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浩:《董永传说》争夺记

作者简介:董文浩,微信名,浩子。中共党员,副团职军转干部,陆军中校,大专毕业,山西省万荣县皇甫乡前小淮村人,现退休定居运城市。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绿水青山带笑颜。
随手摘下花一朵,
我与娘子带发间。
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夫妻恩爱苦也甜。
你我好比鸳鸯鸟,
比翼双飞在人间。

——摘自黄梅戏《天仙配歌词》

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着电影黄梅戏《天仙配》唱响大江南北,董永和田仙姑娘美好的爱情故事,风行于华夏大地,得以人人皆知,家喻户晓。

  

《天仙配》这个故事的起源,来源于我的家乡山西运城万荣县前小淮村。万荣,除了笑话、后土祠、飞云楼、李家大院、大苹果之外,董永传说,那是鼎鼎有名。万荣的小淮村,古称上孝村。我记忆中儿时的小村,东西两条大巷,共有四座官门,另有一座南官门。西官门上石头镌刻的“董永故里”嵌在高高的门顶处,跟北边董家总祠堂的门廊、南边的歇神殿戏台的后墙连成一排,十分雄伟高大。听老辈人讲,至贤至孝的先祖董永是个大孝子,嫁给董永的姑娘,是田家窑的田仙。上世纪50年代,看到电影《天仙配》,人们忍不住就发牢骚:“董永明明是咱村人,啥时候变成丹阳人了。董永的老婆明明是咱这里田家窑村老田家的田仙,怎么变成天上的仙女了?”大家说,那戏里是胡编哩。
“董永传说”,最早记载于西汉刘向的《孝子传》中,此后三国时期曹植的《灵芝篇》和东晋干宝的《搜神记》里都有记载。董永以佣伺父,父卒以奴抵债而葬父。一个小伙子,父亲死后,没有钱给父亲置办丧事,自己把自己卖了,这是任何人都难以做到的。董永做到了,成了古今人们称道的大孝子。其至贤至孝之美德,感动天地,故被视为乡贤。其孝行被历代尊为《二十四孝》之一,位列大名鼎鼎的舜之后。
董永“鹿车载父、卖身葬父、天女适嫁和助君还债”等故事,千百年来被编入很多戏曲中,广为流传。较早的为明代传奇剧《织绵记》,最有名的是黄梅戏《天仙配》。20世纪的一百年间,董永故事一直成为拥有广大民众的民俗文学以及后起之秀影视文学创作追逐的题材反映和歌颂。
“董永传说”,与《孟姜女》、《白蛇传》、《牛郎织女》、《梁山泊与祝英台》齐名,被称作中国古代五大爱情传奇,民间传说。
2002年10月26日,国家邮政总局首发《民间传说—董永与七仙女》特种邮票1套5枚,用“孝心感天”、“下凡结缘”、“织锦赎身”、“满工还家”、和“天地同心”五幅图案,分别表现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
2005年6月,我国政府启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董永卖身葬父,因孝行感天得以和天仙女成婚的动人故事,本属民间口头文学中的民间传说,而得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国家级保护名录之中。
“董永传说”,经时历久、传播广泛。在两千多年的漫长流传过程中,全国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与董永有关的富有地方色彩的风俗传说。董永后人依祖籍风俗,在各个地方都立了董永墓作为祖墓,以至董永墓成百上千。许多地方都有与董永身世有关的文物、碑碣、村落、地名等遗迹,而且地方志中也多有记载,都称董永是当地人。许多地方都认为,自己是董永传说的发源地,许多地方省、市、县、乡有关领导亲自带队进军京城,志在必得,竞争相当激烈。仅当年,全国就有二十一个地方申报“董永传说”。

  

