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陆航的创设时期~

日本陆航的创设时期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研制的飞机试飞成功。起初飞机性能并不高,后来经过多次试验,航空器的性能逐步提高。到了1908年,单翼机、三翼机及多人乘坐的飞机陆续出现。

远在东方的日本注意到了这种新科技的价值,1908年日本帝国陆军大臣寺内正毅在一次会议上谈道,在未来战争当中,航空机定会成为主要武器,今后一定要加大研究。

陆军大臣寺内正毅,大力支持日本陆军航空力量的发展

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7月,陆军大臣寺内正毅向海军大臣斋藤实提议,陆海两军联合设立临时军用气球研究会,开展航空力量的研究。日本陆军拨款60万日元在埼玉县所泽设立了“临时军用气球研究会”,成为日本近代航空史的开端。之所以被称为气球研究会,是因为当时的飞机尚处于早期试验阶段,技术方面还不够成熟,其军事价值尚不明确。

1910年4月,临时军用气球研究会派遣了日野熊藏步兵大尉、德川好敏工兵大尉留学德国、法国学习航空技术并采购飞机。11月,二人学成后分别从德国和法国购买了当时世界上技术最为先进的4架飞机回国。12月中旬,飞机被组装运送到代代木练兵场。12月19日,日野熊藏步兵大尉、德川好敏工兵大尉在代代木练兵场分别驾驶一架飞机升空飞行,尽管期间出现了一些问题,但两架飞机都成功起飞。

德川好敏驾驶的法制飞机初次飞行

德川好敏驾驶的法制飞机飞行时间约3分钟、高度约70米、距离约3000米;日野熊藏驾驶的德制飞机飞行时间约1分20秒、高度约20米、距离约1000米。这一天以后被定为日本初次飞行纪念日。

徳川好敏

PS:这位德川好敏工兵大尉是正经的江户幕府第九代将军德川家重的一支,属于清水德川家,家格仅次于德川御三家,这位德川好敏后来成为日本帝国陆军航空兵的最高指挥官,位列男爵。因为他留学法国,因此日本陆航的起源与法国渊源很深。

1912年6月,临时军用气球研究会又派遣长泽贤二郎泽田秀两名工兵中尉赴法国学习该国最新型飞机的操作技术并购买飞机。1913年二人学成归国后,对两款飞机进行了改造,制作了临时军用气球研究会的5号机和6号机(被称为会式)。

1912年11月,日本飞机首次参与陆军举行的特别大演习。演习期间,飞机在400~500米空中对地面部队状况实施了侦察活动。演习结果让“全军上下无不惊叹于航空机效果的伟大,人们纷纷感叹如果没有航空机今后的战争是无法进行的”。

随着欧美飞机技术的日益成熟,飞机军事价值的显现,日军及时做出了调整,把重点置于飞机的研制及其操作技术人员的培养上来。通过临时军用气球研究会多次的飞机试验飞行及参与特别大演习,日军切身感受到了飞机的军事价值。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发展

1913年,日本陆军在全国20个师团中征集人才,学习驾驶飞行器的技术。在当时,应征者多为工兵和机械兵科出身,因为航空器被视为“飞行的机械”。日本从法国购买了5架。

大正三年6月(西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日本当时训练出14名飞行员,12名侦察员,此时可用飞行机数也扩展为16机。

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在欧洲,与遥远的亚洲没什么关系,但新兴的日本帝国与大英帝国是同盟关系,为了夺取德国在亚洲的殖民地,日本迫不及待的选择加入协约国,对德意志宣战。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抢夺德国在亚洲的殖民地行动

德意志帝国在亚洲,拥有从清政府手中租界的山东青岛,以及太平洋上散落着的一些小岛。

日本对德宣战后,立刻派出一支强大的舰队横扫太平洋,将德国在亚洲的这些殖民地收入囊中,然后着手准备围攻青岛要塞。与之前对清朝,俄罗斯的战争一致,日本再次采取了登陆迂回包围的战术,但这一次的不同之处在于,日本航空兵在此战中崭露头角。

为了配合第十八师团进攻青岛要塞,参谋本部组建了由陆军航空队和海军航空队组成的临时航空队。陆军航空队由5架飞机、1个军用气球、8名飞行员和3名侦查员组成。海军航空队由编入第二舰队的水上飞机母舰若宫丸、4架飞机、7名飞行员和侦察员组成。

