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揭开甲骨文含义的一把钥匙 | 夕霞夜话——汉字的童年40(4)

中医学苑

xyzych1988

本文为学苑出版社作者系列文章,欲知详情,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我们汉民族,为人类做出的最大的贡献,就是发明了文字——汉字。思想的传播,各种经验的总结和历史的教训,都离不开文字。汉字本身有思想,这是汉字与其他文字最大的区别。我们汉民族常常羡慕其他民族有民族特色,如民族服装,民族小调等,常常黯然叹息,好像汉民族没有有特色的东西,从而没有了自信心。其实,我们汉民族有着最有特色的宝贝——汉字。在浓浓的民族伟大复兴的情节里,在殷殷的寻求国学的氛围里,回过头来,看看我们汉字的童年,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童年是人生最快乐的一个阶段,长大了,成熟了,重温儿童的长成,更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更何况,有的人,都忘了自己的童年,甚至并不知道自己的童年,所以,快乐就少多了。

本人不是专门搞文字研究的,本着对汉字的喜爱,以己之心,度着先人造字时的场景及心态,写出自己对汉字的理解,与热爱汉字的同仁共享,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应为“乱”字

汉字的童年(40)

占卜,还原甲骨文最本原的含义 | 夕霞夜话——汉字的童年40(1)

祸、占、咎、乩、固、尤,一个甲骨文字专家争论了这么多解释| 夕霞夜话——汉字的童年40(2)

老祖宗也简化、简写汉字?难怪甲骨文这么难懂 | 夕霞夜话——汉字的童年40(3)

四、“

”应为“乱”字

1.“乱”的引申意为“治理”“理乱”

先从古典文学界里的一桩公案说起,在古典文学界里,有一句著名的句子:

纣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虽有周亲,不如仁人。(《尚书·泰誓》)

对于这个“乱臣十人”,学者们解释得非常多。

乱臣十人:“九男主外,一女主内”之邑姜

自春秋时起,“乱”字已是贬意词,“乱邦”“乱臣贼子”“犯上作乱”等等,独对于这“乱臣十人”无法交待。
有的学者解释为:这些“乱臣”对商朝来说是乱臣,对周朝来说,就是治臣,就可以同心同德了;
有的就干脆将“乱”字解释为“治,治理”,说是有“理乱”之意,故“乱”有“治”意,所以,“乱臣”可以当“治臣”讲。
由于这个以“乱”释“治”是没有依据的“硬译”,让人“口服”而不能“心服”。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乱”字本身并没有“理”的意思。那么,这个“乱臣”究竟是什么意思?由于说法各一,从而成为一桩公案。
这桩公案的始作俑者就是《尚书》。
这里,不讨论《尚书》的真伪,只将它作为“我国传世文献中最为古老的一部著作”(姜建设注说《尚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第8页)

近世以来,史学工作者拿《尚书》中的周初诸诰与西周铜器铭文进行对勘,发现两者在遣词造句、语气章法上都十分接近,说明这些诰、誓之词可以视为周初文献,基本属于原装货,后世窜改的成分不是太多。(同上,第9页)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断限》篇中说:

夫《尚书》者,七经之冠冕,百氏之襟袖。凡学者必先精此书,次览群籍。譬夫行不由径,非所闻焉。

因此,《尚书》可以作为我国除甲骨文、金文外最古老的文献来看待。《尚书》是距离商朝最近历史记录,也就是说《尚书》中的一些文字还保留着造字的初意,通过文字的用法,可以判断《尚书》中某篇的真伪,或者说,通过语言文字的使用,可以判断成书的年代。
下面,再看《尚书》中的一些“乱”字的意义:

惟说命总百官,乃进于王曰:“呜呼!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设都,树后王君公,承以大夫师长,不惟逸豫,惟以乱民。(《尚书·说命》)

王曰:“呜呼!三事暨大夫:敬尔有官,乱尔有政,以佑乃辟。”(《尚书·周官》)

王若曰:“嗣守文、武、成、康遗绪,亦惟先王之臣克左右乱四方。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尚书·君牙》)

以上“乱”字,都当“治”、“治理”讲,与“乱臣十人”中的“乱”字相同,这说明,在周初时,“乱”字还是有“治”、“治理”的意思,当与殷商时甲骨文的用法相去不远。
因此,从最早的文献中可以看出,“乱”字在周初时,是“治理”、“治”的意思。但是,这个意义又是从何来的呢?