我的家乡山西运城万荣县,地处中华母亲河——黄河与山西母亲河——汾河交汇的地方,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有五千年古中国看运城之说。从轩辕黄帝扫地为坛祭祀后土到汉武帝刘彻六次巡幸,从西卓子遗址到后稷教民稼穑,从秦王李世民点兵到八路军东征,万荣这块皇天后土,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见证了人类文明不断探索创新的前进历程,留下了数不清的历史传奇和民间传说。董永传说,以它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识,独特的感人艺术魅力与万荣笑话、万荣抬阁、万荣花鼓、软槌锣鼓等,在众多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一路过关斩将,在国家文化部,与来自全国各省市堆积如山的非遗申报材料一起,等待评审委员会专家们火眼金晴的挑选和裁判。
董永故事流行和落脚于多个地方。唐宋以来,山东博兴、湖北孝感、河南汝南、江苏东台、金坛、丹阳,河南武陟、安徽怀宁、河北通州河间……都声称有董永遗迹,无一不旁征博引,似乎处处都有董永的影子。2006年公布的首批非遗国家名录中,正式注明的申报地区就有山西省的万荣县、江苏省的东台市、河南省的武陟县和湖北省的孝感市等四处。各方都曾为董永传说的文化主权问题发生过激烈的争议。
2005年,山西著名学者董大中、地方志专家董俊业先生对董永故事进行了考证。对当地流传的董永传说进行了广泛而系统的搜集整理,在查阅大量史实资料和实地扎实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合作完成了科学性比较强,可信度比较高的董永传说非遗项目申报文本。现任山西省孝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的大中先生,在山西文学界,有这样一种说法,董大中一个人就是一座研究所。年逾七旬的大中先生,先前著有《董永故里考》,开春以来,闭门谢客,埋头书斋三个月,奋笔疾书,完成了30万字的《董永新论》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专题研究的著作。书中详细记录了他的发现:“董永和七仙女中的织女天仙,不是从天上降临到人间的神女,而是由当地一名勤劳善良的民间女子演变而来。”嫁给董永的是田家窑的田仙姑娘,自幼聪明伶俐,天资过人,人不仅长得美丽动人,而且做得一手好活计。她织的布光滑、平整、细密、柔软,常常被选为朝廷贡物。人们都说她是天女下凡。后田仙被董永的孝心所感动,主动嫁给董永。在人们口耳相传中,“田”与“天”同音,将“田仙”误为“天仙”,从而使董永故事神话化。其实是先有田仙,后有天仙。“故事靠人传,田仙变天仙。”
  
