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者恒强”背后的逻辑
在《新约.马太福音》里有云:“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句话听上去如此刺耳,也揭露了竞争世界中的残酷本质,仔细想来也不无道理。或者说,就算我们明知道它很残酷,也不得不欣然接受它、顺应它。
这便是强者恒强的逻辑,导致这一逻辑背后的深层原因却是信用背书的变现。
该逻辑在金融市场上体现的尤为明显,我们知道金融市场存在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解决资金的融通,也就是融资与投资间的资源整合及对接问题。
融资主要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通常的理解直接融资即是以证券资本市场上的投融资产品为主,而间接融资便是银行存贷款业务为主。
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融资,都会面临着资金管理者对于资金投放的决策问题,而决策者的唯一依据即是“投资是为了安全的且有尽可能高收益的退出”,通俗的讲即是“有借有还 再借不难”。
由此可见,能够安全且容易的退出成为了投资决策时需要考虑的关键之所在。是否能够安全且容易的退出?恰恰取决于被投资企业的信任背书。
理解了它之后,很多金融市场上存在的表象就不难理解啦,如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穷人存款富人贷款的问题等等。
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貌似是一个亘古不变的历史难题。中小企业融资难只是表象,在这样的表象下潜藏的事实就是,资源一直倾斜于大型央企、国企和上规模的民营企业。
这里面很大的原因自然是与我们特殊的国情有关,有国家或地方ZF背景的企业,由于“出身”高贵,其信任背书天然就高出民营企业一头。显然,投资该类企业即使失败了也会有人兜底 ,“跑了和尚跑不了庙”这便是资源倾斜的最主要原因。
曾经,与一位银行高管聊过关于银行内部放贷条件的话题。他说,判断放款的对象信用度够不够高?并非从未贷过款就是信用好的体现标准,恰恰相反,是经常有贷款,且按时偿还的才是好的信用记录的表现。没有贷款记录绝大多数可能是因为你之前不具备贷款的资格。言下之意,你之前并不是不想贷款,而是因为压根儿就贷不到款。
最后,他还说了一句至理名言,银行做的生意就是锦上添花的事,至于雪中送炭那是ZF才会考虑的。银行的工作就是把绝大多数“穷人”的钱聚集起来,再转手贷给“有钱”人去“花”。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银行只肯把钱贷给那些本就不缺钱的企业和个人啦。
因为,在他们眼中,越有钱的人,才越有能力赚钱,只有这样的人才更在意自己的信誉,到期后才愿意主动还钱。
这一现象从经济学的角度也曾有过精彩的诠释,经济学家科斯曾提出过著名的科斯定律“好的资源无论现在它的所有权归谁?最终,它还是归宿于使用该资源效率最大化的人”。
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信用背书呢?答案或许只有一个,做自己眼中最好的自己,做别人眼中最好的自己,做社会体系中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