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弄潮儿和实心人都怀念的年代
以后可能不会再有一个年代,会像中国的八九十年代那样火热旺盛,变革与机会席卷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人。这是我最近看《启航:当风起时》时不断冒出的感想。
《启航:当风起时》是一部以90年代为背景的青春创业剧,导演是《棋魂》、《最好的我们》的刘畅,一听就知道质量有保证了。这部剧最大的特征是逼真,关于那个年代的一切都被事无巨细地还原,剧里时常穿插一段纪录片画面,旧胶片里的景与人分毫不差地交叠到剧中人,仿佛打开了一扇时光之门。
我最喜欢是它每集的开头,一台满屏雪花的黑白电视机,拍打之下才能出图像(用过这种电视机的人会心一笑),然后出来一行字:36集大型彩色立体声电视剧。每集的篇名是一个生僻词,看这个剧我学了不少生字:例如竭蹶(指走路艰难)、腠理(皮肤等的纹理)、遘辰(遘指相遇,辰指时光)。
男主角大背头、黑风衣,说着发哥的台词:“我发誓,以后再也不让人用枪指着我的头。”最常用的BGM是叶倩文的《潇洒走一回》,她舞着蝴蝶袖手臂上下翻飞那两下和郭富城的《对你爱不完》那个转手一样经典。贾樟柯最爱用叶倩文的歌,但他偏偏漏了这首她最红的街曲。
剧里细节小到盗版磁带十块钱三盘都没出错,主人公会用圆珠笔去手动倒带,为了省电。大背景更是巧妙地把上交所深交所成立、外企进入中国、中关村的兴起变成了推动故事前进的助力器,对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是澎湃,没经历过的是新鲜。
比起景物,更逼真的是其中的人,以及他们的际遇。这部剧是双男主,有点像《棋魂》的设置,一个热情大胆,一个稳重自持。吴磊饰演的萧闯和侯明昊饰演的裴庆华,都是燕京大学计算机系的高材生,毕业后考入研究所工作。他们是师兄弟,是同事,是室友,也是彼此最好的朋友。
有一种剧作手法是通过赋予角色典型性格来描绘他所处的时代环境,萧闯和裴庆华各自拥有一种典型性格,截然相反而又殊途同归,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他们的故事,某种程度上是那个年代的青年图鉴。
萧闯是时代的弄潮儿,聪明机敏,心思活络,敢想敢干,没人比他更拥抱变化,从打扮就看得出来,去东北出差他都能新买个貂儿,这种人在90年代有两种结局:1、发了,2、进去了。
第一次出场他带着同事们偷偷倒卖汉卡,轻轻松松赚普通人一年的工资。年龄小的读者可能没听过“汉卡”这个词,它是一种能提升当时计算机处理汉字效率的零件,由于制作有技术门坎,市面上货少钱多,是个发财的好门道,雷军当年就是靠卖汉卡起家。
萧闯卖的汉卡,设计源自裴庆华。裴是土窝里飞出的金凤凰,拥有许多闪闪发光的美好品质:踏实、朴实、善良、坚韧。除了智商上优于常人,裴庆华代表了那个年代的大多数青年,他们对未来的预设,是通过勤劳的双手实现抱负。
这类人天生谨慎保守,排斥变化,现在看是有点“过时”的性格,放在时代背景下才能看到其中意义所在。萧闯卖汉卡的时候没敢告诉裴庆华,但把赚来的钱悄悄塞进他的抽屉,这个仗义的行为害裴庆华无辜成为同犯,一度丢掉了研究所的编制。
我看到这里时想,多大事啊,这样的人才还怕找不到好工作?接下来的情节让我惊呆,由于档案短期无人接收就会被退回原籍,按当时的制度,裴庆华要么回山东农村种地,要么就只能去唯一愿意接收他的水泥厂当技工。
那可是90年代燕京大学计算机系的大学生啊!总算是明白了父母辈对编制的执念从何而来。那时人只有一次被国家分配的机会,没有编制就没有户口、档案,以及社会地位。王朔从部队转业到药店之后辞职,变成无业游民,在车站扛过大包,不得不靠写小说糊口,这还是大院子弟。所以剧中的女主角谢航从银行辞职去外企,她父母气到要和她断绝关系,然而看到她去的外企试用期工资三千块,瞠目结舌,是平均工资的十倍!