水上飞机母舰“若宫丸”

水上飞机母舰“若宫丸”正在吊装释放一架莫里斯.法曼水上飞机

电影中的若宫丸,你看看这是凉了多少衣服~

对德军实施空中侦查是航空队参战的主要任务。1914年9月21日,日军航空队对驻扎在青岛要塞的德军及阵地状况实施了空中侦查。在战史上,这是日军战时首次使用飞机。日军航空队的空中侦察,“掌握了非常具体的德军情报,基本达到了目的”。9月27日,日本陆军航空兵的三架战机从龙口起飞,携带土制炸弹“轰炸”了德军舰船。日军没有专门的航空炸弹及炸弹瞄准器,只是将8厘米或12厘米口径的炮弹尾部临时添加尾翼后悬挂于机体,用机舱底部绘制的简易瞄准器进行瞄准,然后用刀割断悬挂炸弹的绳索投下。轰炸并未击中德军舰船。

青岛要塞的德军阵地

电影中的莫里斯.法曼水上飞机,正在驾驶员两侧的桶装容器中装填简易航空炸弹

10月13日,德军起飞一架对日军阵地进行侦查,日军把地面作战使用的机关枪架设在飞机上,起飞3架战机迎战,并首次对德军机实施空中射击,这是日军最初的空中战斗,成功将德机逼退。虽不是专门战斗机,但在用法上相当于日后的战斗机。

在此次的青岛作战中,气球主要被日军用来监视德军阵地,以及对炮兵发射炮弹实施观测。但因气流的原因效果并不理想,而且还不时遭到德军的射击。青岛作战后,日军总结战争经验认为,“系留气球白白地占用行军纵队,除了观测射击外没有太大价值……在飞机发达的今日全部废掉比较合适”。这意味着作为航空武器,至此飞机已完全取代气球。青岛战役期间,日本陆军航空兵的5架战机一共进行了86架次的战斗飞行任务,平均飞行时间1小时2分钟。在同一时期,4架日本海军飞机一共进行了50次战斗飞行任务。在15次轰炸任务中,日本陆航一共投下44枚炸弹(15公斤炮弹改造的土炸弹),青岛战役使日本获得了初步的航空作战经验,而且也极大增强了日本发展军事航空事业的信心。

用牛车进行陆上移动的法曼水上飞机

电影中的空战场面

莫里斯.法曼飞机模型

1915年10月,日军在所泽设立第一个航空大队,新组建的航空大队由本部、三个中队、材料厂组成,总员375名。第一、第二中队为飞机中队,第三中队为气球中队。同年11月,在东京青山练兵场,日本天皇检阅了日本陆军航空兵部队。

干涉俄国内战

日军登陆海参崴,干涉俄国内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俄国红色革命席卷大地,日本趁机出兵西伯利亚,打算在北极熊身上咬块肉,当时的日本陆军航空队,已经扩充为两个航空队,编制21架飞机。

第一航空队,部署于黑龙江方面,辖莫里斯.法曼 Mo 4型侦察机4架,索普威思侦察机5架。

第二航空队,部署于齐塔方面,辖莫里斯.法曼 Mo 4~Mo 6型侦察机8架,索普威斯思侦察机4架。

索普威思侦察机,是日军以英军索普威斯F.1骆驼(Sopwith F.1 Camel)战斗机为原型,经改装后可以乘坐两人,增加一名航空侦察员的改进型号。

日本出兵兵力为73000人(7个师团)占协约国大部分兵力,花费约9亿日元巨款,但除了伤亡5000余人以外什么也没有得到。1922年10月日军全部撤出俄罗斯远东,苏俄红军收复符拉迪沃斯托克。在西伯利亚日本陆航获得的主要经验就是飞机引擎润滑油需要防冻~~~~~。

发展壮大——从航空大队到飞行联队

1915年~1921年间,日本帝国陆航逐渐扩充壮大,由1个飞行大队扩展为7个飞行大队。

航空大队,驻埼玉县所泽;

第一航空大队,驻岐阜县各务原,配备侦察机;

第二航空大队,驻岐阜县各务原,配备战斗机;

第三航空大队,驻滋贺县八日市,配备侦察机;

第四航空大队,驻福冈县太刀洗,配备侦察机,战斗机;

第五航空大队,驻东京都立川,配备轻爆击机;

第六航空大队,驻朝鲜平壤,配备重爆击机;

