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黄尘掩忠骨,边墙依旧访孤魂--独行宁蒙边界三关口长城

省际公路班车从银川火车站出发,一路向西南而去,而后折向西北。穿过赤木口,就是阿拉善左旗了。仅仅四十公里的路,就已经是宁夏内蒙边界,中国移动已经代表内蒙人民欢迎我了。

右侧车窗外闪过两座并立的西夏王陵的时候,心情已经激动起来,就在耸峙在蓝天之下的一道天然屏障贺兰山下的广阔的平川之上,两座巨大的封土堆远远地傲立在贺兰山前,天为穹庐,山为靠背,天下何其之大,天下何其之小!平川很突兀地转换为山脉,界限分明,没有任何的过渡,气势雄浑。

无意中进入照片中的,还有一只飞翔的鸟。

 

我需要留意窗外,长城出现的时候,就是我的目的地要到了。不多久,左侧车窗外真的出现一条金黄色的巨龙一般的长墙,背倚连绵的贺兰山前的丘陵,伫立在辽阔的天空之下。心突然就剧烈地跳了起来,有些想流泪的感觉。长城!长城!一道保存非常完美的长城,与山脉并行,如两条巨龙,相伴共舞,比翼双飞。

北京的长城,因其处京师门户,所以修得异常坚固,选用整齐厚重的条石与方砖,使用糯米汁调制的三合土作为粘合剂。即使如此,未修复的地段,依旧残破不堪,随处可见倒塌地段。在这西北人烟稀少风沙肆虐的地方,这简易的夯土城墙,久历风雨沧桑与战争的洗礼,依然保持着通体金黄,几无一丝风雨剥蚀的痕迹,墙体之上寸草不生,竟然保存得如此完美,无以言说的感慨激动。

 

这就是三关口长城。三关口,古称赤木口。

出差在银川,周日休息一天,考虑到周边转一转。网上搜到了水洞沟,是一处景区;群里请教了一下,我爱我的小红马推荐了三关口长城,并发了一段百度内容。进一步搜索,得知位置在银川西南四十公里处(地图上搜索的三关口一般为固原的三关口景区,那里应当是秦长城),于是决定前往探查一番。

 

有关三关口长城的可借鉴的游记,一是新浪博客岁月同舟的《<三关口长城>--历史的见证 银川必去三关口》;另一篇是手机百度查到的来源于中创文化的《宁夏境内有两个三关口,到底是哪一个才是杨六郎镇守的》。根据后者,知二道关残存有墩台,三道关处原有墩台,后因修高速以致最后的遗迹都无存了。

本以为今天只能看一看头道关的遗迹,没想到,一开始就见到了气势恢宏的这道巨龙一般的夯土城墙。

班车在头关的关口停了下来,关口两侧残存着两座墩台,西侧的保存尚好,东侧因公路穿过而仅存残迹。墩台之上,立着宁夏内蒙的界碑,公路边也分别树着两省区界牌。夯土城墙在路的另一侧,通过关口的,还有一条高速公路。

 

路边高高树起一面明长城的保护牌,保护牌的后侧,是一人多高的护栏,护栏材质偏软,似乎不太好翻越。护栏的后面,长城向山上延伸,靠近墩台的墙体部分破坏严重。
(距离起点0.04km 当前海拔1550m)

 

考虑着是先走哪一段,是先走对面的保存完好的夯土城墙,还是先走这一侧往山上去的残长城。犹豫了一会,观察了一下,决定决定先走离得近的残长城。

选择护栏的这根柱子处翻越,护栏顶部有弹性,有些不稳,要费点力气;对面的护栏下有一座石碑,可以借以落脚。

下了护栏,才注意到还有一道铁丝网。在途经的路的人指点下,经过过渡,跳上铁丝网的一根石柱顶部,然后跳进了铁丝网里面,顺利亲近到了长城。

 

铁丝网之内,首先要攀爬过一段嶙峋的陡坡。

 