别说外企,那时给外宾开出租都比其他职业有钱得多,或许你听说过一个叫外汇券的东西,进口商品都在友谊商店,只有外汇券能买到它们。孟老师小时候,父母有个朋友是日文翻译,他每次上门的礼物是几枚日元硬币,这些玩意在小学生中能当宝贝传看。
时代的洪流没有偏爱萧闯和裴庆华中的任何一个,故事好看的地方,正是他们在一次次变革中的选择和沉浮。研究所里具有前瞻性的领导打算尝试做生意,争夺“康朴”电脑的国内代理权。萧裴二人在第一时间被卷进来,立马显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力。
从研究员转向销售,萧闯如鱼得水、无师自通。他擅长虚张声势,第一时间住进豪华酒店,大手笔雇佣秘书,登广告要办展销会。其实研究所给的经费只有200块,硬是被他花出了200万的豪迈。
另一边裴庆华住进了最便宜的五人间旅馆,每天吃糠咽菜,背着沉重的样机一家家走访。实心人走上社会每一步都是教训,因为对人不设防,他迎头就给人骗了,好不容易谈来的大单被撬,还差点被偷了样机的内存条。
萧闯也不是一帆风顺,广告长时间没见到效果。这时两人性格的差距又显现出来,裴庆华愁得凄风苦雨,萧闯却能嬉皮笑脸的泡妹子,根本不把暂时的失利放在心上。
或许这就是天生的商人性格,他不恐惧风险,反而从中获得刺激。后来他在一片轻松的氛围中想到了办法:把登报广告的内容改成“还有5天”“还有4天”……通过悬疑广告和雇来的“托”,办了一场成功的展销会。
这种旁门左道的手段裴庆华绝计不会采用,他有他的办法,简单粗暴——努力努力再努力。他因单纯善良而吃亏,也因诚恳宽容结识贵人,获得了潜在的大客户。
大客户在酒桌上半开玩笑的让他喝酒,喝多少杯酒买多少台电脑。他端起酒杯的时候,表情从一脸为难慢慢转变到一脸决绝,五十五杯啤酒,直到人事不知。
这个场景是如此的简单,却是全剧最震撼我的一场戏,我看到的仿佛不是裴庆华,透过他看到年轻的我爸,看他的啤酒肚是如何初生。
看剧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萧闯们和裴庆华们,究竟谁的适应性更强?萧闯的性格走到哪里都不会饿死,但他时常过于自信张扬,做事不考虑后果。他卖汉卡险些害了裴庆华,卖股票认购证,则实打实连累了他喜欢的女孩谢航。
不怕风险令萧闯一次次成功,也一次次陷入麻烦,到了只身奔赴深圳炒股,他一得意我就害怕,几分钟后果然警察上门。前文萧闯开展销会卖电脑的情节,原型是是曾经的“央视标王”胡志标,他用同样的方法营销了自己创办的爱多VCD,令这个品牌风靡全国,可由于资金问题,几年后公司爆死,胡志标以入狱收尾。
而把自己牢牢套在“规则”里的裴庆华,就算被推着“越雷池”,心里也是十万个小心。有一段情节是主任被抓,研究所全员被警察问话,裴庆华每一句交待后面都要背一条“规则”,像AI一样严丝合缝。这是一种稳妥安全的生存策略,也是前一个时代留下的创伤应激,它无法那么直接地导向大富大贵,但能让一个努力奋斗的人拥有体面的生活。
我身边的长辈大多数是裴庆华和萧闯的结合体,我爸妈下过海、受过骗、吃过苦,生活给过毒打也给过甜枣,不变的是他们极少会丧,转发个养生信息、表情包都是充满干劲、干杯朋友。那种面貌好像独属于90年代。就像剧里的那些年轻人,不管人生的路有多么疲累,洗把脸精气神就回来了。
《潇洒走一回》就是体现90年代面貌的时代曲,不计后果,不想明天。如果你听过《金梭和银梭》、《路灯下的小姑娘》、《成吉思汗》。。。。。。。就能明白这种昂扬。
时代不同了,人最基本的情感构成没有变,现在的年轻人还是会有萧闯,有裴庆华,就像永远都会有爱做生意的,有想考公的,只是他们的成功比例随着不同的年代载浮载沉。
只是当代年轻人不容易再有赌博般的机遇,因为从零到一,远远比从一到十、到一百更让人激动,当剧中开明的领导老谭建议生产自主品牌家用电脑时,弹幕纷纷猜测他们的原型是华硕还是华为,另一位代表保守的上司老林不以为然,他的理由是康朴电脑售价两万六,谁家用得起?
我恨不得冲进屏幕里揪着他耳朵大声说:短视!格局小!是啊,谁能想到人均手机人均电脑的时代那么快就到来了。30年,中国人几乎经历了三百年的加速。以致于反映这个年代的电视剧,让我们看起来都恍如隔世:原来那时的中国是这样的。
历经过这30年而较为敏锐的人们,应该会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