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悲悯,方能办学 ——读阿德勒《理解人性》
读了阿德勒的《理解人性》,慈悲油然生,怜悯罩灵魂,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和校长,头顶上立即闪耀起神圣感,那是一种莫大的责任感带来。正如阿德勒在本书最后说:“唯一能弥补家庭缺陷的就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模式只要没有误入歧途,就可能会起到这一作用……在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是儿童的必经之路。真正的好学校、好的学校教育必须能满足儿童心理发展的需求。”
不动的学校,流动的学生,一所学校,经年累月,得有多少孩子经过,得有多少命运在这里奠基啊!尽管很多理论表明,基因遗传、家庭文化遗传可能对孩子的性格以至于人生具有决定性影响,比如,基因可能决定孩子的生理发育,从而影响孩子的脑成长以及各类神经官能,影响孩子感知、注意、思维、行动的能力,从而最终决定孩子对社会的认知以及为保存和发展自己而采取的行动。但,读了艾德勒的《理解人性》,我认为,教育还是能够在此基础上作出努力,以最大限度地让孩子赢得好的人生的。
首先,教育要认同灵魂自由,一灵魂一世界
阿德勒认为,只有人才会有灵魂。因为人的生理和思维发展,所以人对自由世界越发向往,而灵魂也是一样。灵魂因为某种原因,而被安置在肉体当中,但灵魂永远是纯洁的,灵魂永远向着自由而生长,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灵魂能够与时间相遇,也只有灵魂,才能让人感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价值,一个灵魂一个世界。阿德勒说,人生而自卑,因为人是宇宙中的弱小者。但人的积极追求,使得人类能够相互合作,形成一种社会的力量,最终让人类得以繁衍生息,并且能够逐渐探索宇宙的奥秘,从而让人类获得更大的自由。同样的,人类在精神世界的探索也越来越广阔,人类对自我的理解也正越来越深刻。这些,都是灵魂在起作用。
孩子当然也是有灵魂的。他们的灵魂同样是纯洁的,同样是向往自由的。这就需要我们的学校教育做到尽可能地给予孩子最大的自由。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的气质和性格并不一样,所以孩子们追求灵魂和身体自由的凭借也不一样,有的可能喜欢骑自行车,有的可能喜欢步行,还有的认为向东去比较适合他,有的认为唱歌可能让自己更快乐,有的孩子希望展示女性的温柔和贤惠……杜威曾经提出过“要让学校成为一个小型民主社会”的观点,“以儿童为中心”,让儿童在这个小型社会里自主、自由发展 ,“以儿童为中心”,最大限度给孩子发展的自由,这应该是学校对于孩子最基本的认识。
第二,教育要充满生命理解,一生命一故事
灵魂崇尚自由,但人的生命往往很难让其如意。无论是在家庭中的位置,还是遗传而来的生理缺陷,亦或是儿童生活中某次偶然的却刻骨铭心的经历,都有可能让孩子生命的天平出现偏斜,有的产生了焦虑,有的发展出了仇恨,有的变得软弱了,有的又变得粗鲁了……仇恨的人也许对同学充满了妒忌,软弱的人也许十分喜欢控制这个世界,焦虑的人往往表现出对世界的恐惧,进而发展成对他人的依赖。因此,教育需要对孩子深层次的理解。在我们学校就有这样一个鲜活的案例。一个三年级的孩子突然不愿意上学,经过做工作,终于同意上学,但前提是必须奶奶每天跟着他进班。这很让我们为难。经过深层次了解,原来这个孩子父母从小对他很好,然而后来父母又生了二胎,紧接着父母又带着妹妹到外地打工了,这使他产生了深深的焦虑,他认为父母亲不再爱他了。而在家里,奶奶一直护着他,于是,他将自己所有的情感都投射在了奶奶身上,甚至对学校说:“奶奶死了,我也跟着去死。”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我与班主任一起分析了他的心理状态,然后建议班主任与他父母联系,建议父母一方从外地回来照顾他上学,同时暗示奶奶尽量不要过于宠爱孩子。在这个基础上,班主任经常表扬他具有男子汉气概,并且在一次中队活动中,让他作了独立的展示。很奇妙的是,这个孩子逐渐变好了,而且在学业上还有了不小的进步。
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是细细想来,我依然坚持我的观点,其实每一个孩子,每一个人,从生下来就是受苦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故事。每个人无论是从自己的角度,还是在他的眼里,都会发生一些让心理受伤的事情,只是很多人对于自己的心理变异状态掩藏的很隐秘,正常人很难看得出来,然而,他一定会在某个方面表现出异样来。这就需要教育者拥有大爱情怀,真正地深层次地理解孩子,在这个基础上,同情每一个孩子,也许我们不能真正治疗这个孩子的创伤,但我们至少可以缓解创伤的疼痛。
第三,教育要培养社会情感,一个我一个你
心理学研究证明,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很容易表现出兽性,这在二次大战中一群孤儿被迫躲到一处孤岛上的故事可以证明。没有社会,人类也就是兽类。但人之所以成为人,便是因为有社会情感。人始终在追寻着自己的权力,始终在试图多占领生存的空间,始终被虚荣心所缠绕,这有时候有点像猴王争夺战,也有点像领地争夺战。所谓的社会情感,便是一种相互尊重的情感,一种试图让别人快乐的情感,一种利他主义的情感。所谓“道”,其实就是“倒”,就是我们需要倒过来想想,当我为自己着想的时候,倒过来,你就会为别人着想。当我尝试用一种软弱来控制别人的时候,倒过来,你就会让自己强大,从而也给别人足够的 自由。印度宗教家阿莫纳斯维利写过一本书叫作《我与你》,将我的世界,变成“我与你”的世界,就产生了一种社会情感。
尤其是在当下,互联网时代让年轻人的社会情感越来越弱,他们用支付宝在线上流通,他们隔着屏幕谈感情,他们宁愿宅在家里,吸着手机鸦片,这使他们原本就存在的家庭教育缺陷更加扩大,这也增加了学校教育的困难。但是,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学校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增强学校存在的公益性质。尤其是公立学校,更要凸显自己的公益价值。学校是为大众服务的,也是为了社会发展服务的,学校存在的价值在于奉献,在于为社会谋福祉。因此学校在公益事业上应该多做工作。
(二)增加学校教育的社会实践性。综合探究性学习应该成为学校的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比如劳动实践课程,比如自然探究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会彼此协作,相互用情感温暖对方,当然也会培养良性竞争意识。这些都会有助于孩子社会情感的形成。
(三)增多课外阅读的自主闲适性。毋庸置疑,孩子们需要课外阅读,这对增强孩子对社会、自然、自我的认识很有好处,有了这样的认识,孩子的社会情感自然加强。然而,这里要强调的是,当前很多的课外阅读已经变成了为考试而进行的阅读,这其实扼杀了课外阅读本有的心灵陶冶性,我们需要还原课外阅读的自主闲适性。
是的,我以为,做到以上几点,应该是体现了一种悲悯情怀了,而校长只有拥有这种悲悯情怀,才配办教育,才配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