陡坡之后,就是这段残破的城墙。

连绵的贺兰山脉,贫瘠而荒凉,一片土灰色,几乎见不到草绿色,怪不得在银川城内远望这道屏障,一片灰暗,很奇怪初秋的银川城天高气爽,视野之内皆是碧空白云,为何山上却是严重的雾霾?原来并非雾霾,而是山的本色,是久旱不雨的地方,是生命难以存活的地方。这就是干旱与半干旱的分界线,是降雨量的分界线,是农耕与游牧两种产业的分界线,是人口密度的分界线,是中原汉人与草原游牧民族的分界线,是历史烽火点燃的边界线。

(距离起点0.16km 当前海拔1584m)

 

陡坡以上,地势趋缓。有明显的路径沿城墙向上延伸。这一段当属石墙,地面遗落下很多乱石。

(距离起点0.22km 当前海拔1597m)

回望关口及两侧墩台,高速公路另一侧的夯土城墙,以及登上长城的路。 

 

墙基下埋藏着的一根木棍,部分露出地表,应当是当年起加固作用的吧。历经近五百年历史,竟然没有腐朽,可见降雨之稀少。

 

这段城墙的保存状况,无法与对面高速西侧地势平缓的夯土墙相比。城墙不时出现残缺,墙体也显单薄,一路蜿蜒,向高峻的贺兰山主脊线直奔而去。

(距离起点0.25km 当前海拔1606m)

 

(距离起点0.50km 当前海拔1625m)

   

从顶部看,残宽仅余十余厘米,甚至薄如一道利刃。
(距离起点0.91km 当前海拔1663m)

 

有一个明显的特点,这道城墙杂以众多的砾石,根据驴友游记,有历史资料印证,因此处干旱缺水,同样缺纯粹的土壤,所以这段长城的选材具有明显异于他处的风格。

而且这段城墙,其实也做不到寸草不生。寸草不生,除了夯土做过处理以外,干旱应该也是一大原因,没有生存的条件,也没有生命的种子。

 

荒野中稀稀落落的植株,尤为稀少,尤为珍贵。

对面的夯土城墙,几乎是笔直地划出一根直线,在平川之上,而后向丘陵之下的平缓地带延伸,向东南,而后向南折转,直到视线不及的地方。

 

山下一座陵墓,不知是古墓新修,还是现代人的坟墓。

 

这段墙伫立在一段陡崖之上,有两个点,宽不足尺。刚才翻越护栏时耗费了点力气,到此时,一个人面对,直有些心虚。稳定了一下心态,平息了一下呼吸,顺利过了这段陡坡。

(距离起点1.21km 当前海拔1722m)

 

紧接着一段下坡,虽然陡峭,但由于岩石有角有棱,并无大碍。

(距离起点1.27km 当前海拔1715m)

过了刚才的陡坡以后,山势继续急骤下探,城墙也随山势延伸至谷底。很奇怪,这段城墙没有选择从右侧向前前方直通山脊,那样可以节省距离,节省修筑成本,并且也更容易防御,游牧民族的骑兵从幽深的沟谷中想越过一段陡峭的山坡,已经很难,等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登上山坡,还面临居高临下的长城之上的箭矢擂石的攻击,几无可能胜算。而将长城随山势修筑在深谷之中除了成本高昂、难以有士兵在其上防守,还面临暴雨时节山洪巨大的破坏力--虽然干旱,但并非没有可能,山下众多的雨水冲刷出的沟壑即是证明。
(距离起点1.34km 当前海拔1728m)

 

要想到达谷底,需要绕行一段。
(距离起点1.55km 当前海拔1693m)

绕行的路上,遇到一位大胆的打劫者,一只巨大的花蜘蛛。鲜艳的颜色,往往预示着有毒。两周前刚在卧虎山被马蜂刺了两针,这次还是小心,见它毫无退缩之意,只好我绕开。

 

深谷中的这段城墙已经被冲断,从冲断的茬口看,谷口是一段石墙,修筑的质量显然要高于山上的土墙,墙体高大,墙宽比北京的砖墙还要宽,在此段长城中应当是异常坚固。

 

通往幽谷中的这段夯土墙也异常坚固,墙高数米,无法攀越,沿墙下行的山崖陡峭,一个人还是胆怯,不敢尝试。(实际的坡度与险度,图片未能如实反映)

(距离起点1.56km 当前海拔1690m)

