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的意识在这里,而你的在那里?物质是怎样产生意识的?
人类虽然拥有超越所有已知生灵的智慧,但是在充满奥秘的宇宙面前,仍然显得力不从心。
我们所在的这个宇宙拥有着太多需要探寻的秘密,人类文明越是进步,科学越是发展,疑问也就越来越多。那么这个宇宙中最难解的谜题是什么呢?那就是意识了。很多人应该都或多或少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是我,而你是你呢?为什么我的意识在这里,而你的意识在那里呢?”
是啊,意识是宇宙间最为奇妙的东西。意识的奇妙之处在于,意识与物质本应是相对的,但意识又偏偏是由物质所产生的。在宇宙诞生之初,没有生命,自然也就没有意识,物质都以基本粒子的形态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质凝聚、新的元素产生,经历了数百亿年的变迁,生命终于出现了。
生命出现并不等于意识出现,一般我们并不认为简单的生命形式会存在着意识这种东西。
简单的生命形式通过不断的变异和进化,诞生了复杂的生命形式,最终成就了人类。显然,人类是拥有意识的,有了意识,人类就可以反向思考意识的由来以及宇宙的奥秘。人体的一分一毫,包括大脑在内都是完全由物质所构成的,而这些物质通过特定的方式组合之后竟然能够产生主动的意识,并且能够反视自我,怎么会这样呢?更为重要的是,意识的产生似乎与宇宙的规律并不相恰。
这里就要提出一个概念了,那就是熵。熵出自热力学第二定律,说的主要是热量传递和热功交换的不可逆性,简单来讲,熵值代表着一个系统的无序程度。
熵只会自发的增加,而不会减少。
举例而言,一个玻璃杯,终有一日会被打碎,但是一堆碎片,无论历经多少岁月,也不可能重新再组合成一个杯子,在宇宙之中,万事万物只会自发地从有序走向无序,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但生命不同,生命是一个确确实实的低熵体,它极度有序。
意识就更是如此了,物质只有达到极度有序的状态才有可能诞生意识,而意识又会主动地降低周围环境的熵值,所以乱石变为了楼阁,荒野变为了城镇。那么意识到底是什么呢?意识是由物质之中产生的,而这个物质就是我们的大脑。那么是不是拥有大脑就会拥有意识呢?大脑又是如何产生意识的呢?既然意识代表着秩序,那么大脑中则必然存在着某种极具秩序的活动。
神经科学家认为,大多数哺乳动物应该都是具有不同程度的意识的。
而这些意识的产生可能与神经同步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测量而发现大脑中的神经元放电频率,而通过对这些脑电振荡的测量可以绘制出不同的脑电图波,研究发现,人的意识活动和人脑活动所产生的三种波密切相关。
当人集中意识思考的时候,人脑中的伽马波则会相对活跃。而当人处于高强度的大脑活动过程中,贝塔波则表现活跃。而西塔波则与放松有关。当然,仅凭借于此还不足以确定大脑活动和意识之间的关系,但这却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研究思路。人类和其它的哺乳动物都拥有相对发达的大脑,所以说人和其它哺乳动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意识是能够令人信服的。那么其它的动物呢?
除了相对高级的哺乳动物以外,世界上还存在着很多其它形式的生命,比如鸟类、鱼类、昆虫,甚至是微生物,它们是否具有意识呢?
主流的科学观点认为这些生命形式是不具有意识的,它们有的只是本能,而这种本能只是为了维持生命体的相对低熵。但也有另一种不同的观点,这种观点被称为泛灵论。泛灵论认为一切事物,包括生命体和非生命体都是具有意识的,昆虫有意识、微生物有意识,甚至于连一个原子都是具有意识的,只不过它们的意识较弱罢了。
泛灵论作为一种大胆的设想并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但是也并非一无是处,既然意识代表着秩序,那么秩序越高,则意识越强,比如人类,而秩序较低,则意识较弱,比如一个原子,但只要具有某种程度的秩序,就存在某种程度的意识。总之,关于意识,还有太多的未解之谜,而意识诞生于高度的秩序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