话说万荣县文化馆牵头,董大中、董俊业两位老先生强强联手,呕心沥血的宝贝疙瘩“董永传说”,隆重现出江湖。省文联、文化厅等部门对“董永传说”的汇报和历史材料收集工作给予了高度地赞赏。山西省将董永故里口传文化作为首批重点非遗项目向国家申报。
国家文化部非遗项目审查中心里,国之著名专家学者史学家评论家云集。二十一家送审单位,经一番甄别初审,六家入围,江苏丹阳、金坛、东台占据半壁江山;山东博兴、河南武陟,湖北孝感各占一席之地。二审江苏东台,河南武陟,湖北孝感三家胜出进入决赛圈。呼声颇高的《天仙配》里"家住丹阳姓董名永"的江苏丹阳,史记千乘人高昌候姓董名永的山东博兴,被无情地挑下马来。我的家乡山西万荣不幸落选。
那是一个让人至今难忘的日子。几家欢喜几家愁。最难受的除了丹阳、金坛的父老乡亲,家乡万荣的领导和有关部门也是于心不甘。最不甘心的当数大中、俊业先生!
距离非遗项目正式发布结果的日期,一天天临近。一旦国务院正式发布,铁板上钉钉子,一切将尘埃落定,一切将无可挽回。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的孟繁仁先生,重点研究中国民间传说和远古神话,拿出一万多字的调查报告,里面提出了几个新材料和佐证。意外之喜的大中先生轻拍脑门,从中找到了故事的关健所在。河东地区不仅是华夏孝文化的发源地,河东的汾阴、稷王山一带还是董姓的发祥地。万荣的东面是稷王山,山的东边便是闻喜。四千年前,董姓便在闻喜县产生,到了两汉之际,也就是董永生活的那个年代,董姓才开始向四面八方搬迁出去,发展到全国。董永“父残子大孝”,不可能外迁。这个美丽的故事,随迁移的董姓后代移民传到河南、河北、山东、湖北、江苏等地,出现了有关董永的各种版本传说。天上的仙女原是人间的田仙,《万荣县志》上收有一篇“董永的传说”,明确说要嫁给董永的姑娘是田家窑的田仙。这个故事,当地老百姓人人皆知。……种种研究结果表明 ,之前和俊业先生所做的努力没有白费。两人商议,事己至此,不如破釜沉舟,生死在此一战。为乡亲,为家乡,为自己,也为一直高度关注关心此事的各界领导和人士,赌一把!
一场有声有色,充满悲壮色彩的董永传说争夺战,由此展开。我的家乡引以为荣的董永传说,将会给人间留下怎样一段传奇呢。
此后,大中先生两次回故乡,访问当地的民间文学家和地方志专家,协同俊业先生实地勘察考证追寻“神话”。对准民间传说、遗址遗迹、董姓源流等刨根问底,终于从历史长河中“刨”出了宝贝,俊业、大中先生的“董永故里在万荣”,把故事的来龙去脉总结的一清二楚。信心满满的先生,重整旗鼓,带着家乡父老乡亲的重托,带着心中对美好传说的孜孜追求,不顾八十高令,毅然踏上了去北京申遗的征程。
北京文化部非遗申报审查中心。各路神仙历经近一年历尽辛苦,操刀舞墨弄笔,眼看着精心培育的心爱作品开花结果,大功即将告成。大师们眼里充满了完成大功一件后的兴奋和抑制不住的喜悦心情。
风尘仆仆的先生这时登门拜访。应该说,是兴师问罪来了。评审专家们一见老熟人到访,心里一惊。这个时候先生来,可不是送什么温暖来了。真是怕啥来啥,这下又该不安生了。老先生那管你这些,心里正憋屈着哩。您若不给他老人家个令人信服的理由,甭想轻易就把他给打法了。老先生也是专家,不光是研究董永的专家,还是前中国赵树理研究会的主席,省孝文化研究中心的主席呢,更是文学界出了名的《批评家》。这次豁出去了,铁心要打这个官司。专家对专家,针尖对麦芒,口诛笔伐,口若悬河,全不见了平日谦谦君子之风尚。
那评审组的专家,个个是人中翘楚,仙骨道风,高高在上,任您唾沫星水淹金山,岂会轻易撼动。耐心听先生诉求完毕,满脸含笑,打发这位同行,谢谢老师支持。资料吗,您先留下。我们会认真研究考虑您的诉求,很快给您一个明确答复。听听,这才是高人,说话滴水不漏。人家这是急着送您这尊大神呢。
大中先生,何等人物,这点那能看不出来。身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顺着台阶走,大家不至于扯破脸面,下次见面方好说话。
万荣乡下,俊业先生终于等来北京好朋友的电话。不等对方开口,迫不及待地发问,人家咋说的。电话那头一阵沉默,先生明白了,这是不顺哪。大中先生说,咱们做足功课,过几天再上北京,做不成这件事,我心不甘哪。
第二次上京,结果如前次一样。不过,中心的专家们不忘给先生留份面子,好言好和,这路尚未完全堵死,才有了后面的大中三上京城传美名。
今天,中国北京国家文化部非遗项目管理中心,又迎来了老熟人大中先生。双方心照不喧,心里明镜似的。一番彬彬有礼客套过后,直切主题。此时,《董永传说》和其它非遗项目,己通过专家组最后审核,文化部不日将报国务院审批通过,第一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战即将落下帷幕。
大中先生,这次显得比以往每次都要面色凝重,压抑不住内心的波澜,略显平静地对面前的评审请求道,东台、武陡、孝感三家的董永传说,的确十分精彩。今天,我只与这三家一一比来,如若比不过,自当知难而退。那些专家都是学术界泰斗,给予先生充分的尊重和理解,一场好戏开始了。
“这董永不是那董永!”听我给您一一道来。
“一说,千乘确有董永其人。但那是承其先祖董忠之荫,被封为高昌候的。千乘是皇家为其封的地,班固的《汉书》上有文记载,高昌候董永承袭先祖候位是建武二年,即东汉第一个皇帝的第一个年号。试想,一个是西汉人,一个是东汉人;一个是出行骑马乘轿的高官,一个是用鹿车载父田间劳作的苦力佣人;一个祖籍河南登封一带,一个故里在河东董姓发祥地,显然是不能自圆其说。
二说,董永为江苏东台人,且有传说中的天女《缫丝井》、《董永墓》和天女上天时空中失落鞋子处的《东鞋庄》、《西鞋庄》等遗址。但东台古属泰州,在隋唐以前乃是荒无人烟的海滨滩涂,不毛之地。直到五代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37—943年.),才设置《东台盐场》。东永是西汉时期人,而与东台在时间跨度上相差甚远。
三说,董永故里在湖北孝感。据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十七引旧《唐志》云:《孝昌县(南朝)宋分安陆置……》《图经》云:因孝子董黯立名也……后唐改孝感……晋.董黯碑:《图经》云即董诫,在孝感北一百三十里……可见孝昌、孝感都由董黯而来。董黯后人因袭董永为荣,遂筑有《董永衣冠冢》,实则与西汉时期的董永同宗而不同世,曰称《董永故里》,似有偏颇,只能算是故事的流传地。
再说,河南武陟董永传说。引用魏曹植《灵芝篇》,来记述董永的故事,引西汉中原地带聚集大量董姓,因战乱向山东和湖北等地迁移,董永故事跟着流传;引怀县流传的董永和张七群的故事,董永遗址遗迹、民俗,只能说明这些构成了传说故事的链条。唐以后,说唱文学盛行,话本《董永遇仙记》说董永是丹阳人,于是丹阳就成了董永故里。《槐荫记》说董永家住黄州孝感,于是孝感就成了董永故里。董永故事的流传地,对董永传说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应当受到尊重,并不代表原生态真实的人间董永。各地传说中的内容和情节链条残缺,多有疑点,因而不能自圆其说。
大中先生满含深情,为故乡鼓与呼。
山西万荣县原生的是魏孝子董永和田仙的故事。魏董永是指战国时期韩魏赵三象分晋的魏,即指时间又指空间,魏国即当时的河东,秦灭魏后实际还存在了几十年,直到汉高祖二年才最后灭亡。据史载:董永的主要活动是发生在西汉景帝时代,卒于汉武帝元封时代。山西省志、蒲州府记、万泉县志均有孝子董永墓在上孝村云云(即小淮十八坡之下窑村,墓冢仍存)。
小淮村目前尚有早年为祭祀董永而建造的董公祠、石狮子等遗址实物,明万历年间出土的置村西官门上的沙石质地的董永故里石匾一方,在村北方向有百十亩地至今仍称作田家窑地,传说中所说当年董永与田仙指槐为媒的古槐、石门桥和土地庙等物化原貌尚在。摸石狮祈福、土地庙会等民俗事象产生并得到传承。董永传说,深刻地影响了当地民众的生活。民间至今还流行织造合婚布的习俗,它是董永生活的活化石,比一切记载、比各地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具有更大的说服力。这是其它地方所没有的。
董永故事,在两千年的传承中,一直和当地的民间信仰、风俗景物密切相关,足以证明董永传说在万荣县有独特的流传和承地这一历史真实。”
全场一时无语,随即响起一片掌声。专家代表起身紧握住大中先生的手。这是对先生工作的肯定,真诚而又温暖。我的家乡得董永真传,诸君携手努力,曙光初照,胜利在望。
有鉴于各地对非遗项目的执着追求和对其进入国家名录可带来的名利效应的关注,国家非遗保护中心想出了一个将它们捆绑打包的办法,使其各得其所,皆大欢喜。山西万荣,以原汁原味的、且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董永传说,一举突出重围,柳暗花明,终于获得文化部的认可,从默默无闻,后来者居上,一飞冲天。

