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大西洋遇险,靠喝鱼血撑133天,路过货船看他样貌果断离开
一个人只是呆呆地坐着,空想者自己所得不到的东西,是没有用的。——丹尼尔·笛福
多年前曾看过英国作家的一部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如今还依稀记得故事的情节,主人公鲁滨逊在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遭遇风暴,最终漂流到一个荒岛上,从此开始一段与世隔绝的生活。鲁滨逊靠着坚韧的意志与不懈的努力,最终生存下来,经过28年的后才得以获救。英国作家笛福的创作灵感并不是凭空产生,而是受到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只不过现实中的人在荒岛上生活了4年多。海上的环境非常复杂,若遇到海难,很少有人能够存活下来,尽管有人在小艇上获救,但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后面的生存环境更为恶劣,基本很难存活。
1942年11月23日,在大西洋的海面上发生一起海难事件,德国军队的U-172潜艇发射两枚鱼雷将盟军执行战时运输任务的“贝洛蒙”号击沉,船上的55名船员基本上都遇难了。在这艘货船上,还有一个中国人,他就是潘濂。潘濂出生在中国海南省的一个农村家庭,成年后他前往香港谋生活,起初在“坦达”号轮船上当学徒,后来与英国的“贝洛蒙”号签约,他在船上当二等侍应生。当船只被德军潜艇击沉后,潘濂赶紧穿上救生衣,还在船体爆炸前跳船,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飘荡后,他终于找到一个救生木筏。
幸运的是,潘濂在木筏上的箱子里,找到装有140升救命的淡水箱,还有许多罐头、巧克力、饼干、手电筒等物资。尽管淡水和食物都不算很多,但也给潘濂增加了活下去的信念。在大海上漂泊,最重要的是保证淡水的供应,海水是不能直接饮用的,若在极度饥渴的情况下,更不能直接饮用海水,这样还可能加速脱水的状况。作为长期在海上工作的潘濂,心里非常清楚淡水资源的重要性,于是他在海上降雨时用东西来盛水收集起来。
随着时间的流逝,潘濂的食物和淡水越来越少,他必须要马上寻找生存的方法。潘濂将手电筒中的弹簧取出,做成鱼钩后用来钓鱼。利用吸附在木筏上的甲壳动物,潘濂将其敲碎后取出肉做成鱼饵。起初,潘濂利用这种方法钓了不少鱼,为减去海鱼的腥味,他还将其制作成鱼干。海上的环境太过于复杂,潘濂原本计划好该如何继续生存下去,可被一场暴风雨给打乱。大风袭击了他脆弱的木筏,导致他的淡水和食物都掉入海中,他挺过了暴风雨,却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缺乏食物还能在海中捕获,可缺乏淡水该如何寻找?
后来,潘濂利用仅有的诱饵抓到几只鸟,在极度饥渴的情况下,他靠喝鸟血来解渴。鸟的血液并不多,根本满足不了潘濂的生存需要,于是他想出一个办法,利用鱼饵来吸引更大的海洋生物,没想到他引来鲨鱼,只不过鲨鱼只有几英尺长,经过艰难的战斗后,他终于捕获小鲨鱼,并切开鲨鱼靠喝鲨鱼血来止渴。随后,潘濂开始找机会捕获更大的鱼类,希望靠着喝鱼血来止渴。基本的生存难题解决了,可不能一直在海上漂泊一辈子,若再遇到一次暴风雨,自己可能没有那么幸运存活下来。在一望无际的海洋上,最容易迷失方向,更何况他还坐的只是一个小木筏,他只能跟着木筏的自然飘动而动。
潘濂曾寄希望于过往的商船,他也的确有过两次机会逃生,可最终都被错过。第一次,潘濂遇到一艘英国货船,根据他的回忆说,货船上的人已经发现他的情况,可是当船上的人看清楚潘濂的模样后,果断决定离开。因为船上的冷漠,并且因为潘濂有一副中国人的面貌便没有积极救援他,最终他错失这一次获救的机会。第二次是美国海军的飞机看到他,并空投一个浮标在海面上,可那个区域被大风暴给袭击,他再一次错失被救的机会。由于在海上漂泊的时间过长,潘濂的腿部和手臂已经长出脓疮,关节部位也出现浮肿。
或许,上天还是眷顾潘濂的,他在海上漂泊百余天后,忽然发现海水的颜色已经发生变化,水已经不再是深蓝色,这意味着已经临近陆地。1943年4月,潘濂被巴西渔民搭救。善良的渔民把潘濂送到贝伦市的医院治疗,一个月后他被送往英国。潘濂后来得知,当年在“贝洛蒙”号被击沉后,他并不是唯一的生还者,船上还有11人被救。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听说潘濂的事迹后,还授予他大英帝国勋章,英国皇家海军还将他的经历写成野外生存手册,很多人还称他为“中国的鲁滨逊”。
战争结束后偶,潘濂想要移民到美国,由于他的声誉影响,美国参议员华伦·马格努森还给予他非常大的帮助,让他获得一个特殊照顾,最终成为美国公民。此后,潘濂一直在美国定居安家,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曾返回故乡探亲,直到1983年正式退休。1991年1月,潘濂在美国布鲁克林去世,享年72岁。
对于自己的海上漂泊经历,潘濂认为那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磨难,并且也希望后人能够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当得知自己的经历已经打破救生筏海上漂流的世界纪录时,他表示希望没有人能够再打破这个世界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