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灿丨我的读书生活

我是在小学六年级开始涉猎课外读物的,从那时起,我与书结成了亲密的朋友。

那时家中很少有可读之书,想要读书很难,我早年读书有几种方式,一是偷着读,二,是窃书读,三,是读毛著,四,是借来读。

我十二岁那年,哥随父亲到外地念书,在学校谋了个敲钟的差事,每月能有四元补贴。他在校生活有父亲关照,挣得的几元钱都买了图书看,一色的当代小说,每买一本看完了就锁入他的小木箱里。看着那闪亮的书名,我眼羡不已,不由勾起了我的读书欲望,眼巴巴望着书箱打起了“偷”的主意。哥是每周回来一次,几乎每次都带回有新书,我于是就乘他周日下午返校后,拿出锤子,小心翼翼地把箱盖撬开,摸出了一本《暴风骤雨》,如饥似渴地看了起来。

为了赶在哥周六返家前不被他发现,我每天放学回家就一头钻进小屋子里,拿出书来便读,整个身心全都沉迷在书本里,沉浸在故事情节中,甚而母亲喊我吃饭都没有听见。端上饭趴桌上边吃边看,连饭是啥味道也感觉不出来,真个是如痴如迷,由此使我养成了吃饭看书的不良习惯。到晚上放学回家,挑起油灯接着读,母亲怕我熬夜费油,老催我睡觉,我虚意答应着,将灯芯捻小掩在被窝中,直到把一个章节看完方肯熄灯。就这样,每部四五百页的长篇小说,不到周六便匆匆读完,放入书箱,恢复原状。如此和哥哥捉了三四年的迷藏,二人心照不宣共同读完了四十多部长篇小说,大凡是当时书店发行的都一部部走进了我的家中。诸如《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红日》、《红岩》、《红旗谱》、《烈火金刚》、《平原枪声》等,书里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至今依然记忆犹新。虽然这些书后来都流失了,但却为我的文学创作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伴着青春的步伐,对书的渴望也愈加迫切。哥哥的书都给了别人,家中有的只是些课本了,我和几位朋友于是打起了学校图书馆的主意。离我家咫尺之遥,出门就是我读中学时的伊川六中,学校的图书室和阅览室就设在旧木楼上,那里面藏有各类图书,在校期间我是那里的常客。文革时期有许多小说都被当作“四旧”烧掉了,其它稍有价值的小说也都流失殆尽。在一个寒冬之夜,几个年轻的黑影潜入到楼上的图书室内,用被单把剩余不多的书籍全给撮了个干净,我分了一堆,大多是杂志和青少年读物之类,有《红旗飘飘》、《星火燎原》、《在烈火中永生》、《解放军文艺》 、《中国青年》、《中国文学》等。我如获至宝,焚膏继晷读了几个月,稍稍填补了我的“书荒”。这些书籍,丰富了我的知识,增长了我对人生的认识,陶冶了我的思想情操。

文化大革命后期,社会上的藏书大多都抄没了,偶尔有一本也都转入了

“地下”,流行的唯有毛著了。我有套《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闲得着急了,就拿来读,读完了,隔一段时间重新读。一遍,二遍,三遍……由此使我对中国革命有了系统的了解和初步的认识,也为我爱好史学汲入了丰富的营养。父亲有一本《毛泽东诗词三十七首》,我拿起来爱不释手,读起来津津有味,以至于密之枕下,视若珍宝,一口气竟将它全部背诵下来。主席那种对革命事业的壮志豪情和浪漫主义的笔调,激发了我对古典诗词浓厚的兴趣,并引导我日后走上了诗词创作之路。

在那十年浩劫中,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极其贫乏。要读书唯《毛选》,要看戏纯样板 ,要看电影是“老三战”,要背书都是“老三篇”。大概爱书的人都有个通病,到了谁家,见书眼明,无论是到了亲戚家还是朋友家,我见了书就借,说是借,多数据为了己有,甚或不惜以物易书。由此读到了不少古典名著和演义小说,当然父亲的书是随时拜读,大多是文学方面的,如《古文观止》、《古代散文精选》、《宋词选》、《中国诗词选》、《东风第一枝》、《奔流》等。因文革原因我没能读高中,因此见了父亲的高中语文课本也同样手不释卷。后来他担任县志副主编和政协常委,还送了我一部《伊川县志》和多期文史资料。

随着毛时代的结束,文艺得以复兴,各类书籍也渐渐多了,我也常把单位的书刊拿回家来看,《妇女生活》、《老人春秋》、《中州今古》、《资治通鉴》、《今古通鉴》,还有那部一千二百多页的精装《唐诗一万首》。

当然,进了书店,也总要浏览一遍新书,特想要的就买一本,但大多因囊中羞涩而望书兴叹,抑或碰到了旧书摊,蹲下来看看,便宜了就买上一本。在学校期间也曾定过一些文史刊物,至今仍藏之书架与我相伴。后来,女儿在外面碰上了好书,也会购来充实我的书库,其中包括那部盒套线装《史记》。父亲去了,留给我了满满一架书籍,尤为珍贵的当属那套四册《辞源》,它成了我文学写作无可替代的古汉语工具书。这些来自不同方面的书籍,无疑都成了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朋友笑我是“书虫”,乡人笑我是“书痴”,近年来醉心于文学创作,更是整日埋在了故纸堆里。
    书,是我终生的伴侣,我,是书最忠实的朋友。愿青春伴我常在,愿书籍伴我同行。

