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苏21 潦草敛性且收言 羽化坡仙现端倪

黄苏21 苏轼的三个偶像 代表了三层人生境界
潦草敛性且收言  羽化坡仙现端倪
上一篇,我们看到了苏轼《到黄州谢表》中所表达出的悔恨与哀伤,但是,在这种表层情绪之下,如何理解苏轼在诗案之后心路转变中的细枝末节,就必须要深入到文章内核,才可以看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苏轼,那也正是这篇文章真正的闪光点:不屈,不怨。
事实上,这四个字,也是黄州之后,升华、羽化成为苏东坡之后的这个男人的人格框架。
苏轼的不屈,当然不可能堂而皇之地写给皇上看见,但他在文章中把这层意思潜移默化了,比如“用意过当,日趋于迷。赋命衰穷,天夺其魄;叛违义理,辜负恩私。”
这一段排比的意思,你真以为他屈服了吗?
仔细看这几十个字里,说的分明就是反话:
朝廷派我到三个地方上担任一把手,不就是为了让当地百姓的生活更好吗?我倾尽全力,不辱使命,不违义理,何罪之有?
因为被贬谪到了黄州,远离中央,苏轼的心情肯定是哀伤而颓废的,但他并没有生出怨恨,他仍在想着,以余生之力,“捐躯矢石之间”。
通读全文,前面几段文字的情绪是在一点点累积向上的,从最开始的低落,逐渐上扬,到了结尾初,我们似乎又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豪士:
指天誓心,有死无易。
苏轼一生中最看重、欣赏甚至刻意效仿的古代偶像有三位——
陶渊明排第一、白居易排第二、韩愈(昌黎)排第三。
这三个人分别代表了苏轼人生中的三层境界。
陶渊明是苏轼心中的乌托邦。
白居易是苏轼心中出世与入世之间,分寸拿捏最恰到好处的一根标尺。
韩愈则是苏轼在唐宋古今之间的现实映照。
仕途不畅,是韩愈与苏轼最相似的地方,之所以不畅的原因也差不多,就是太爱说、太能说、太想说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