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天泉证道,有两个极其重要的点,对于读...
一场天泉证道,有两个极其重要的点,对于读懂王阳明和理解阳明心学至关重要。
第一,王阳明更认可王畿的“四无”而不是钱德洪的“四有”。
王阳明在别处多次讲过:悟得无善无恶心体,便从无处立根基,意、知、物皆从无生。“心意知事,只是一事”,才着念时,便非本体。
他还讲,有是权宜之计,是为了普度众生。有,是有限的,从而不能成为究竟话头。但凡人的功夫须从有起步,在念起念灭上用功,无,是本体的终极处;有,是功夫的实落处。也就是说,王阳明的晚年定论是以无为体,以有为用的。
在《明儒学案》中有这样的表述:“本性之善,乃为至善。如眼之明、鉴之明。明即善也,无一善而万善之所从出也。此外有意之感动而为善者,如发善念行善事之类。此善有感则生,无感则无,无乃适得至善之本体。”
这种对于王阳明关于善恶的诠释,颇具参考价值。
第二,阳明心学的最大特点是体用一元、不可分割的。
本体是一种“统御”的设定,功夫与我们呼吸语默直接相关。设定为无是为了追求无限,究其本质是一种摆脱限制、束缚的理论要求,不走到“太虚”,就不够究竟。
据黄绾后来对王阳明的批评,王阳明让我们他们看禅宗的宗经《坛经》、看道教的《悟真篇》后序,从中寻找“心源自在”的智慧,去练就一套实战性很强的艺术,什么心若明镜,鉴而不纳,随机应物,故能胜物而不伤。
王阳明真正想做的是这种“达人”,如果这种达人能够精神不朽的话,那就是圣贤了。不可泄露的天机正在于这种虚无而实用的生存技巧,不符合正宗儒门规矩。
所谓的体用一元,在王阳明这里就是,只有确立了“无”的本体地位,才能弘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真空妙智。用王阳明的术语说,这叫“时时知是知非,时时无事无非”。
王阳明的《答人问道诗》居然照抄大珠慧海禅师的语录,他多次表示佛徒出家、道士隐居都是着了相,有挂碍,真正的觉悟是不离世间觉,是在担水劈柴的日用功夫中体验妙道。#不只是历史故事##2020国风大典##文史观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