最初的这七个航空大队,让日本得以完善并建立了侦察、战斗、轻型轰炸机、重型轰炸机的最初分类,并对各机种的运用方法进行研究,可以说是日本陆军航空兵的种子部队。

从航空大队开始,日军便开始沿袭一个战斗机中队编制12机,一个侦察、轰炸机中队编制9机,航空大队辖三个中队,中队辖三个小队的三三建制编组模式,这种编制方法,将被延续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飞行战队继承和使用。

大正14年5月(西历1925年),陆军航空兵成为日本陆军与步兵、炮兵一样的独立兵种。原来的飞行大队,改称为飞行联队。同时,增设了第七、八两个飞行联队。

第七飞行联队,驻静冈县滨松,配备重爆击机;

第八飞行联队,驻台湾屏东,配备侦察机,战斗机;

此时的帝国陆航,编制数500架战机,高射炮20门,拥有403名军官、466名士官、2227名士兵。

在法国的援助下飞速发展的十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13天,法国总理乔治.克里孟梭(Georges Clemenceau)就任命了保罗.佛雷上校为首的50人航空代表团访问日本。

我想对于法国来说,昔日主要的对手德国已经被踩在脚下,为了对付潜在的敌人——新生的社会主义苏维埃政权,拉拢远在东方的协约国盟友日本是有利可图的,日本可以在亚洲牵制苏联部署在远东的兵力。同时战争已经结束,法国不再需要在保留自己强大的军备,派出航空代表团可以向日本展示法国的航空技术能力,借此机会倾销战争剩余物资。这就是法国如此急切的不远万里来帮助日本的原因。

保罗.佛雷的全名是雅克.安妮.玛丽.文森特.保罗.佛雷(jacques anne-marie vincent paul faure),在日本出访期间被晋升为上校。

1918年11月24日,“法国-日本航空教育军事特派团”的第一批50名成员从马赛出发,前往中国上海,之后乘坐日本提供的“第二山城丸”号邮船前往神户。1919年1月13日,代表团乘汽车抵达日本东京。

法国航空教育代表团成员在东京炮兵工厂前合影

法国航空教育团在日本各地进行了各种与航空有关的教育活动,对早期日本航空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日本航空事业帮助最大的,是法国先进的飞机制造,航空训练理念。

日本陆军任命井上几太郎少将成立了「临时航空技术训练委员会」,成立8个航空技术训练班,由法国教官在各地对日本飞行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在法国指导下培训飞行员

法国飞行员在战机前合影

1、操纵与空战班 :岐阜县各务原飞行学校

2、射击班 :静冈县浜名湖军校

3、轰炸班 :静冈县三方原军校

4、侦察班 :千叶县下志津机场

5、机体制作班 :埼玉县所泽机场

6、气球班 :埼玉县所泽机场

7、检查(整备)班 :东京小石川东京炮兵工厂

8、发动机制作班 :名古屋市热田兵器制作所

日本、法国飞行员在各务原机场的战机前合影

法国航空教育团原定在日本工作1年,1919年8月返回,但日本政府请求延期返回,并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额外费用。私下里,法国教官对日本抱怨颇多,包括日本基础设施差,沟通交流困难,甚至有代表团乘员在横滨的宾馆内用手枪自杀身亡。

为了安抚情绪,1919年9月13日,保罗.佛雷被晋升为上校,法国代表团延期至1920年3月返回。回到法国后,保罗.佛雷晋升准将,但没有多久就被捕入狱,1924年8月病死于狱中。

中岛、三菱、川崎公司的诞生

法国航空教育团从欧洲战场带来了二十余架新型的纽波特 24 C1、斯帕德 13 C1战斗机,纽波特 81 E2、82 E2、83 E2教练机,以及莎尔玛生(Salmson) 2A2侦察机。日本帝国陆航直接采取拿来主义,将法国人带来的战机和引擎交与国内各工厂分别仿制,由此迈出日本国产化战机的第一步。

法国航空教育代表团带来的纽波特 83 E2型教练机列队,各务原机场

法国航空教育团带来的引擎:
罗恩(Le Rhône) 80马力
克莱热(Clerget) 130马力
希斯巴诺. 苏莎(Hispano-Suiza) 140、220马力

