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雷吟诵讲堂(中)第十八课《忆江南》
阿雷吟诵讲堂(中)第十八课《忆江南》
吟咏诗词经典,传承中华文化!欢迎走进阿雷吟诵讲堂。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倾听与陪伴!今天我们要吟唱的这阕词,是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日积月累”中的《忆江南》。
一阙春意浓浓的江南词
今天咱们要吟唱的是三下最后一阕词,也是我们第一次接触词这种文学体裁。之所以放到三年级最后一课来吟诵,就是考虑到我们一二年级及三年级上册从未接触过词,对于词的了解我们在吟诵知识里面在细讲。
巧了,昨天第十七课我们吟唱的是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今天的这阕词的作者也是白居易。我们来读读这阕词吧。
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这阕词是白居易组词《忆江南》三阕词中的第一首。
全词五句。一开口即赞颂“江南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
“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江南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
接下去,即用两句词写他“旧曾谙”的江南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日出”、“春来”,互文见义。春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在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题中的“忆”字和词中的“旧曾谙”三字还说明了此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春景映衬江南春景。全词以追忆的情怀,写“旧曾谙”的江南春景。而此时,作者却在洛阳。比起江南来,洛阳的春天来得晚。作者写于洛阳的《魏王堤》七绝云:“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在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
因此作者竭力追忆江南春景,从内心深处赞叹“江南好”,而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不禁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这个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
你看,昨天,白居易因为不理解海拔高而四月桃花开在大林寺而迷茫;今天,又因为在北方看不到江南春色之美而遗憾。是啊,一千多年前,哪有现在飞机、高铁这么快的交通工具,有这种遗憾也能理解白老先生啦!
一位情寄江南的大诗人
白居易的诗我们前面学了不少,也了解了不少关于白居易的故事,比如“白白居住”“藏书故事”等等。那么,作为一个出生、生活在北方的诗人,其实白居易和江南还是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的!
我们在前面也讲过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两年,好像还讲了他与“白堤”的故事,两年后他离任时,老百姓夹道送别他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通过他的江南诗词,我们可以看到白居易对于江南始终情有所牵。
一点吟诵方面的小知识
今天是我们第一次接触词,这里就有必要给大家详细讲解一下喽:
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词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你看词和古诗的最突出的不同是,诗一般是每句字数一样,而词则不同,所以,词也俗称长短句。
关于词的其他特点,我们在以后学习词的时候再细说。
一曲江南春景的赞美词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余年,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
这个我们前面也详细叙述了,一句话:白居易很爱江南之美。那我们就带着美好与向往的情感一起来吟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