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乡》:这里没有情怀,只有客死的灵魂

(所有“原创”文章谢绝转载,授权请微博私信@春梅狐狸)

8月14日,重发这篇文,希望大家可以去支持《二十二》

本期更新在推送的第二篇

去看这部在网络上小有名气的慰安妇题材的韩国电影,已经准备了大包的纸巾。如果对韩国电影稍有了解的人,就会发现韩国影视圈在题材创作上是一个特别不给当局面子的群体,总是表现得十分激进。
然而哪怕是这样的环境,这部影片竟然还是在等待十几年后靠众筹完成了资金筹集,甚至差点面临没有发行公司的窘境。如果要说情怀,真是多么好的题材啊,无论是这个关于“慰安妇”的选题,还是这部电影成型的曲折道路。然而只是电影最后用10分钟的字幕将75270名参与众筹的人的名字全写上了,写在卡司的前面。
从韩国网站NAVER上的评分来看,这部片子的记者、影评人的分数仅有5.8,而观看者里却有9.36分。这部从导演、剧本到演员,都透露着稚嫩而粗糙的影片,显然从电影的角度来看,并不尽善尽美,然而在很多看过的人眼里无疑却是接近完美。
△ naver截图
很多人觉得,这部片子叙事太多,以至于反思太少。故事讲得不算特别好,这个故事显然有更多种催人泪下的角度,世界上没有什么故事敌得过真实世界里的造化,一个个令人会稍稍感到窒息的情节,却被平实的叙事不加着重地推进,让人感到刚有阻滞又平淡而过。反而,在最后那长长的字幕里会令人无限晃神,不断闪回那些似乎应该被导演狠狠着墨却轻描淡写的部分。这种迟到的思考,反而令人久久陷入在电影的故事里。
最先令人感到唏嘘的是老年的英玉看到电视,想去自己所在辖区申报自己慰安妇受害的经历,却听到了工作人员如此议论——
△ 《鬼乡》截屏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耻辱,然后变成了一个时代的耻辱,最后被淡化成了某个受害人的耻辱。人们总是这么轻易地放下,心安理得地推给那些逃不开的受害人。
《鬼乡》的海报上写了两句话,一句写在上面,是质问:什么把少女们送到了地狱?
△ 《鬼乡》海报
在《鬼乡》叙事的两条线里,那个最后帮助逝者灵魂回家的通灵少女,却是因为被人入室强奸,被母亲难容。看呐,一样的故事,并不因为国家的不同和时代的不同而改变啊。
只是世道如果更不堪一些,那么受苦难的人下场可能会更悲惨一些,甚至付出死亡,而幸存者却只能缄默不语。如果人们无法反抗作恶的强者,就会变成对受害者更大的折磨,既然过错无法由该承担的人承担,那么只能将过错推给揭开这些赤裸裸现实的开口诉说的受害者了。
△ 《鬼乡》剧照(来源:豆瓣)
为何我们总是感叹历史的真相一直在那里,为何却没有人去揭开它呢?因为有人为了利益去揭开,有人为了利益不去揭开,无论哪种选择受苦受难总是最不起眼的人,有些人甚至等不到开口的勇气到来,就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覆巢之下无完卵,无论对谁都是一样。所以影片另外给了一个日本军人田中一些刻画——
△ 《鬼乡》截屏
在那样的战争里,人们早就泯灭了自己的独立性,所拥有的不过是越来越极端的群体性,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是否有生存的明天。无论是这些沦为慰安妇的少女,还是这些年轻的日本兵。
这个田中给了少女军区地图,算是帮助她逃跑吧,并且最后在给病弱慰安妇执行屠杀的时候,不敢扣下扳机,被自己的队友一并枪杀了。他是不是值得同情的么?
田中身上的到底是懦弱还是善良呢?在枪杀他的队友眼里是不值一文的、拖累自己的懦弱,在少女眼里可能是善良,更可能是值得利用的懦弱。然而,只是“网开一面”的“不忍”最后的结果与帮凶无异,未能愤而反抗的善良与懦弱也相同吧。
