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忠英:五脏虚证应该怎么补?五脏补益法之补脾法

导读:今天先说说“后天之本”脾脏的补益法。

五脏补益法,是补益五脏虚证必须遵守的治疗法则,因其确切地体现了补益气、血、阴、阳选药组方的配伍规律。

自古至今,历代医家不断地探索五脏补益法的原理,论著繁多,各有创见卓识,惜散见于各自之著作中,目前尚未能系统整理。

因而,中医治法学一直不能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有关治法的内容只能借助方剂学来作弥补。

然而《方剂学》也存在方剂分类不一的问题,难以系统介绍治法理论,如补益剂中补气法,只侧重于补脾胃之方,补阳法仅收补肾阳一法,如此使初学者难以掌握完整的补益理论和组方技能,造成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严重不足的现象。

高师根据脏腑生理知识,结合气、血、阴、阳虚损的病理特征,使之融为一体,对五脏补益法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探讨,使初学者能够了解五脏补益的基本原理及其组方规律,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1

补脾法

脾胃居中焦,主运化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皆禀气于水谷之精气,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胃化谷输精、升清降浊的功能,依赖中焦阳气的充盛,故脾以阳气为本,其虚证主要表现为气虚与阳虚。

一、补脾气

人体出生之后,必得饮食,脾胃始能健运,饮食合宜,则体健气盛;若水谷不足,则羸瘦而气衰,故《灵枢·五味篇》曰:“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说明脾胃之气,本源于水谷的精微,谷气旺盛是中气充沛的根本。东垣深识此理,故称中气为“谷气”。

饮食失节,谷气日衰,则脾胃气虚(或曰:中气不足),临证所见气短食少、脘中闷满、倦怠消瘦等症,都是脾胃受纳、化谷、输精功能减弱的现象。

脾胃已虚不能化谷,水谷不化精微,则中气生化无源,虚无生复之机,其损日甚。

因此补脾气之法,当首推党参、黄芪甘温益气之品为君,补气之虚,扶脾之弱,增强其化谷输精的能力,使中焦谷气渐盛则脾气自能充复。

由于脾在生理上具有“喜燥恶湿”的特点,“燥”是健运化谷的条件,是升清化浊的基础,若清阳不升、湿浊不化而反聚中焦,阳气反为其困遏,则可变生痰饮、泄泻、水肿等证。

白术甘温苦燥宜为辅药,既可助参、芪补益中气,又能燥湿化浊助脾之运化;茯苓渗利困脾之湿邪,阴浊得降,则脾运清升合宜。

病在中焦,当借甘草甘缓之性守中为使,补益宜缓,使中气渐渐而复。

总之,甘温益气、燥脾化湿为其正法,代表方剂如四君子汤;湿困泄泻者,参苓白术散;中气下陷者,补中益气汤等。

二、补脾阳

气属阳,脏腑之气与阳本为一体,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云:“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

可见气为阳之渐,阳为气之盛。脾阳权于中气,谷盛气旺则脾阳振,谷少气虚则中阳亦衰。

脾阳虚衰(或称:中阳不足、脾胃虚寒)一般多是中气虚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或久病之后,或饮食寒凉,或寒药伤中,皆中气先损,阳失温化之能,而至寒邪存中,即“阳虚生内寒”之理。

故脾阳虚的见症基于脾气虚及里寒证的相合,乃阳气不足为本,寒因虚生为标。

补脾阳之法,自当立足于建立中气,气旺则阳生,参、芪、饴糖等甘温补中之品皆可为君;次选干姜、肉桂等辛热之药,温振阳气,兼散寒邪,更用术、草运脾缓中为佐使。

诸药相伍可令中气缓缓而生,脾阳随之徐徐而立。

配伍的关键是以甘温益气为基础,辛热温阳为辅助,此即《内经》“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之温补阳气法则。代表方剂为理中汤;若见腹痛里急者,宜用小建中汤主之。

此外,还应根据脾阳依赖心(君火)、肾(相火)温煦相关的生理联系(即“火生土”),把握心肾阳气的充盛,对脾胃化谷输精、生化气血、输布津液的重要作用。

若中阳久虚、命火亦弱者,当选保元汤,以肉桂补命门而扶中阳;若心、脾两阳俱损,则宜小建中汤加减,方中桂枝、甘草辛甘助阳,既能温中,又可扶助心阳,故兼可治悸。

脾阳虚以气虚重,里寒轻为病理特点,治疗虚寒之证,以温补阳气为法。

若寒邪或寒湿内盛中焦,均可遏制脾阳,但以标实为主要见证,治疗则当温里散寒,或温散寒湿法,如干姜附子汤、厚朴温中汤之类,皆为温法之方,非补益之剂。

三、补脾阴

脾脏所具化谷、升清、输布津液诸功能,实际上是泛指以胃(化谷)、小肠(受盛)、大肠(传导)为主的整个消化系统功能的体现。

因此所谓“脾阴”,实质上包括胃肠参与消化过程中的各种津液(唾、涎、胃液、肠液),以及化谷所产生的津液与营气。

在消化过程中,脾阴在不断地消耗和新生,从而保证了阴阳的平秘。

津液与营气来源于水谷,依赖中焦阳气的生化和输布。故脾阴亏虚证除邪热耗伤所致,宜清热滋液外,主要为阳气虚弱不能化生阴液。

由于清津不升,浊液不降,营气不得布散,致见唇干口燥、便秘不畅、肤燥消瘦等症。

因此补脾阴之法,仍宜参、芪、山药等补益中气,助脾之运化,使脾阴化生有机,源源不绝;