作 者 简 介

杨明灿,男,教师,洛阳人。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诗词研究会理事、河南诗词学会会员、洛阳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伊川县作协副主席。文学作品结集有志书《鸣皋志略》、杂文集《九皋红叶》、诗词集《伊滨柳笛》、《嵩阳秋韵》等。


(0)

相关推荐

  • 不读无用之书,何以遣有生之涯

        一   闲居家中,时光仿佛是赚来的,富余的虚假.对于习惯了忙碌的都市人而言,每一天都像上紧的发条.停下来,谈何容易.   一个不期而遇且不知终点的假期,像一场长梦,想一想都是奢侈.这多出来的假 ...

  • 暑假收一堆书单有毛用?点击这里看如何处理各个书单!

    那么多的书,我们怎么选? 暑假来了,很多人首先从各种渠道看到了一堆书单,于是收藏,于是拿给孩子看,于是--就没有于是了.那么多的书单,孩子怎么看?负责点的家长会带着孩子到书店,照单购买.有的在暑假来临 ...

  • 8个鲜为人知的阅读技巧,你知道几个?

    大家好,我是灵姗.   最近主要做了两件事,一个是反复打磨我的思维导图训练营,准备筹备开营,另外一个就是梳理自己的积累,写了读书系列的文章.   在写读书系列文章的时候,思维导图也帮助我很好地建立了写 ...

  • 读书打榜

    封面题词:林赤莹 读书打榜 无意间看到县图书馆公众号举办的读书打榜活动,就饶有兴趣地参加了.活动时间正好是在丫头复课前后,我的网课也相对轻松些的寒假后期,觉得是该趁机好好读书了.因为空闲时间较多,所以 ...

  • 杨明灿丨​ 大自然的歌者

    初春的黎明,寒风料峭,窗口微晞,我就让一声和一声的莺啼给唤醒了.那清脆婉转的叫声,悦耳动听,在茫茫村野呼唤着春光.    "喞溜儿-喞溜儿""喳儿-喳儿"简短而 ...

  • 杨明灿丨稻香如梦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歌里的大河景观也许就是伊河.伊河如带,飘出伏牛山,飘到九皋山下,河面骤然开阔,至龙门段冲积成了一条百里长的河川.丰沛的河水,犹如伏牛的乳汁,哺 ...

  • 杨明灿丨 奶奶的纺车

    奶奶娘家姓王,马庄人,宣统三年(1911)与爷爷拜过花堂,成了杨家四知堂的媳妇.奶奶心地良善,为人纯厚,处事谨慎,勤俭持家.她看上去身材柔弱,却心志坚强,从没有被困难吓倒过.每日里起早睡晚,织衣做饭, ...

  • 杨明灿丨鸣皋山赋

    鸣皋山赋.1 嗟乎!余之喜爱山水,得乎于嵩阳.2之有伊水九皋者矣.3.少倚家门,一道青嶂遮目:壮临峰巅,几怀霞志豪情.古稀不远,未泯览胜之心:足力虽乏,难抑登皋之兴.岁属戊戌,时值夏中.心系乡山,吟赋 ...

  • 杨明灿丨沉痛的告别 永恒的怀念

    陆战队,多么响亮的朋友:孙宏阳,多么暖人的名字.喝酒豪爽,待人热情,正直而又宽厚,您不愧是一位真正的洛阳汉子!杨山扶贫,呕碎了您的心.您从无奈中归来,心情抑郁,失去了往日爽朗的笑声--您没有倒在杨山, ...

  • 《悼杨明灿老师》

    悼杨明灿老师 一 憔悴君归鸣皋远,落寞我自洛阳还. 仓促孰见故人面,而今徒剩离别言. 十载达摩未破壁,一生困顿在人间. 淙淙伊水北流去,却道天凉已三年. 二 九皋鹤鸣圣人言,一苇西渡自在天. 昔年音容 ...

  • 《杨明灿老师葬礼》《念杨老》(诗三首)

    杨明灿老师葬礼 杨明灿老师葬礼 故旧依依道别离,掩风悲泣秋深雨. 殇雪飘落白发我,却看纸扎傍村居. 2020年9月某日 后记:那一日,参加了杨明灿老师的葬礼,稀稀拉拉几个人,还好有儿女亲属在,有故旧学 ...

  • 蔡元培丨我青年时代的读书生活

    我五岁零一个月(旧法算是六岁)就进家塾读书,初读的是<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等,后来就读<大学>.<中庸>.<论语>. ...

  • 【品读】星汉|赏读杨逸明先生《酷暑夜读书》

    酷暑夜读书 杨逸明 天张炽热网恢恢,我坐危楼卷帙开. 汗向五千年洒去,风从九万里吹来. 哲人思辩飞成瀑,骚客心声响作雷. 谁及书生一瓢饮,纳凉随处是瑶台! [星汉评] "刘项原来不读书&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