 

2006年5月20日,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董永传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我国历史上开启了民间传说受国家保护的先河。我的家乡山西万荣与江苏的东台市、河南省的武陟县和湖北省的孝感市赫然名列其中。喜讯传来,稷王山脚下的家乡喜庆震天的锣鼓鞭炮声不绝于耳。我看到在欢庆的人群中喜极而泣、笑靥如花的先生,笑的真好看。
此刻,又有几人知道,先生一个人三进京城,不敢吃好的,无法住好的,直到现在(当时),手里还捏着几万元的印资料费和差旅费,无处报销。我想,小淮村董永传说之所以申报成功,与先生的学者精神和家乡情怀不无关系。也正是先生的高风亮节、契而不舍、永不言败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评审团专家,才有了今天风雨过后艳阳高照,“董永传说”、“董永故里”深深地扎根家乡,光耀千秋。
评审意见就其口头语言艺术特征写道:“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是一则具有教化作用又有爱情色彩的民间传说,其教化内容同中国民众的大众心理需求相适应,爱情故事又契合了民众追求婚姻幸福的内在情感,所以它的神奇幻想与人间现实巧妙融合的艺术特色深受民众喜爱。该传说在长期口耳相传的过程中,因地、因时、因人而异,不断演变,在发展流变过程中具有了向爱情故事演变的趋势,但主题和“母体”并没有大的变化…”。这里对几家共同申报的董永传说的基本特征的概述,是大体中肯的。
2019年11月,董永传说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万荣县文化馆、东台市文化馆、常州市金坛区文化馆 获得"董永传说"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18年2月17日农历正月初二,董永诞辰2206周年祭祀活动在董永故里前小淮村新落成的董氏祠堂前董永孝文化广场隆重举行。“董永孝文化园”,“孝字照壁”、“孝文化墙”、“仿古门牌楼”等亦相继落成。
大中、俊业先生领衔成立了“董永文化研究会”、"董永文化开发促进会",市县乡村亦将着手开发“孝文化”。
在“董永传说”传习园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董大中、董俊业、董学文先生和村干部绘声绘色向慕名前来的远方游客和乡邻传承诠释关于董永、关于人性,关于孝老、爱亲、诚信、友善,关于德孝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丰富内涵。其倡导的“新二十四孝”,“德为本忠国爱党诚立身,孝当先敬老孝亲善作魂”,生动体现了董永后人的一种家国情怀。