从1919年末开始,东京炮兵工厂的热田兵器制作所,开始以月产30台的速度生产仿制的莎尔玛生 230马力发动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西班牙的希斯巴诺. 苏莎(Hispano-Suiza)发动机一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水冷V型8缸发动机,其功重比(功率/重量之比)达13.5,日本的三菱内燃机公司从仿制希斯巴诺. 苏莎(Hispano-Suiza)发动机开始起步,第一台200马力的发动机于1919年生产出来,总产量154台,1920年,三菱在名古屋的大江设立新厂,仿制希斯巴诺. 苏莎(Hispano-Suiza)300马力发动机,总产量710台。

中岛公司仿制的法国纽波特 83 E2飞机,被称为甲式二型练习机

中岛之久平,1918年(大正7年)创立中岛飞机制作所,1923年从仿制法国纽波特 83 E2飞机起步,逐步发展成为二战日本航空工业两大巨头之一。

在各务原机场设置的法国风冷九缸引擎装配线

1922年,三菱开始仿制纽波特 81 E2练习机,1924年,仿制使用洛林发动机的昂里奥Hanriot HD-14 E2教练机成功。三菱公司逐步发展成为二战日本航空工业两大巨头之一。

法国莎尔玛生 2A2

川崎正明,于1896年(明治29年)创立川崎造船厂,1918年(大正7年)购入两架法国莎尔玛生 2A2,从仿制起步,创立了川崎飞机制造公司。

川崎仿制的莎尔玛生 2A2,被命名为乙式一型侦察机

乙式一型侦察机,川崎仿制的莎尔玛生2A2,1001号机,各务原博物馆

1918年~1930年间,日本陆航外购、生产的主要飞机

从上表可以看出,无论是航空发动机还是飞机制造技术,几乎全部来自于法国的援助,正是这十年经验的积累,让日本航空工业逐步走上了自主研发设计的道路。

过去日本军用飞机的命名杂乱无章,基本上是采用国外音译名称+型号。

例如:

纽波特 24 C1型,被日本陆军命名为ニ式24型(“ニ”是日文片假名,读音为ni)。

斯帕德 13 C1战斗机,被日本陆军称为ス式13型(“ス”是日文片假名,读音为si)。

从1921年起,日本陆军开始根据飞机制造厂商的来源,以甲乙丙丁……的形式命名飞机,这是日本陆航最初的命名方法。

甲式:来自法国纽波特(Nieuport)公司;

乙式:来自法国莎尔玛生(Salmson)公司,莎尔玛生 2A2侦察机;

丙式:来自法国斯帕德(Spad)公司,斯帕德 13 C1战斗机;

丁式:来自法国莫里斯.法曼公司的产品,F.50、F.60重爆

戊式:来自法国莫里斯.法曼公司的产品,教练机

己式:来自法国昂里奥(Anrio Hanriot)公司的产品,Hanriot HD14 E2教练机

「皇纪」命名形式

「皇纪」即:神武天皇即位元年,传说日本初代天皇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即位,因此:

公元纪年 + 660 就等于「皇纪」年代,我们常用的公元2000年对于日本来说就是「皇纪」2660年。

从1926年起,日本陆军开始采用「皇纪」年代数命名武器装备。此后的日本陆军制式武器大多采用这个「皇纪」年代命名形式。

例如:

  • 九二式重机枪,1932年,皇纪2592年命名;

  • 九七式重爆(Ki-21 Sally),1937年,皇纪2597年命名;

要注意的是,日本陆军将皇纪2600年,即1940年命名的兵器称为“百式”,比如:Ki-46 百式司侦、Ki-49百式重爆“吞龙”,百式机关铳(百式冲锋枪)。而海军却将皇纪2600年命名的兵器称为“零式”。

所以我们看到陆海军一式二式三式四式五式(1945年,皇纪2605)兵器的时候,可以肯定的说这是日本在二战中研发的兵器。

张大帅的空军

在日本如火如荼的发展航空事业时,中国尚处在军阀混战的时代,1922年4月,吴佩孚与张作霖展开直奉大战,直军飞机空袭奉军西线张景惠部,使奉军西线部队不能前进,张作霖见识到了空军的力量,他迫切想要发展自己的东北军空军,1923年其子张学良被任命为航空处总办,负责发展航空力量。

奉系军阀张作霖

通过购买法国飞机,有钱的张大帅建立了自己航空队,分编为【飞龙】、【飞虎】、【飞鹰】三个航空队。在张家父子的经营下,奉系军阀的实力逐渐壮大,并在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中获得胜利,其中奉系空军的力量功不可没。

