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世故,薛宝钗可不是林黛玉的对手

说起世故,薛宝钗可不是林黛玉的对手
文/桃小妖

人的世故,大概分三种。

一种是根本不懂人情世故,比如单纯直爽的史湘云。

第二种是“知世故而世故”,比如八面玲珑的薛宝钗。

第三种是“知世故而不世故”,比如多情善良的林黛玉。

相较之下,“知世故而不世故”的林黛玉,才是世故的最高段位,薛宝钗的世故圆滑,更像是一个跳梁小丑。

其实,林黛玉是深谙人情世故的。在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中,林黛玉向薛宝钗诉苦闷时,林妹妹说出了自己的贾府中的尴尬位置,可以看出,她并非不通人情世故之人。而且,当薛宝钗安排婆子冒雨来给她送燕窝时,她还命人给婆子几百钱,打些酒吃,避避雨气。

所有的人情世故,黛玉都是先内化于心,后外化于行,所以,她真诚,不做作,更不虚伪。不管是老太太、太太,还是众姊妹以及丫头婆子,她从来不会为了周全一方,而损害另一方。

这一点,是薛宝钗学不来的。

就拿金钏跳井来说,文中没有提及林黛玉对此的看法,小编认为,林黛玉即使知道事情原委,也不过是“未免有些伤心”。反观薛宝钗,听到金钏跳井的消息后,“忙向王夫人处来道安慰”。明明是去道安慰的,结果到了以后,却不提这事,“只得一旁坐了”。妥妥的心机!王夫人提起此事,她还假装不知。随后为了安慰王夫人,又说金钏贪玩失足,又说金钏糊涂,最后给王夫人“支招”: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很明显,金钏之死,不过是她讨好王夫人的机会罢了。 由此可见,黛玉的世故,遵从自己的内心,尊重每一个生命,让人觉得很舒服,而薛宝钗的世故,则是取悦一方,贬损另一方,有些八面玲珑、不择手段、让旁观者“鸡皮疙瘩掉一地”的感觉。

对于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终身大事,贾府里有两种声音,一种是以老太太为首的“木石前盟”,一种是以王夫人为首的“金玉良缘”。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是聪明人,都深知挡在她们终身大事前面的人,究竟是谁。

如果林黛玉能像薛宝钗一样,知世故而世故的话,或许根本就不会有“金玉良缘这”一说。

我们细分析便知,黛玉从小在贾家长大,贾母对她的宠爱,大家有目共睹,但林黛玉却没有恃宠而骄。至于王夫人,林黛玉更是有上百个机会去上赶着讨好她,但是,林黛玉从未投其所好,每次和王夫人接触,举手投足中,只有礼貌,没有谄媚。即使是情投意合的贾宝玉,黛玉既没有越轨行为,也从来没有撺掇宝玉到老太太、太太那里提任何非分的要求。这就是林黛玉的“世故”:摆在第一位的永远是尊重和自重,剩下的便是顺其自然。(写到这里,竟然想到了可恶的袭人,明明自己才是真正越轨的人,还跑去和王夫人巴拉巴拉说一些担心宝玉和姐姐妹妹们越轨的话,真是贼喊捉贼)。

薛宝钗呢?为了所谓的“金玉良缘”,可以说是四处斡旋了。首先要拿下的是老太太,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贾母要给薛宝钗过生日,让她爱听何戏、爱吃何物尽管道来,薛宝钗“深知贾母年老,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如果说薛宝钗纯粹是为了孝敬贾母,也算她有心,但是她所作的一切,都有明显的指向性,那就是取悦贾母、嫁给宝玉,所以,她这么做,就叫世故。

除了讨老太太喜欢外,薛宝钗还要想尽办法维持自己在王夫人心目中的形象。金钏那一段,就是明显的例子。当然,除了两位手握重权的人,贾宝玉亦是这桩婚事的关键人物,毕竟要嫁的人,就是贾宝玉嘛!所以,薛宝钗还要一趟一趟往怡红院跑,不管是早上还是中午,抑或是晚上,连丫头仆人都腻烦了,可她还是跑的一包劲。还通过自己的世故圆滑,拿下了臭味相投的袭人,俩人可谓是:王八看绿豆——对眼了。

总之,黛玉的世故,遵从自己内心,不管对谁,都是一视同仁,不管多长时间,都经得起考验。

薛宝钗的世故,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没有原则可讲,所以,总有露出马脚的一天。

所以,没心没肺的史湘云,和她越走越远,位高权重的老太太也越来越不喜欢她,姑表亲的王熙凤也从来不说她好……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薛宝钗的世故圆滑,终有一天,变成了大观园的“司马昭之心”!

愿我们都有林妹妹那种遵从内心的、真诚的世故,也愿我们都能远离薛宝钗那样虚伪冷酷的圆滑之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