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主业是什么,学校的任务是什么,论文引用能包打天下?

教师的主业是什么,学校的任务是什么,

论文引用能包打天下?


5月下旬,河北省科技厅宣称,今年该省将继续推进科技奖励改革。其中,“取消‘SCI他引次数”,改为“他引总次数”引发热议。论文“他引总次数”比“SCI他引次数”所涉范围更广、数量更大,此举体现了对论文引用率的重视以及对提高评价科学性的努力。

众所周知,提出论文他引次数概念的是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物理学教授乔治·赫希(Jorge Hirsch)。但是,他的论文最出名的不是物理概念方面的,而是一篇名为《评估个体科研产出的一个指标》。这篇文章发表以后,如今已被引用了万次。2003年有这个想法时,赫希并不想将论文公开,后在朋友的强烈建议下,才于2005年正式公开。但是,结果却大大出乎意料。

然而,这个理论诞生15年来,在帮助论文作者重视引用效率、重视论文的影响力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一些论文作者,包括大学等,把论文的他引次数、他引率,当作了最主要的追求指标之一,从而迫使很多教师在著作论文时,不再首先考虑论文的价值,而是论文可能获得的引用率,甚至不惜采用抄袭的方式。近年来,论文抄袭现象明显高于以往。因此,这样的结果,也让发明者赫希也非常苦闷。他表示,“我提出了 h-index,希望它能成为一个评估科学成就的客观标准。我觉得大体上它做到了。但是现在我相信,它也会大错特错,产生意料之外的严重负面影响。”

要知道,再好的评估评价方法,如果没有科学的思想、正确的导向、客观的方法、理性的态度,就必然会出现相反的作用与效果。一些论文作者为了引用次数,动用了各种关系,包括彼此交易等,以达到引用次数的增加。而河北的奖励改革措施,在扩大了他引次数范围之后,必然会进一步加剧论文作者对他引次数的关注,也必然会采用更加多的手段去提高他引率和增加他引次数,从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弄虚作假、拉关系、搞人情,甚至各种违法乱纪和腐败现象。

实际上,如果过度强调论文的引用次数,过度强调论文的他引率,就好比微商的评分以及电影的票房一样,必然会给无良者创造机会,给无良行为提供条件,继而让论文作者出现价值观的扭曲,出现不谋质量而单纯追求引用次数的现象。对大学来说,过度强调论文的引用率和引用次数,还会让那些潜心教学和科研的教师,无法专心教学与科研,而盲目追求论文的引用次数和他引率。搞不好,会出现牺牲论文质量谋求论文引用效果的现象。

我们说,赫希先生提出论文引用次数的概念,实际是想借助引用次数让论文有一个更科学、更客观、更理性的评价指标。毕竟,一篇论文,如果引用的次数越多,特别是高规格引用,可以进一步提升论文的价值,激发作者追求高品质、高质量、高水平论文的热情。但是,一旦把论文的引用次数作为重点的考核评价评估指标,问题就无法避免、漏洞也就会越来越多了。尤其大学排名,也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估评价指标,也可能使那些真正有实力的大学,反而难以排名靠前。继而令大学在内部考核和评估评价指标的设置方面,也陷入到唯他引次数和他引率等方面。而有高他引次数和他引率的论文,到底质量有多高,可能作者自己心里最清楚。对此,赫希表示,在他自己发表的论文中,被引数和研究的重要性完全不对等。赫希对自己的理论都产生了怀疑,对自己所写论文的他引情况和实际作用出现了不对等的现象。

所以,论文的他引次数和他引率,只能作为一种参考,而不能作为主要的考核和评估指标。如果过度强调论文的他引次数和他引率,并在科研经费安排、科研项目确定、科研成果评比等方面高度倾斜。那么,所有的一切,都将走向反面,产生相反的作用与效果。一些地方扩大他引次数和他引率范围,实际是在本就已经问题不少、漏洞较多、水分不小的论文他引方面,注入新的水分、制造新的泡沫、增加新的漏洞,显然是不太合适的。

对论文作者,尤其是高校教师来说,主业不能偏,论文的价值观不能偏,评估考核的导向不能偏,成果的效果不能偏。一切的一切,都必须以实际价值、实际效果为标准,而不是想当然,不是简单粗暴的他引次数和他引率,更不是扩大范围后的低级他引数和他引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