但是好景不长,1928年,北伐军联军反攻,奉系军阀全面溃败,6月2日,张作霖通电宣布退出北平,1928年6月4日凌晨,东北王张作霖乘坐自己的私人专列返回奉天,在皇姑屯柳条沟被日本关东军布设的炸药炸死。其子张学良成为东北军新当家,在内外压力之下,张学良12月通电全国,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

奉天航空派遣团

1930年3月,中苏之间中东路事变之后,东北军太子爷张学良认识到自己手下的东北军航空兵的出动率不足,主要原因是航空教育不足,跟不上国际形势,于是他邀请日本派出以藤田朋中佐领导的11名军官组成的航空派遣团前往奉天(沈阳)。

在日本航空派遣团的指导下,奉军扩建了奉天机场,并在辽宁葫芦岛附近新建了一座飞机场,进行实弹飞行训练,在日方帮助下,有30名东北军航空兵接受了日方培训。

借中东路事变的机会,日本一方面大力拉拢张学良对抗苏联,另一方面获取了大量情报。日方推断,东北军航空兵的可用航空力量仅有侦察、战斗、轰炸机各一个中队。而此时的日本陆军航空兵,已经拥有9个联队近400架国产战机,实现了组织、教育、生产制造的完备体系。

网上有很多文章说东北军空军拥有260/300/400架战机,却未经一战拱手送给日本人,然后还配上被日军缴获的飞机图片,看起来颇具煽情效果,但在1930年,开战前的实际情况是,东北军确实购买了不少外国飞机。根据顾氏造船厂厂长的统计:

东北军可以用于作战的飞机不过也就35架布雷盖、33架施莱克、24架波泰茨25、4架容克K53、2架D.H.4、1架D.27C1、3架川崎、10架中岛和1架福克D.XVI,总共113架,其中真正的战斗机只有16架。加上没有任何作战能力的教练机41架也只有154架。

除了可用战机数量不足之外,东北军还缺乏可以驾机参战的合格飞行员,日军对东北军航空兵的受训人员评论是,他们只经过法国民间航校最简单飞行培训

12月,奉天航空派遣团返回日本,将报告和奉天(沈阳)的航空侦察照片一并递交关东军作战参谋石原莞尔中佐,石原莞尔对此情报如获至宝,他后来成为九一八事变主要发起人之一。

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军在炸毁一段铁路后,将3具身穿东北军士兵服装的中国人尸体放在现场,诬称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袭击日守各队,此事件被称为“九一八事变”。由于当时中国东北地区称为满洲,因此日本方面将这次事变称为“满洲事变”。

受到不抵抗政策的影响,东北军航空队的所有战机,武备,机场设施均落入日军之手,日本陆航先是从朝鲜,本土,抽调航空兵力组成第8、9、10独立飞行中队参与东北三省战事,之后又陆续增兵。

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根据石原、板垣两参谋9月26日的建议,独自决定10月8日以两个飞行中队对锦州进行轰炸。当日下午,令驻沈阳东塔机场的独立飞行第10中队,事先对锦州地区进行空中侦察照相,以确定轰炸目标。

独立飞行第10中队在10月6、7日两天,对锦州进行了空中摄影。10月8日,日军11机从奉天东塔机场起飞,轰炸了仍在锦州城抵抗的抗日力量,此举遭到国际社会抗议和反对。10月10日至12日,英、美、法、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对日本轰炸锦州向日本政府提出了抗议。

PS:轰炸锦州的日机编队中,5机是花泽友男大尉的独立飞行第10中队缴获的原东北军从法国购买的波泰茨(Potez) 25 A2型驱逐机,另外6机为独立飞行第8中队长平田辰男少佐率领的八八式侦察机,日机在2000米高度投掷75枚大正十二年式25公斤炸弹。为了实地观察这次轰炸的效果,关东军作战参谋石原莞尔中佐,乘一架运输机,随同机群飞达锦州上空。

为了统一管理,日军将第8、9、10独立飞行中队编成关东军飞行队,接着又随着东北三省的战事扩大不断增援,扩充编制,至1932年6月6日,日军关东军飞行队已经扩编为下辖三个飞行联队。

第十飞行联队,侦察机;

第十一飞行联队,战斗机;

第十二飞行联队,轰炸机;

