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保卫战》背后的真实薛岳:赢得莫名其妙,输得稀里糊涂

经过电视剧《长沙保卫战》的吹捧,薛岳这些年行情看涨,都快被一些人吹成所谓的战神了。但是如果仔细考察整个长沙保卫战的前三次会战,也就是三次长沙会战,就会发现其实言过其实了,薛岳远没有那么神。不仅不神,而且错漏百出,日军基本上来去自如,至于所谓歼敌十万,更是无从谈起。只能说,薛岳在日军于1944年下决心打通交通线之前,一直算是一个有福气的福将。

按照第九战区原定的计划,当日军从湘北岳阳出发,渡过新墙河和汨罗江向长沙进攻的时候,第一线部队应该逐次抵抗,吸引日军向长沙附近深入,第一线部队逐步转入外线,转而破坏和攻击日军后勤补给线,也就是将日军放到长沙附近,在日军在长沙坚城之下苦战一段时间后,在敌后的部队再从山区出来,将日军包围,聚而歼之。

这也就是薛岳在回忆中大肆鼓吹的天炉战法。其实这个战法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无非是利用日军兵力有限的缺陷,又是在我国国土上作战,在华中的日军只能以保守武汉为目的,所以每次能够从武汉和江西抽调出来用于进攻长沙的兵力都不会太多,将日军引诱进预设阵地,迫使日军无法速战速决,只能进行持久消耗战,等到日军消耗得差不多了,被迫撤退的时候,国军再转入追击,寻机歼灭敌人一部分。

但即便是如此,前两次长沙会战中日军也并不上当,每次都是在接近长沙附近的时候,发现国军第一线部队抵抗并不激烈,日军自身也找不到歼灭国军主力的机会的情况下,加上后勤补给线被国军外线部队攻击,保障不继,就提前撤兵了。前两次长沙会战中,日军可以说是来去自由,来的时候国军无力阻止,撤退时国军即使能够包围一部分,日军也能够突围而去,国军无可奈何。

第一次长沙会战,日军携带的辎重和物资非常有限,并没有大举深入,攻下长沙的决心,只是对第九战区国军的扫荡作战,在物资消耗完之后,日军自己就撤退了。国军在追击过程中虽然也杀伤了一部分日军,但是战果远没有宣传说得那么大。即使如此,在日军突破汨罗江之后,薛岳还是将战区总部提前迁往耒阳,在长沙只留了一个指挥所,薛岳带少数人指挥。而且,薛岳一度想要放弃长沙,是关麟征坚持不肯放弃,正在争执不下的时候,日军已经开始主动后撤,国军从而转入追击。

第二次长沙会战,薛岳更是连日军的企图都没有搞清楚,而且是自始至终一直没有搞清楚,日军的意图是寻机歼灭国军在华中地区的主力部队,但是薛岳错误的以为日军的目的是要进攻长沙,因此强令七十四军长途行军,赶来支援长沙防御战。结果导致七十四军在行军途中被日军拦腰截断,大败亏输,兵力损失过半,王耀武仅以身免。作为国军统帅部的战略预备队的第十军,也在薛岳的错误指挥下,整师整团的补充到已经被日军打垮的三十七军陈沛部去,同样损失惨重。因此,第二次长沙会战哪怕是在国军统帅部看来,也是败仗,战后第十军军长李玉堂被撤职,七十四军的师长廖龄奇被枪毙。

相对而言,只有第三次日军在孤军深入的情况下,却始终未能像前两次长沙会战一样,能够打垮国军主力部队,因此深入到了长沙附近,遇到了早已坚固设防的第十军,陷入苦战。这时候日军如果只是浅尝辄止,也能够全身而退,但是日军却坚持突然要恋战,企图攻下长沙后再撤退,而日军的这个意图又意外被国军在截获的日军文件中发现,从而马上调集外围部队增援长沙,从而将日军合围在捞刀河和浏阳河之间。日军苦战之后发现自己已经陷入重围,于是再次开始主动撤退,国军不断追击,从而取得了比较大的战果。

纵观前三次长沙会战,日军每次出动的部队都只有十万到十二万人,要应对国军在整个第九战区的庞大部队,显然力不从心,所以每次实际上都是希望能够击溃国军战区主力部队。这其实是为了消除国军对武汉的威胁而主动发起的攻势,其中第一次和第二次都对日军造成了比较大的损失,第二次尤其一举打垮了第十军和七十四军两个主力部队,而这两个部队都是国军统帅部重金打造的准备用于攻击的部队。第三次长沙会战更是有一个意外的原因,就是国军在长沙的两个炮兵团发挥了重要作用,完全压制住了日军炮火,所以第十军才能持续坚守,消耗日军,为外围部队增援,包围日军争取了比较充分的时间。

而当日军第四次发动长衡会战,以打通交通线为目的的时候,明确了攻占长沙的战役目标后,国军在长沙虽然极力抵抗,却仍然未能击退日军,最后导致长沙衡阳失守,日军的战役目的完全达成。这时候,薛岳的天炉战法何在呢?为什么不灵了呢?其实原因就是第一次长沙会战其实是打了个平手,双方都没占到便宜,第二次长沙会战日军也达到了击溃国军战区主力部队的目的,第三次会战则是日军战败,损失较大,等到日军集中兵力,以攻占长沙为目的的时候,薛岳的天炉战法也就没有用了。可以说,整个长沙保卫战的四次会战,薛岳赢也赢得稀里糊涂,输就更加输得稀里糊涂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