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美 |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

——洪应明《菜根谭》

清代的李渔在《闲情偶寄》说:略带三分拙,兼存一线痴,微聋与暂哑,均是寿身资。

有时候,笨一点是福气,“拙”“痴”“聋”“哑”恰是养生的秘诀、为人处世的智慧。

笨一点,是福气

《道德经》: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真正聪明的人,表面上显得笨拙。真正有口才的人,好像嘴很笨。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不自炫耀,不露锋芒。

苏轼有一首写给自己孩子的《洗儿》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伶俐,而苏东坡却希望自己的孩子愚笨一些。

乍听起来这有些不可思议,其实饱含着苏轼对于子女的殷殷深情。

作为一代文豪,苏东坡少年出蜀,科场得名,春风得意,正欲大展拳脚之时,却遭遇了一系列的贬谪与挫败。

因与当时宰相王安石的政见不合,接连被贬,满腔抱负不得重用,又遭遇了乌台诗案,险些被杀头。

被打压是痛苦的,特别有才华的人,被不断打压更是一种折磨。

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道: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被贬到海南岛的苏轼不得不感慨,一生为聪明所累。

所以他真切地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必多么聪明,做一个无灾无难的普通人就好,安安稳稳地度过一生。

作家李敖说:笨人做不了最笨的事,最笨的事都是聪明人做的。

聪明是一件好事,但聪明的人过于依赖自己的聪明,甚至炫耀自己的聪明,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

聪明未必是好事,笨拙也未必是坏事。

两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

《周易》里讲: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有德的人,内心平和,所以不会乱讲话;急躁的人,争着表现自己,所以话说得多。

祸从口出,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能说,否则祸患就会降临。

宋太祖赵匡胤在演过“杯酒释兵权”这出好戏之后,身居高位的大臣人人自危。

其中殿前都虞侯这一要职在连换数人之后,最后选由杨信担任。

杨信上任后不久,突患哑疾,张嘴无声,口不能言。

只能打“哑谜”似的用手比划,再由贴身家僮准确地“翻译”他的哑语。

这样一来,杨信虽然身患哑疾,却也丝毫不影响他对军队指挥,并不耽误工作。

赵匡胤不仅没有因为杨信的“哑”而撤其职务,反而更加信任杨信了。

后来还授予他节度使一职,再后来,又将殿前司这种更高级的职位也给了他,终太祖一朝,赵匡胤对对杨信的信任始终未减。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哑”了十一年的杨信,竟然在临死前一天,奇迹般的“康复”了,甚至还声泪俱下地表达了他对皇上知遇之恩的深切感念。

原来杨信一直都是在装哑,他害怕步了前任的后尘不得善终,真是大音希声。

这当然是一种权力对人性的戕害,但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

说话是天性,沉默是修行,闭嘴是智慧。

说得太多,未必就是好事,如果一个人连口舌之欲都无法控制,又怎么指望他控制人生呢?

俗话说,两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

生活中,会说话的人不少,但能学会适时闭嘴的人却不多。比起能说会道,懂得适时闭嘴,才是一种修养和智慧。

少开口,多闭目

俗话说得好:不痴不聋,不做家翁。

《红楼梦》中的贾母就是一个耳不聪、目不明的人。

当时人平均寿命不到50岁,贾母活了83岁,贾母是怎样做到这样龟年鹤寿,洪福齐天的呢?

答案就是装聋作哑,心态平和。

作为贾府实际的最高掌权者,大小事务又怎么瞒得住她,只是贾母有自己的人生智慧,对于很多事情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儿孙自有儿孙福,少管闲事,自己也落得个清净自在。

而精明了一辈子、厉害了一辈子的王熙凤,却“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传统中医认为: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好事滥权,不过是戕害自身。

其实到了人生下半场,更多的是寻求心态的平和与灵魂的安静。

陈继儒《岩栖幽事》中有一段「多少箴」可做参照,其词云:

少饮酒,多啜粥。多茹菜,少食肉。少开口,多闭目。多梳头,少洗浴。少群居,多独宿。

多收书,少积玉。少取名,多忍辱。多行善,少干䘵。便宜勿再往,好事不如无。

郑板桥说: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真正睿智的人,到了一定年纪往往由聪明转入糊涂,看懂一些,保留一些,放下一些,不把日子连根拔起,不会把人生一眼看透。

如此,生活才有期待,生命才有乐趣。

中阮《花下醉》| 非琴不是筝,初闻满座惊

读美 | 旧物有余温

诗词 | 最好的人生,一半清醒,一半醉

纯音乐《无虑》| 高山流水,一曲风月尽余欢

读美 | 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读美 | 残缺,是一种高级审美

纯音乐 | 一声禅意,一壶清茶,可慰风尘

文摘| 抱蒲堂

图源|初心-喫茶去

编辑/ 细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