王令明公尊(周康王 鲁侯尊 上海博物馆藏)

西周初期青铜器“王令明公尊”上的一个字,就是甲骨文的“

”字,郭沫若先生将该字写作“

”,虽然没有解释这个字的意思,但就这个“尊”的铭文进行了解释,现将郭沫若先生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科学出版社,1960年2月第1版第305页)一书引用的这个铭文及解释,抄录如下,从这个解释中看,“

”字就是甲骨文的“

”字,并且就当“治理”讲:

周康王 鲁侯尊铭文

这个铭文的关键是“鲁侯有

功”,这“

”字,就是“

”,前文已论述。这里

字,在这个铭文中就是“治理”,也就是说,明公(也就是鲁侯)在鲁地治理有方,治理工作做得好,所以,才铸造这个铭尊纪念。这个铭尊说明,在周初时,

字还当作“治理”讲,应该说是距该字的原意不远。

2.“乱”字的本义:“归纳”、“总结”

乱字的引申意“治”、“治理”之意,到了春秋以后,也变得没有人知道了,“乱”只有“乱臣贼子”之意了,不仅其引申的“治理”之意消失殆尽,其本义“归纳”、“总结”更是无人记得了。
从“

”前边的用法分析上看,徐中舒先生说得最透彻、最直接,就是:

“王

曰”“非视兆而问,乃是殷王视兆以断吉凶。”《甲骨文字典》(第27页)

贞人一问,上帝的旨意就会通过兆纹显示在卜骨的烧洞的周边;二问,三问后,上帝都会给些指示,只是上帝不会说话,而且,一百个贞人有一百个解释,那么,谁说了算呢?当然是王!
商王对上帝的指示有着最终的解释权,也就是说,谁掌握着对上帝旨意的解释权,谁就有了神权!当然也就有了统治权!小邦周谋商之大位就是从对祭祀的渗透入手,从商王那里渐夺话语权的。
常玉芝先生在《商代周祭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9月第1版第11页)中写道:
前辞中有“王卜”的字样,意即此辞是由商王亲自问卜的;卜问下一旬有无灾祸之词记作“旬亡

”其后还有“王乩曰:大吉”的字样。表明此卜是由商王亲自判断吉凶的。

卜问下一旬有无灾祸之词皆作“王旬亡

”,即多一“王”字,其也没有“王乩曰:大吉”的字样,说明商王没有对此卜亲自判断吉凶。

我们遍查黄组所有附记王祀典的卜旬卜辞,发现凡是前辞中没有“王”字的,不管是否记有贞人名,其后都必记为“王旬亡

”并且绝无记“王乩曰”字样的。

上述现象在同种卜辞中无一例外。
常玉芝先生认为“

”是王亲自判断吉凶。与徐中舒先生的看法是一致的。这说明“

”字是商王在判断卜辞时亲自判断吉凶时用的,这一点,在学界没有异议。

常玉芝先生根据该字第五期的特点,认为是“乩”字。
“乩”字从占卜意义上讲,与“卜”、“贞”的地位一样,都是占卜的一种行为,没有“判断”的意思,在有卜人、贞人占卜之后,王再去“乩”一下,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没有在占卜上“升格”。而“

”,是高于“卜”、“贞”的总结性行为,即“王说,我看了这些神示的兆纹,神的旨意是某某”,这个“

”有两个意思,一是“王看了兆纹后总结”;二是“王代表神的指示说”,就是后世说的“口含天宪”和“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滥觞!

这个

字就是“乱”字,是“总结”、“归纳”的意思。这个“乱”的本意在音乐史籍中还保留着,特别是在《楚辞》中仍保留着“乱”字的本意:“归纳”、“总结”,如《离骚》在最后,用“乱”表明自己的心声,同时,也有总结全篇的意思,还有如《涉江》《哀郢》等篇最后的“乱曰”都有总结全篇,同时达到高潮之意。

如:
乱曰:

已矣哉!

无人莫我知兮,

又何怀乎故都?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

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离骚》)

乱曰:

鸾鸟凤皇,日以远兮。

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涉江》)

乱曰:

曼余目以流观兮,

冀一返之何时?

鸟飞反故乡兮,

狐死必首丘。

信非吾罪而弃逐兮,

何日夜而忘之。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张吉霞,女,黑龙江人。1987年毕业于原安徽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现安徽淮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在北京煤炭工业学校任教学工作。1988年考入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1990年获法学学士学位。1991至今,在中宣部办公厅、研究室、出版局、学习出版社工作。2016年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中医学专业,大专学历。2019年考入北京中医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中医专业,本科学历。2018年,拜北京中医药大学彭建中教授为师。

一、策划主编图书
1.中国古代小史丛书,已出版22种;
2.中国当代小品文丛,已出版9本;
3.中国原创动漫丛书,出版49本;
4.豆棚闲话系列丛书,已出版8本;
二、个人作品
1.《青泥莲花》(包括一个长篇,四个中篇),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
2.《铁针度新人——编辑手记》(钟叔河序),中国长安出版社出版;
3.《江湖奇闻——杜骗新书》,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
4.《世纪老人的话——张中行卷》,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
5.《世纪老人的话——方成卷》,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
6.《私家相册——方成卷》,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7.《甲骨文道德经译评》,中国长安出版社出版;
8.《甲骨文道德经》抄本,中国长安出版社出版;
9.《猫咪团团学经典》(五本)(儿童教育系列丛书,钟叔河序),黑龙江少儿出版社出版;
10.故事新编(小说):《精卫填海》《李陵》《刘屈髦》;
11.在《读书》《中国图书评论》《中国图书商报》等期刊发表论文及书评等约十几篇,其中《日本卡通为何技高一筹》比较受业界重视。
三、已完成未出版
1.《易经小字典》
2.《论语小字典》
3.《我的贡比拉河》(小说)

End

学苑书友会

高立山针灸4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