然而阴液已虚,内燥诸症突起,当以麦冬、五味子、花粉等甘酸为辅,急增阴液以润其燥,合成标本兼顾之方。

张锡纯创玉液汤(黄芪、山药、花粉、知母、五味子、葛根、鸡内金)堪为佳作。

东垣擅用甘温之法,益气升阳以行津液,救脾阴之虚而安内燥,所制清燥汤、白术散等皆是。

临床常见之胃阴虚及肠燥等证,多属邪热灼耗津液所致,仲景立麻子仁丸主治脾约,亦属此类,其治以养阴清热或滋阴润燥为法,均非补益,此不赘述。

(0)

相关推荐

  • 辨清脏腑和气血阴阳补虚

    产生虚证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脾虚.肾虚.肺气虚.心血不足等,不管哪一方面有亏虚,都会造成身体的亏虚. 但是正是因为导致虚证的原因很多,所以才要在补益的时候真正找到亏虚的一点.只有 ...

  • 五脏常见虚劳症候

    ​五脏常见虚劳症候: 气虚:主指肺气,脾气虚. 血虚:主指心血,肝血虚. 阳虚:主指,心阳,脾阳,肾阳虚. 阴虚:肺阴,脾阴,心阴,肾阴虚. 女人虚劳, 有得之郁抑伤阴者,有得之蓐劳者,有得之崩带者. ...

  • 治胃病,用好补益、消散、温中、清热四法

    小编导读 补.消.温.清为中医临床中常用的四种治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强大的作用,能为患者缓解病痛之苦.治疗脾胃病时,是否能应用这些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如何应用呢?张声生教授对此做了详细的总结-- ...

  • 补气升阳法辨治自汗

    自汗属于中医学"汗证"范畴,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其汗出多在白昼,动辄尤甚.本病病情常缠绵反复.经年难愈.自汗病机虽繁,但其本质均是"伤阳&q ...

  • 中医补益法

    补益法又称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的阴阳气血,以消除各种不足证候,或扶正以祛邪,促使病证向愈的一种治法 一,应用要点,补法的内容十分丰富,临床应用甚为广泛,究其大要,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补气法,适用 ...

  • 高忠英:五脏虚证应该怎么补?五脏补益法之补心法

    导读:今天谈谈补心之法. 3 补心法 <灵枢·本神篇>云:"心藏脉,脉舍神",心生血脉而藏神,血液充盛是神明安守的物质基础. 心之阴血是心之阳气生存依附的条件,其血脉运 ...

  • 高忠英学术思想与经验总结及运用补肺汤加减治疗呼吸系统常见病用药规律研究

    高忠英教授,秉承家学,四世为医,是卫生部认定的全国500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第二.三.四批国家级继承人导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8年,曾任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医内科学.中药方剂学.温病学 ...

  • 晋剧整本《八件衣》 阎慧贞 武忠夫妻 高翠英 赵吉祥

    晋剧整本《八件衣》 阎慧贞 武忠夫妻 高翠英 赵吉祥

  • 收藏 五脏虚证应该怎么补?看看全面的五脏补益法

    山人传道   五脏补益法,是补益五脏虚证必须遵守的治疗法则,因其确切地体现了补益气.血.阴.阳选药组方的配伍规律. 自古至今,历代医家不断地探索五脏补益法的原理,论著繁多,各有创见卓识,惜散见于各自之 ...

  • 五脏虚证应该怎么补?看看全面的五脏补益法

    五脏补益法,是补益五脏虚证必须遵守的治疗法则,因其确切地体现了补益气.血.阴.阳选药组方的配伍规律. 自古至今,历代医家不断地探索五脏补益法的原理,论著繁多,各有创见卓识,惜散见于各自之著作中,目前尚 ...

  • 五脏虚证应该怎么补?之补脾法

    思考部落版 偏方.秘方.验方 公众号 五脏补益法,是补益五脏虚证必须遵守的治疗法则,因其确切地体现了补益气.血.阴.阳选药组方的配伍规律. 自古至今,历代医家不断地探索五脏补益法的原理,论著繁多,各有 ...

  • 五脏虚证应该怎么补?之补心法

    思考部落版 偏方.秘方.验方 公众号 3 补心法 <灵枢·本神篇>云:"心藏脉,脉舍神",心生血脉而藏神,血液充盛是神明安守的物质基础. 心之阴血是心之阳气生存依附的条 ...

  • 五脏虚证应该怎么补?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长按""给我一个"太棒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五脏补益法,是补益五脏虚证必须遵守的治疗法则,因其确切地体现了补益气.血.阴.阳选药组方的 ...

  • 最好的偏方--人乳汁:【主 治】:治虚劳赢瘦、虚风瘫痪、消渴、噎膈、大便燥结、血虚经闭、目赤眼昏。主治补五脏,使人肥白润泽。

    [药 名]:人乳汁 [来 源]:为健康产妇乳汁,并稀薄.白色不透明,味和而甘. [功 效]:补血,润燥. [主 治]:治虚劳赢瘦.虚风瘫痪.消渴.噎膈.大便燥结.血虚经闭.目赤眼昏.主治补五脏,使人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