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进:化作春泥更护花——追忆邻家姐姐 2024-07-30 13:22:37 化作春泥更护花——追忆邻家姐姐 安徽桐城 王进 去年此时节,江淮一隅的桐城,连阴雨从腊月断断续续下到正月,直至过了“二月二、龙抬头”才歇息下来,持续时间之长,也算是闻所未闻了。许是上天因为悲泣王菁玲老师的病故吧——桐城市优秀老师,英年早逝的王老师,我的邻家姐姐,天堂里没有阴冷的雨季! 和王菁玲姐姐是同村,两家直线距离距离不过百米余,她家在村西头,出村、上小学都走她家门前经过,却是没有过交集,现在回忆,应该连交谈都没有过吧。王菁玲姐姐比我大七岁,高挑的个头,长相秀美,她姊妹四人,我与她三妹同学,与四妹相熟,倒是这大姐性格内向,极偶尔的遇见,也只是点头微笑,性格原因恐怕也是我们虽同村却没有交往的原因之一吧。我当兵后,工作性质原因,再加上那个年代通讯还比较落后,与老家的联系更是少之又少,也就回家探亲才偶尔知晓她的讯息:师范毕业后一直从事教师岗位,与平常人家孩子一样,结婚、生子,过日子…… 直到在《六尺巷文化》作者群里,才与王菁玲姐姐二十年后“第二次相识”,但仍然没有交谈——还没来得及,她就被无情的病魔夺去了生命,匆匆离去。因为喜欢点文字,平常有些许“豆腐块”见诸报端,算是文字爱好者,在看到笔名“栀子花开”发表的美文后,得空就一一研习,《我在桐城刚刚好,何必羡慕北上广》《外婆会唱桐城歌》《感恩母亲:风里花落知多少》……感受到王菁玲姐姐不但文笔清雅,字里行间体现更多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对工作岗位的执着认真,对家庭亲人的眷爱倾情。 由于部队工作性质比较特殊,外界的信息得知较晚,获悉王菁玲姐姐患病住院情况时,她已经病得非常严重了,在默默祝福她能尽快康复的同时,能做的也只是在“水滴筹”上的进行一点点捐助,再隔月余,听到的却是王菁玲姐姐去世的噩耗!才四十多点的年纪呀,扼腕叹息的同时,又一次细读刊发在《中国教师报》上《一位班主任的家访笔记》,对王菁玲姐姐的个人修养、品德境界有了新的认识。她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对学生关爱有加,不但关心学生们学习有无提高,也关心她们的身心健康和家庭生活,体现了一名优秀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无私大爱。她不仅努力钻研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更是在写作上、行事上给学生、给我们学之有道、习之有范。“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王菁玲老师,你是我们桐城人的骄傲,更是我们龙眠双溪村人的典范! 都说女人如花,从王菁玲姐姐的诗文词句里,知晓她爱花,也养花,爱兰花,尤喜栀子花,笔名就叫“栀子花开”。栀子花自冬季孕育花蕾,待到夏至时节才绽放,因含苞期长,花期得以持久。花如其人,王菁玲姐姐博学多才,厚积了“桐城派”文化底蕴,从笔端化作春风细雨,美好的文字给我们阅读享受和生活启示。杜甫在《栀子》一诗中写道:“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是的,如诗圣所言,“栀子花是稀有的”,我们普通人爱兰花的多,喜爱并养育栀子花的不多见。王菁玲姐姐是我们同辈人中的翘楚,她不但教学见长,治家也是模范。王菁玲家庭并不富裕,母亲因严重风湿病不能劳动,姊妹四人,小时候全靠她父亲做木匠手艺养活。后来她父亲去世,她是大姐,赡养老人,照顾妹妹,有了空闲,就下稻田、上茶园,翻地、种菜、浇水,农活样样都拿得起来。成家后,育有一女,听闻研究生快毕业了吧,像极了她母亲,也是小才女。就这样,王家姐姐不但要把自己的小家经营好,还要挑起“大家庭”担子,不容易!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邻家姐姐就如她喜爱的栀子花一般,悦纳自己,芬芳他人。 斯人已逝,以文为念!责编:丁松 排版:夏显亮作者简介 王进 安徽省桐城市龙眠人,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陆军学院,爱好文字。附:投稿及稿酬发放须知 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