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太重吃四妙丸还是二妙丸
湿气太重吃四妙丸还是二妙丸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病情分析:四妙丸和二妙丸都有祛湿的功效,但是祛湿的效果不同,具体的服用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
1.四妙丸的药物组成为薏苡仁、苍术、黄柏 、牛膝,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由于湿热下注导致的痹症,痹症的症状一般为关节红肿、疼痛。
2.二妙丸的药物组成为苍术、黄柏,具有清热燥湿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由于湿热下注所导致的萎症,萎症的症状一般表现为肌肉萎缩无力,也可以用于治疗湿热导致的腰痛、关节肿痛、湿疹、丹毒、湿疮等。
3.四妙丸是在二妙丸的基础上加了牛膝、薏苡仁而来,薏苡仁有祛湿除痹的功效,而牛膝能够活血通经络,有强筋骨,补肝肾,引药归经的功效,二者合用祛湿除痹之力更为显著;四妙丸较二妙丸相比,更擅长治疗痹症。四妙丸和二妙丸的药物组成十分相似,功效作用也有相同之处,均有祛湿的功效,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药物服用。
相关推荐
-
十人九“湿”!湿气不除浑身难受,8种中成药寒湿、热湿、暑湿都可除!
十人九“湿”!湿气不除浑身难受,8种中成药寒湿、热湿、暑湿都可除!
-
湿气太重治疗方剂
湿气太重造成的 相关的方剂有麻黄加术汤 甘草干姜汤 苓甘五味姜辛汤 肾着汤 苓桂术甘汤 真武汤 肾气丸 等 临证可加用补气活血化瘀药
-
祛湿,推荐用这10类中成药
▍来源:药店人 ▍作者:罗春映 随着夏至的到来,一年中最湿热的日子到了,人体祛湿的"工程"又被许多人列入了每日工作清单里头. 湿邪侵犯人体时,当遇到热性体质时便会从热化,形成湿热体 ...
-
治风寒痹症的中药方有哪些
导读:风寒痹症的发生会导致人体气血闭阻不畅的情况发生,严重损害到我们体内的多个脏器组织,损害到各个系统的正常功能,因此我们要在转移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宣痹达经汤.薏苡仁汤.乌头汤以及防风汤等中药方来对 ...
-
湿气太重怎么排出来
病情分析:湿气太重的,光靠人体调节自行排湿气,收效甚微,多需借助药物的力量清除体内湿气,可选择的药物多为燥湿类药.对于湿浊蕴于中焦所出现的胃脘部胀满.恶心.呕吐.泄泻等急.慢性胃肠炎的症状时,多选用苍 ...
-
【夏天湿气太重,快按身上的四大祛湿开关】...
[夏天湿气太重,快按身上的四大祛湿开关] 中医专家指出,艾灸是一种很好的祛湿方法,常艾灸身体4大祛湿穴位,具有很好的祛湿效果. 1.丰隆穴 位置:足阳明胃经络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距胫骨前 ...
-
体内湿气太重吃什么药能快速除湿
体内湿气太重常表现为脘腹胀满,肢体倦怠,口中黏腻,大便溏泻等症状.可以吃一些健脾除湿的中成药,包括:香砂六君丸,参苓白术丸,四妙丸,人参健脾丸,四君子丸,木香顺气丸等. 湿气重可在专业医师辨证配伍下服 ...
-
身体里面湿气太重吃什么比较好?
调体质食物:黑豆川芎粥 川芎10克用纱布包裹,与生山楂15克,黑豆25克,粳米50克一起加水煎煮熟,加适量红糖.分次温服.
-
白毛夏枯草,草如其名,过年吃太好太油腻、湿气太重就盘它
白毛夏枯草,草如其名,过年吃太好太油腻、湿气太重就盘它
-
频繁打嗝?湿气太重?去医院买药不如吃这道菜!【一点资讯】
去年的这段时间,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就出现了频繁打嗝的现象,饿了也打,饱了也打,特别是在看书学习时打得最为厉害,追剧看电影却没事,这种现象可真焦灼. 去过镇上的医院,看过内科,抓过中药,没有任何一点点 ...
-
湿气太重也会胖?!每天这样做,湿气没了,肠胃通了、连肚子小了!!
进入春季后,气温回暖,雨水也变多了,此时气候潮湿.多变,空气湿气浓度大,人也容易感到疲乏.困倦--全身上下哪儿都不舒服. 其实,这都是体内湿邪惹的祸. 湿邪伤人又分外湿和内湿两种情况. 外湿:多由气候 ...
-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258) 湿气太重病痛多 排湿健脾脱湿气
看曾奶奶频道 ,选择曾氏调养堂治未病,让天下无病!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258)湿气太重病痛多 排湿健脾脱湿气 感谢各位博友的关爱,最近询问病情的明显减少,可能是心疼我太累,许多温暖人心的纸条, ...
-
湿气太重怎么办?夏季如何去湿?
湿是外湿侵入体内而造成体内过多水分无法排除. 湿气和冷气同称寒湿,和热同称湿热,和风同称风湿,和暑同称暑湿.湿而不去,食之补之,药之无益.潮湿太重了怎么办?夏天怎样去湿气?清淡饮食适量肠胃系统涉及到营 ...
-
湿气太重该如何调理?
谢谢邀请! 首先,湿气重的表现如下: 1.出现水肿 体内湿气过重,这是因为体内滞留了太多的水分无法排出,体内水分过多,很容易就会在皮肤上表现出来.大多数患者会出现水肿的情况,脸部.四肢都会变得肿胀,很 ...
-
UC头条:2021年辛丑岁五运六气, 太阴司天, 民病湿气太重该如何调理?
点击加载图片 辛丑岁水不及 ,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其在人也.其藏为肾,其主二阴,其养骨髓,其病厥,此岁运之化也.天地之气,湿化在上,阴专其政,阳气退辟,湿寒合德,故阴凝于上,寒积于下,寒水胜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