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衣还乡
多年前的一朋友,每每回老家,妻子总是让他穿比较破旧的衣服。当时认为,妻子一定是担心老家里尘土多,担心好衣服弄脏了。所以,一身旧衣服回家,就算是去地里干活儿,脏了也不怕。曾一度边笑边佩服这个妻子的好筹划。
再后来,给他借过一次钱,他家妻子说,也就是她(就是我)能借吧,别人,真不借给她!当时,对这样坦诚的话,感到很吃惊。因为当时还没有出现“借钱不还成大爷”的普遍现象,还是遇到危机,伸手借钱;度过危机,定会对出借人感谢万分、感恩戴德的。她这样一说,便不清楚是关系知己的实证,还是话里有话的暗示?甚至是铁打定律绝不借钱的突破?因了这句话,后来有了钱,很快就还了,担心妻子有什么顾虑。那么,穿旧衣服的做法,是否也有担心穿衣服太新太干净,让村里人感觉过得好了,会有被借钱的可能?所以,极力在衣着上,和村里人打成一片?
大家都猜测他家有钱,工资不低,平常吃穿用度非常俭省,都是很会过日子的人。的确见过妻子穿衣服有点过时,朋友大学时期的袜子,始终穿着。省吃俭用,努力攒钱,是那个时代很牢靠的致富途径。至于当时回老家专门穿旧一些的衣服,是否还有什么其他目的,真是不清楚,直到今天听书。
今天听书,才明白,原来,穿着朴素,说话低调,其实是担心给对方造成很大的压力,是替对方着想。不止是说话口气的温和、谦虚,显示低调;就是穿衣服,也要照顾到其他人的身份、情绪。曾经以那样小人之心揣测过的穿旧衣,原来有这样正能量的解释!这是对穿衣者和同一个环境里的人最好的抚慰!
老家人的心情很是矛盾,一方面也许盼望你混的好,便于你提携他,也许还有隐隐的不痛快,尤其不喜欢和他差不多的人变得更好。人心难测,对方也许当时艳羡你的光彩,但是,一定会心里不舒服,轻则讽刺挖苦,说句风凉话;重则会找事情考验你,或者直接揩油。低调的打扮,也是给自己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比如,有人借钱,有人求办事等等。答应吧,事情总归是不好办;不答应吧,显得不近人情。如此,依靠衣着就将这两件棘手的事情都办妥了,岂不穿成了最好的招牌?
也许,现在不存在随意借钱的事情了。借钱之前,都审时度势,考虑再三,能够张开口的,都是借着数的、关系近的。但凡对方开了口的,哪里有不给合口的理儿?
就算不是为了避免借钱,也应该说话低调。不然,自己都会觉得不舒服。
回老家,在电梯里遇到以前一个胡同的老邻居,他劈头就问:工资不得一万多了?嗓门又高,数字又大,吓我一跳。哪里有?差得多呢!刚刚五千。这是实数,但有时候,连实数都不好意思说,因为这个七十多岁的爷爷,去年还隐瞒年龄在建筑工地干泥瓦小工,一天累死累活才80元,我这风不打头雨不打脸的活计,居然一天就一百多,虽然不是我的错,可是自己心里都不舒服。隐瞒年龄的事情终究败露,他被建筑工地辞退,只好去做了保安,开始了日夜颠倒的生活作息,工资一个月才一千多。他说,怎么某某说,他一万多呀?他呀,可能是职称高,工龄也长,我的职称低。
说起某老师,是我们同村同行。已经退休,他应该快到一万了,也许,他并没有炫耀的想法,只是实事求是,可是,给一个月薪一千的老人说这样的数目,的确感觉非常不妥,为什么不尽力少说一些!不是偷来抢来的钱,是自己挣得血汗钱,都知道,可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说这样的数字,不知道听到的人是什么心情?和他电梯遇到,没有寒暄,直接冲过来便问,钱多少。当时的确吓我一跳,是印证,还是什么?我按着实发数字说,略微降低,确实不希望对方不舒服得更厉害。
每每回家,顶着黑白相间的本色头发,穿着随性的运动服,骑着自行车,扔进村里,倒反不如村里的嫂子弟媳们时尚,甚至会招惹陌生年轻人的侧目。如今大家打工、创业,钱包都鼓鼓的了,比起我们的死工资来,有些人混得更好。
根本不需要专门穿旧衣服回老家了,无须刻意为之,就是正常着装,看上去就是腐朽的味道了。
有一个词叫“衣锦还乡”,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应该是父母的荣耀。如果需要和喜欢,当然会尽力置办;如果没有必要的,也的确很难被撼动。
自信的人生不需要比较,腐朽也罢,低调也罢,遵循本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