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欲成祸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明君”,他之所以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留名青史,与他身边有不少贤臣有关:在“定天下”的过程中,有房玄龄的鼎力相助;而“坐江山”之时,则有魏征于其左右时常敲打与点拨。与此同时,我们不能不提的是,他自己能够从对既往的历史汲取经验教训,作为今日之镜鉴,也应该是原因之一。
在唐代史学家吴兢所撰《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中,唐太宗有关“嗜欲成祸”的一段“语录”让人印象十分深刻,其原文是这样的:“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讟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
唐太宗这段话,首先强调了“存百姓”——亦即让老百姓有日子过的重要性。而这道理再明白不过了:他们可是承载帝王之人的水,如果他们出了问题,那么,他们之上的帝王之人同样也会出问题——因为船儿倾覆而落水甚至被淹死几乎是必然的。所以,损害他们就如同割下大腿上的肉来满足嘴巴的欲望,肚子饱了但人也死了。因此,要想天下安定,作为国君就得端正自身的行为,那种自己的身子端正影子却歪斜,上面太平下面混乱的情况,他没有看到过。所以,唐太宗认为,伤害帝王的往往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其自身的过度追求眼耳口鼻等感官的享受而产生的种种欲望引发的。
眼耳口鼻这些感官的欲望都有哪些?美味佳肴、音乐女色等应该便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但是,除去眼耳口鼻这些感官的欲望之外,恐怕还有一些属于“非物质”的欲望,我们也不能忽视,比如说,依仗国力的强大,试图称霸天下,进而穷兵黩武,使得老百姓没有安宁之日等等。而这方面,在唐朝之前,那是有前车之鉴的,比如说汉武帝不就曾经犯下此类错误吗?
在这里,唐太宗无疑关注的重点在作为国君应该适当收敛自己对于各种‘物质’的享受的欲望上,并且,他对于“嗜欲”可能造成的后果,也有着非常清醒而深刻的认识——“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万姓为之解体,怨讟(怨恨诽谤)既作,离叛亦兴”。而其后果,大家则不难想象——从外面看上去巍峨而华丽的大厦,可能于一夜倾覆。自然那居于“庙堂”之上的人,则葬身其下。这样的结局,又哪里是像唐太宗希望看到的呢?故此,他才会与他的大臣们时常就这些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并认真听取诸如魏征等人的意见与建议——魏征在他的《谏太宗十思疏》中,就用“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作为国君,在遇到想要的东西时,就要思考知足常乐的道理,进行自我约束),对于唐太宗的这一观点予以了积极的呼应。
国君也是人,是人,就会有人的种种物质方面的欲望,对于声色犬马之类难免心驰神往。一些国君还又不是普通的国君,而是具有远大政治抱负的国君,他们在物质之外,又有“非物质”的某些欲望,比如说,希望能够在自己的手里,让国家更加强大,甚至能够让“八方来朝”。因此,这种种欲念如果不能有效地加以控制,那么,真的有可能给国家、给百姓酿成大祸:对于老百姓来说,太太平平、安安定定无疑才是第一位的;至于国君个人的政治理想,到底是不是切合实际,以及在什么时间节点予以推进与实现,则是一个应该慎重考虑的事儿。否则,真有可能如汉武帝一样,即便是其晚年醒悟过来,以“罪己诏”的方式检讨自己,但给老百姓造成的苦难“木已成舟”,无法挽回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