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岁月不语,转瞬又七夕。是时有乞巧的故事,故又称巧夕,按《荆楚岁时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这就是民间传说的牛郎会织女。七夕各地风俗不同,《荆楚岁时记》同时提到:七夕,妇人结彩缕穿七孔针,陈瓜果子庭中以乞巧。有喜网于瓜上,则以为得。《天启宫词注》载:七月七午间,暴盎水于庭中生膜,投针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龙花草形者,为得巧,若如锥如轴者为拙征。北京风俗,七夕晚上多有童男童女,侧耳于井口,听牛郎织女喃喃细语声,也有儿童静坐在葡萄架下面,可听见牛郎织女的哭声,到底是否能听见,只有问听过的人了。古人七夕有以七月初六日的,《容斋笔记》说:太平兴国三年,诏七夕佳辰著于令申,今之习俗多用六日,非旧制也,宜复用七日,曰名七夕。《荆楚岁时记》上记载:京师人家左厢以七日乞巧,右厢以七日乞巧,是七夕京师仍有沿用六日者。六日者应该是准备次日的物品,如妇女用盆装水,以备次日的投针观针影,儿童也会把瓜果用线串起来,次日食用等等。七夕俗称鹊架桥。是日清晨,百鸟皆衔枝造桥,以渡织女,故黎明起,鸦鹊无声,因为都在银河岸边工作着了。《唐人笔记》有记载,有个叫袁伯文的人,在七月六日路过高唐,遇雨借宿在山家,夜晚梦见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子,自称是神女,缠绵之后,伯文要挽留下她,这个女子说,天明要为织女造桥,不能违命,黎明时分,伯文起床,看见有一个喜鹊从窗中飞去,才知道神女就是这只喜鹊。
尚小云《天河配》
梨园界的七夕,比上元、端阳、中元和中秋重视,所演应节戏《渡银河》《天河配》等,都是根据牛郎织女的传说编缀而成,每年的七月初一起,连演数日。从前的《天河配》以织女在天河洗浴一幕最为精彩,后来戏院老板异想天开,把老牛破车推上台来,居然受到一般低级观众的欢迎。七夕的神话传说的情节,只是热闹,内中蕴藏着兄弟家庭不和,牛神报主尽忠的一点情义,这个戏并不是什么重工戏,完全侧重于兴趣方面,而观众只是看热闹。于是各剧社演出时,尽其所能,科班演出时,多有灯彩砌末,令观众称奇,外江派更是加上魔术,莲池香浴,真牛上台,可谓是噱头百出。1920年七夕,梅兰芳在北京新明大戏院演出《天河配》,梅兰芳的艺术妙到极处,更有高庆奎、姜妙香、李敬山等辅佐得当,除梅兰芳的织女外,还有万盏灯、小凤凰、诸茹香、王丽卿、朱桂芳、姚玉芙、芙蓉草、程砚秋饰演的八大仙女,可谓轰动一时。每个仙女以四击头依次出场,皆得碰头好,到姚玉芙出场时叫好声更多,芙蓉草出场更是叫好甚猛,到程砚秋出场时,叫号声此起彼伏经久不息,八个仙女之后,梅兰芳出场更是炸了窝,我们无法领略当年的盛况,只能从记录的文字中去感受当年剧场的火爆,完全可以想象当时观众的热情,这才是真正的看戏费嗓子。诸仙女载歌载舞,轻盈飘渺,将下场时,舞台上只有梅兰芳、程砚秋、芙蓉草、姚玉芙、朱桂芳五人,忽缥缈以轻迈,乍流连而扶疏,令观众目眩神往。仙女沐浴,大幕拉开,瑶林琼树如入仙境,诸仙女轻纱缥缈,轻盈温柔。此场舞法,与天女散花类似,台上电光异彩,九人同舞,相凌不乱,缤纷可观。1926年梅兰芳将《天河配》又重新加工改编,在七夕期间上演,梅兰芳饰演织女,姜妙香饰牛郎,慈瑞泉饰嘎氏,在天河洗浴中有重新丰富了载歌载舞的身段。因为没找到相关的剧照,所以选了一张评剧《天河配》中天河沐浴一场的剧照,中立者是时代艺人喜彩莲。
评剧《天河配》(1939年《立言画刊》)
戏校演出有便利条件,会加入摆七巧图或十五图灯,耍莲花灯、六十四喜鹊等、摆字成词等。莲花布景借用了反光灯,映照如真水上台,演唱方法用轮流主角制,各高才生均有登场机会。可以说《天河配》是梨园界七夕的重头戏,几乎年年都会搬演,不只是京剧,其他剧种及杂耍也在搬演,因为这个戏的技术含量不是很高,又可以增加很多噱头,所以各班演的不尽相同,每年演的也会花样翻新,各班社总会不惜重金添置幻灯布景,如老牛破车、百鸟搭桥、莲池入浴,绚丽多彩,真是热闹非凡。
马增芬(牛郎)雪艳花(织女)《天河配》(1935年《风月画报》)
其实除《天河配》外,还有一出《长生殿》也有取材七夕的情景,“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不过这出戏没有怎么普及,《天河配》虽然俗,却是家喻户晓,只要肯花样,热闹就能吸引观众。于是各娱乐场所都争先恐后排演,全以《天河配》为号召。1940年8月10日是七夕,尚程荀都没有演《天河配》,四小名旦中只有宋德珠在北京演出,毛世来赴上海,李世芳在家休养,张君秋在天津中国大戏院首次演出《天河配》,琳琅满目的北京的戏曲舞台上,这一年有三出特殊的《天河配》值得一提。首先是新新大戏院,荀令香饰演织女,最绝的是金少山反串牛郎,金少山是大块头,又喜欢逗趣,出场一睁眼,学着小生的走法,他头上梳抓髻,穿一件深绿英雄衣,观众报以狂彩,他的道白和唱都是黑头嗓音,当演至放牛归家,毒药饼毒死狗以后,就下场了,后面换庄少仙接演。荀令香的织女宗荀慧生,唱皮黄,末场有七巧堆物,只堆了一双莲花,一双船,末场鹊桥会就完了,使人有些失望。在三庆戏园,小翠花反串牛郎,小翠花在科班时曾反串过,时隔多年再次反串,小翠花的牛郎梳着两个发髻,前留孩发,身披蓑衣,是一个粉装玉琢的小娃娃形象。很难得吧?这还不算啥,最难得的是马富禄首次反串织女,这个胖织女倒是更有一番风韵,马富禄按普通织女扮,出场未唱,台下已笑不成声,胖姐姐的身段以及和牛郎的对答,都很是那么回事。除去他俩反串外,其余都是正工,所以演来还很规矩。同时,李胜斌在广德剧场反串牛郎,苏连汉反串织女,可与金少山的牛郎媲美,阎世善反串牛神,郭元汾、陈世康等反串仙女,也是相当精彩。这一年的反串,真是争奇斗艳。
1940年8月10日《新北京》
清廷的承应戏是《七襄报章 仕女乞巧》职司机杼的天孙织女,想要将机杼之事,用龙梭传于世,七夕时,渡过银河,前来人间,把龙梭传授绝顶聪明、兼有才德的女子,人间众仕女饰晚妆,拈针线,燃香,摆瓜果,于露天庭院乞巧。织女显现云端,向跪拜的众女赐巧。七夕之后,就是中元节了,民间是很重视这个节的,佛家有盂兰会,人们会用烧纸的方式祭奠祖先,关于中元节的习俗和应节戏,下期继续与您分享,欢迎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