲避爱情以致终身孤独;蔑视权贵,充满对自由的渴望,崇拜拿破仑又遭遇偶像的破灭。又比如比尔·盖茨,学生都喜欢用他大学没毕业就出来创业做例子,但他同样是位伟大的慈善家,而且善于审时度势,年纪一到就辞去微软CEO,当初退学时果断,而今退位时洒脱,来得潇洒走得也潇洒。其他如史铁生、华盛顿等等,莫不如是。当你对人物了解得越深,你能抒发的情感自然也就越丰富。
好的,今天的讲座就到这里。谢谢大家,希望大家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