 

新时代的“董永精神”,催生出一批又一批董永式的孝亲敬老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尊老爱幼、邻里和谐、团结互助的乡风文明成为美谈。小淮古村,因二位老人的执着和炽热的拳拳报国之心,有了小淮人骄傲的名片“董永传说,全国第一”、“董永故里,全国唯一”响当当的金字招牌,而名扬河东。
中华文化璀璨夺目,源远流长。“这董永不是那董永”,成就人间一段佳话。
编后语:《董永传说争夺记》一文,源于今年九九重阳节参加村里组织的孝亲敬老活动中学文老师讲的一个故事。根据大中、俊业先生的真实事迹编写。如今,故事人物之一的俊业先生我的父亲驾鹤云天,身后留下一部人间《董永传说》。两位先生为传承非遗文化做出的不懈努力和突出贡献令人尊敬和敬佩。在追逐美好幸福生活的征程上,让我们携手唱响忠党爱国,孝行天下的主旋律,让古老美丽的传说焕发出时代的万丈光芒。

喜欢本文,给个“在看”。

故乡万荣∣您身边的家

感谢关注!

(0)

相关推荐

  • 董文浩:九九重阳, 孝乡“董永故里”行

    作者简介:董文浩,微信名,浩子.中共党员,副团职军转干部,陆军中校,大专毕业,山西省万荣县皇甫乡前小淮村人,现退休定居运城市. 九九重阳, 孝乡"董永故里"行 文/董文浩 图片:自 ...

  • 董文浩:今夜我又遇见江姐

    五十年前,我在小说里第一次与江姐和她的战友们见面.江姐那不屈不挠大无畏的革命者形象,在我的心里留下了永不磨灭的铬印.那个时侯的我,还不能领悟到江姐带给我以后的影响和意义,只是本能地把江姐与我心目中的革 ...

  • 董文浩:家乡的麦子熟了

    六月的风,送来垣上麦香的味道,这是风儿在给我报信哩.这个时候,家乡的麦子熟了,金灿灿的麦浪一波一波席卷而来,在我心里掀起一阵又一阵思乡的浪花. 乡下的老人,辛苦了一辈子,己干不动地里的农活了,十多年前 ...

  • 董文浩:蔡世良和他的“米画”

    蔡世良,是我一个县里的老乡.在他69年的人生中,有59年和作画为伍.10岁的时候,他喜欢上了画画,用手中的画笔涂抹山高流水鸟语花香人物千秋.20岁那年高中毕业后,靠画得一手好画,干起乡村油画匠的行当, ...

  • 董文浩:家乡的杏花开了

    家乡的杏花开了, 那些欣然开放的杏花,露出粉红的脸庞. 那些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儿, 像一串串晶莹透亮的红珍珠. 家乡的杏花开了, 千朵万朵花开. 可爱深红映浅红, 像个可爱的小姑娘,把春天写满脸上. 家 ...

  • 董文浩:家乡的油糕香又甜

    我的家乡,九天黄河之水绕西滚滚向东一路奔流入海,一座亿年孤峰高高耸立在县东的峨嵋岭上.从孤峰向东十里,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董永故里--前小淮村,那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家乡的景色很美.村口一池碧水碧波荡 ...

  • 董文浩:难忘家乡熬菜香

    作者简介:董文浩,微信名,浩子.中共党员,副团职军转干部,陆军中校,大专毕业,山西省万荣县皇甫乡前小淮村人,现退休定居运城市. 在我的家乡,有种美食叫熬菜.熬菜又叫大烩菜.大锅菜,是由多种食材儿煮在一 ...

  • 董文浩:舌尖上的美味家乡的凉粉

    作者简介:董文浩,微信名,浩子.中共党员,副团职军转干部,陆军中校,大专毕业,山西省万荣县皇甫乡前小淮村人,现退休定居运城市. 从北到南各种风味的凉粉数不胜数. 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凉粉,到了我的家乡,经 ...

  • 董文浩:我爱家乡的“热锅子”

    作者简介:董文浩,微信名,浩子.中共党员,副团职军转干部,陆军中校,大专毕业,山西省万荣县皇甫乡前小淮村人,现退休定居运城市. 我的家乡,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在这块古老的黄土地上,不仅孕育了中华后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