成为慰安妇的少女,失去了国家(当时是朝鲜的日治时代,与亡国无异),失去了语言(限制朝鲜语,并教授日语),最后失去了自己的名字。
△ 《鬼乡》截屏
或许她将自己的本名视作与过往岁月最后、也最纯净的连接,不愿与这时代一起被沦丧了。就像现代故事里那个老奶奶一样,隐姓埋名,将曾经的姓名和苦难一同留在了过去。
在一起的少女,被强征的时候只有14-16岁,甚至从未出过自己的村庄,母亲甚至担忧她不知道如何回来,在离别的时候一遍遍告诉她该如何告诉别人带自己回家。然而转头,心爱的还在等待长大的女儿,就成为格子间里泄欲的工具。
△ 《鬼乡》截屏
从此,她要走的不是回家的路,而是逃离的路。洪流里的蝼蚁,好好而努力地活下去就是最伟大的事情,有些人在担负世界的未来,有些人只是营营役役地苟且眼前。燕雀不知鸿鹄志,但是鸿鹄哪知燕雀的悲怆啊!
△ 《鬼乡》截屏
她们中的绝大多数未能活下来,所以影片注定无法叫做《归乡》,而是名为《鬼乡》。就像英文名《Spirits' Homecoming》一样,客死的灵魂啊,回来吧!
△ 《鬼乡》截屏
有的人死在过去了,死无对证;有的人活下来了,缄默不语。这可能才是历史的常态吧。
想起之前二战里打满了“全场”的朝鲜人——
他的每一次参军,都是无奈的被迫顺从,是时代之风里飘荡的浮萍。我们和他何其相像,其实历史里那么多后人可以大肆谈论三观的东西,当时都轮不到我们选择,风往哪里吹,就往哪里飘。只是在风云变幻激烈的年代,这样的无奈被放大了,显得有一丝丝可笑。
然后,对自己的一生守口如瓶。其实也是因为没有什么可说的了,所有的决定都不由自己,那么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鬼乡》里对于当时日本统治下的朝鲜人,被迫参加日军的现象也有不多的提及,尤其是其中一个癫狂的少女的亲哥哥便是其中一员——
△ 《鬼乡》截屏
这些参加日军的朝鲜人,似乎从来没有在我们的教科书里成为被讨伐的对象。或许他们也不知道自己为何失去了国家,为何又要为侵略者而征战,去往另一个国家作恶。还来不及为自己的是非善恶作出选择,便已经走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时至今日,曾经那场浩劫里的人一个个逝去,带着那些来不及全部说出口的亲历故事。毕竟历史是无穷尽的未来变成过去,但是人的寿命总是有限。
或许这才是这个故事变成了一个具有鬼怪色彩的述说吧。时至今日啊,时至今日未能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结局,人们发现以前面前站着的只有日本兵,现在站着太多别的东西了。无法交代的结局,只能托付给鬼神了。
△ 《鬼乡》海报
所以海报上的另一句话,用小字写在两个少女的中间:姐姐啊,现在我们回家吧!
故事里着墨最多的还是这些少女们之间在地狱相互扶持的情谊,彼此问候“真好,你还活着”,彼此掩护“我不知道”。
△ 《鬼乡》截屏
14岁离家的少女,被迫早早懂得善待周围的每一个朋友,因为一旦分离便是永别。
影片的卡头,她是掌上明珠一般的独生女,拿着珍贵的麦芽糖与伙伴们打赌她们身上的辟邪配件。最后被母亲责罚,却连夜给她也缝制了一个粗糙的辟邪配件,这个配件最后到了唯一幸存下来的姑娘身上。
后来那个戴配件的姑娘成为了一个制作韩服的老奶奶,也就是开头提到的老奶奶。
这个简单的辟邪配件(然而我并不知道该怎么翻译,好像直译叫绣荷包玩具?),是非常常见的韩服配件,这份令人熟悉而平常的物件,完成了剧中人物与观众的连接。

或许观众也曾得到过这样一份简单的护佑,来自自己的父母,毕竟那个乱世已经没有了神祇,除了相互扶持的爱和内心深处的坚强,一切都脆弱不堪。

◄ 本文完 ►

“传统服饰”公众号原创,转载请于后台联系授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