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是流量互通的桥梁
社群是流量互通的桥梁
社群商业化有两大路径:
一是“社群TO社群”,即社群渠道化,多层次社群,其商业表现形式是微商(社交电商、私域流量)。
二是“线下TO社群TO网络”,社群是线下和网络空间的增强连接,即打通三度空间,流量互通。
当今流量形式表现为三类:
公域流量。主要在线下传统渠道,如商超、小店。虽然进入线下店有门槛,有些门店也需要缴纳费用,但总体看是同台竞争,故被称为公域流量。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社会零售商品总额统计,线下零售占比74.2%。
商域流量。这是需要缴纳流量费的流量,故称为商域流量。主要在网络平台,如阿里巴巴、拼多多、美团等。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社会零售商品总额统计,全网零售(含社交流量)占比25.8%。
私域流量。人即渠道,渠道即人,故被称为私域流量,如各类社交电商,预估社交电商的份额为3%~5%。
私域流量虽然近期被热炒,但始终处于主流商业的边缘。纯粹的社交电商,支持数千万、数亿的销量还可以,更大的销量就极其困难。
困难在何处?私域流量,人即渠道。私域流量的规模即人的连接规模,即便是借助社群,也只是增加了交互频次,很难改变邓巴数。
以人为渠道,邓巴数是社交幅度,那么要增加人数就需要增加人链的层次。但社交电商在增加人员层次上遇到两个困难:一是管理系统不支持多级连接(不超过3级);二是多级社群本来是弱连接,尽管有的社群拼尽力量做分享、活跃,但改变不了弱连接的现实。
如果社交电商的天花板过低,那么社群在商业中最大的价值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是打通线上、社群和网络三度空间,实现三大流量互通,并在流量互通中降低流量成本。
三度空间打通有三大路径,如图所示。
无论哪条连接路径,社群都居于连接的中间位置,即社群是三度空间、三大流量互通的连接器。
社群在三大流量中的价值是什么呢?
一是视社群为主渠道,认知、交易和关系,主要发生在社群。社交电商就是如此。我不反对社交电商,但社交电商只是对社群的低效率的滥用。
二是视社群为连接器、催化剂。催化剂本身不发生化学反应,但能够增强化学反应。
既然社群是三大流量的连接器,那么连接过程就有递弱连接(越来越弱)和增强连接(越来越强)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