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原创•《那一棵四季常青树》作者 瑤人老李
那一棵四季常青树
作者 瑤人老李
在我“第二故乡”的一处水田边,有一棵一年四季叶片都是常青的树;村人因此树的这一特性,就直接叫它四季青树了。
在我们这里,这棵青树它已属古树极别的了。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些乱砍滥伐的败山年月后,瑶山里的树木,像这棵四季青树这样,扩张占地面积宽广、树龄高老的树木,已是少见了!这棵树的存在,它已是有相当历史了的。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中期,笔者的故乡,由于政府要在此处修筑一座水库,在这个瑶山盆地里居住的几个自然村人,都要整体搬迁出。在笔者随父母移民新址时,在村属的这片水田边,这棵四季青树,它当年已是存在,并且已有一定围径,枝叶已能遮阳。现在粗估它的树龄,怕也接近一个世纪了。
在这棵树的树下,它是存了我童年少年时代,太多美好记忆的。
从故土搬迁到新址的那些年月,移民村当时还处在“大集体”时期;那时我们的父辈,也就是这里的移民笫一代,他们在多子女家庭生活重负的年月,每天都是要出集体工的。他们当年用壮年的身体,用原始的耕作方式,扛下了一家人的生计。
那个时候的移民,是以插禾种稻为主业的。我们这种在家没有爷爷奶奶带的小孩,当年大部份的时间,都是跟在父母身后。父母在田地中劳作,我们就在田边地角处独自玩耍,有时父母到离家较远的田地干活,为了节省时间体力,他们都是带午饭到田地处吃的。遇到需要装午饭时,父母是得多备份我们儿童餐具米菜的。
当年父辈们到四季青树这片田里劳作时,都是带午饭到树下吃的。这片田地一丘可望,就只有这棵树能遮阳避荫,因而,当年父辈们到此处田中劳作时,都是在这树下煮食午饭的。
在劳作了一个上午,在太阳火辣近午时,父辈们就放下手中的农具,到这四季青树下煮午饭。移民当年以家庭为单位,各自在树荫下的坪地边上挖泥成灶,把铁锅架在灶上,就烧火做起饭来。
当年父辈们到田边的午餐,菜是早上煮熟,用网妈(一种用麻丝结成的网状背兜)装起挑到田边,只有米饭是到午时才生火现煮。
当年在这树下吃午饭,母亲总是坐在离铁锅最近的地方。母亲在帮我们盛好饭后,她自己才舀饭吃上。
那个时候由于是刚移民新址,各户的生活还是比较困难的,家长在做饭时,在米饭中,是得掺进红薯或芋头这些杂粮混吃的。
到田边树下吃午饭,那是当时我们家人最放松心情的时刻了。父母在劳作了一个上午后,有了短暂的休息时间,见我们一上午都是自个儿玩,没有打扰大人们干活,这时父亲总是笑咪咪地问:“老二,这午你挖了几个供阶姑(瑶话里称一种专在牛粪下生活的虫)?”
哥哥比我大三岁,哥哥当年挖虫总是比我多。每当父亲玩笑我赖(差)时,我就只能扑进母亲怀中撒娇,母亲这时就帮我打着圆场......
这四季青树下的记忆,它对于我来说,已是珍贵难忘。只是光阴易逝,当年童稚无邪的我辈,如今已成中老年人了!而当年的移民第一代我的父辈们,他们此时多已离开了我们!
经历几代人的努力,如今的瑶山移民村中,移民的生活是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当年四季青树这片水田,现今移民们早把它改种成了果树,移民每年的果收,那是当年插禾种稻时收入无法乞及的。
由于交通的需要,在这片水田处,如今移民已开通了机耕路,并且路面上已铺上了混凝土;这四季青树由于是古树,在挖路时村人就选择了避开。使得它如今更是长得粗壮强健,它现在已成为村方的一个古迹景点了。
作者简介:
李富江,男,瑶族,广西恭城县人。曾在上世纪90年代,在《广西日报》《广西民族报》《漓江日报》等报刊发有作品;由于生活原因,在恭城文坛沉寂多年后,于近年再热钟学习文学创作,已在《桂林人论坛》发有1000多篇稿帖。
申明:本平台部分图片、音乐和歌曲来源于网络,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让更多人获得相关内容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本平台将尽快删除,谢谢您的支持!
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