日军作战思路的转变

正是因为在九一八事变中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改变了日本的战略态势,此后日本不得不面对南北两个方向的威胁。北方的苏联一直觊觎东北三省的土地和旅顺(亚瑟)港,南方位于菲律宾的美国,威胁着日本的台湾殖民地的安全。

这是一份占领东北三省之后日本陆航对于当前局势的评估,上图中红色圆圈为航程1500公里的轰炸机攻击范围,苏联轰炸机可以由海参崴出发,对日本本土发动空袭,这对于依赖海军来保卫国家的日本来说是一种完全新型的威胁。

大正时代,日本陆军航空兵的战机编制基本为战斗机,侦察机各半,以侦察和阻止敌方侦察为主要作战任务,并没有将轰炸列入其作战方针。从1931年起,根据从东北三省的战事中获得的经验,日本陆航开始转变思路,重视轰炸力量的发展。

日本陆航各机种所占编制百分比对比数据(1925年~1933年)

1925年,总计26个中队,其中战斗机11个中队、侦察机11个中队,各占比42%,轻爆、重爆各2个中队,各占比8%。

1933年,总计36个中队,其中战斗14个中队,占比39%(下降3%),侦察12个中队,占比33%(下降9%),轻爆6个中队,占比17%(上升9%),重爆4个中队,占比11%(上升3%)。

木下敏中佐,1929年就在航空本部任职,专职研究战术,他设想的战术是一种进攻型的战术,开战即由轰炸机部队发起主动攻击,力争将敌军战机歼灭在机场地面上。

从1930年开始,日本陆航开始将主动进攻任务列入其作战任务,这就要求其大力发展原本不被重视的轰炸机力量,同时为了防止被敌方攻击力量空袭,也需要相应的扩充战斗机力量,执行要地防空任务。

此外,为了应对南北两个方向的威胁,日本陆航将调整组织结构,成立第一飞行集团——以防守本土和台湾殖民地,关东军飞行集团——对抗苏联在北方的威胁。

第一飞行集团驻防日本本土和台湾。

关东军飞行集团,后改称第二飞行集团

1932年6月,成立了关东军飞行集团司令部(也就是后来的第二飞行集团)。下属5个飞行联队:第10、11、12、15、16飞行联队,总计18个飞行中队,时刻准备发生对苏冲突时迅速击败苏军。

1937年3月,关东军飞行集团司令部改名为第二飞行集团

空地分离制度的由来

1935年,据日军情报推测,苏联远东空军装备954机,其中包括远程重型轰炸机70架,这对日本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根据1935年度战时动员计划,日军将在满洲、朝鲜部署21个中队大约200机,在本土、台湾部署31个中队大约300机,总计52个中队。

即使关东军飞行集团集中了日本帝国陆航的大半兵力,苏联远东空军还是具有数量上3比1的绝对优势,日本如果想要战胜苏联远东空军,必须依赖航空兵力的迅速集结和推进。

由于苏联在远东地区地广人稀,航空兵受到地勤、机场环境的制约,将无法快速转移和调动,因此日军为了让航空兵能够更有效率的运用提出了“空地分离”制度。具体来说就是飞行员和战机属于作战单位,机场建设和地勤人员属于基地单位,这样的话基地可以根据战局的发展,灵活的向前推进或者后撤。这种组织方式将提升日本陆航的使用效率。

日军在满洲首先由关东军飞行集团进行测试,在1937年以后推广到日本所有的陆军航空部队中使用。不过,原先驻防在日本本土的飞行联队因为任务职责是防卫日本领空,因此不需要进行野战机动,除了组织名称变更以外并没有对其作战方式进行任何改变,这类部队被称为内陆型战队。

设立对华作战的第三飞行集团

1937年7月,日本扩大侵华战争,在北平城外的卢沟桥,发生了七七事变。日军故技重施,再次从本土、关东军下属各飞行联队逐次抽调兵力组成独立飞行中队,隶属于中国派遣军下属各师团参与华北、华中、淞沪战场的战斗。

1938年7月,日本陆航取消了飞行大队一级的编制,将原有的飞行联队改称为飞行战队(Flying Regiment,缩写记为FR)

1939年9月1日,日军将派遣至中国大陆作战的陆军航空兵统一纳入新设立的第三飞行集团司令部的指挥之下,负责对华作战,首任指挥官就是前述研究战术的木下敏中佐,此时已经晋升为中将。

~(完)~

这是一个海战爱好者的港湾,喜欢请点击收藏和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