另一面山坡,则是遍布矿石,并且坡度也较大。穿着皮革,没有登山鞋,不能防滑,没有登山杖,左右衡量,还是不放心。对照两步路的轨迹,两条线与我脚下的长城都不重合。如骆驼所说,别人是在观长城,你是在走长城。

 

再看一 眼那段长城,到山崖下也就终止,于是决定放弃向山谷中下行。 

 

沟谷中的几棵树,着实难得,在这近乎光秃秃的山上,能见到的,一般只有一些生命力极强的野草,和数株低矮的灌木,那些树,是这些灌木长大了的样子吗?
(距离起点1.57km 当前海拔1692m)

下山途中,观察了一下地形,有一条坡度较缓的山脊,看起来比较容易下山,这时候就想往二道关方向继续探路,至于对面的那道近乎完美的夯土城墙,且放一放再说。

(脱离长城下山,距离起点1.65km 当前海拔1714m)

   

下山的路上,有一段山脊,尖如利刃,此时风起来了,风力强劲,阵风时人站不稳。不知山脊上是否能够通行,于是选择从侧面绕行,打算直接下到山下。

由于绕行不是成熟的路径,山坡还是很陡,走得较慢,来来舒爽的风,时而吹在后背背包处湿透的上衣,有阵阵凉意;皮鞋里的鞋垫在下山途中跐溜出来了,脱下鞋调整的时候,脚踏在岩石之上,向阳的岩石被太阳烤得烫人。一种旅途,两种冷热截然不同的体验。

最终还是回到沿山脊的线路上。 

(距离起点1.99km 当前海拔1672m)

 

绕行下山的路,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下山的围栏并没有封死,应该是与一项施工有关。
(距离起点2.43km 当前海拔1579m)

沿公路往山口深处走,这就是赤木口,纵贯贺兰山的一处通道,硬生生把贺兰山从此处切开。历史上许多重要的战事在此发生。
(距离起点2.70km 当前海拔1580m)

 

回望头关处的长城。

 

前方左侧山顶上出现一座墩台,那无疑是二道关墩台了,此时并未见到墙体。不由得加快了前行的脚步。
(距离起点3.19km 当前海拔1598m)

 

到了跟前,看到右侧山脚下立有一块长城保护碑。如此算起来,二道关与头关相距显然没有6公里,甚至3公里也不够。

(二道关长城保护碑,距离起点3.58km 当前海拔1609m)

 

山下树上的红布条,应当是驴友留下的路标吧。于是沿路标向右侧低山上攀行,上方果然是一道城墙。

(二道关下驴友的路标,距离起点3.58km 当前海拔1609m)

 

初见残长城遗迹,有明显的的石砌长城痕迹。石场散乱,石块之间的粘合剂不是北京长城的糯米汁三合土,而是饱含粗硕砂粒的土壤,在岁月与风雨的摧残下,已经推动粘合作用。

越上走,城墙更加规整,残存高度部分地段在2米左右,宽度约数十厘米至2米之间,典型的单边墙形制。这个墙高,显然不足以承载人据守在城墙之上,更多地应当是起到阻挡骑兵、迟滞敌人前进速度并择机殂杀的作用。

(距离起点3.72km 当前海拔1642m)

 

附:二道关石长城的视频

糖葫芦串一样的鸟巢。在恶劣的条件下,平原地区飞鸟绝不会惠顾的光滑的金属电线杆,竟然连筑三巢,筑巢的材料,显然就是那些带刺的沙棘类植物;而平原的鸟巢,一般也会各自有一定的领地,互不打扰,不会把把家安在别人脑门上。(距离起点3.75km 当前海拔1645m)

 

回望山口及对面墩台。谷口深切,道路通达,天然的联结游牧与农耕地带的走廊。而长城座落于两侧山上,钳制要冲之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斐然。

(距离起点3.82km 当前海拔1661m)

 

保存较差的地段,墙体只剩一垄乱石。
(距离起点3.84km 当前海拔1666m)

 

城墙上出现一只播放佛音的喇叭,应当是感受播放。这下有佛保佑,放心了。

此后,只要有城墙的地方,每隔不远,就有佛音喇叭相伴。
(距离起点3.87km 当前海拔1665m)

沿墙继续前行,有些地段墙体保存状况稍好。(距离起点3.95km 当前海拔1673m)

 

两座小高点之间,墙体明显。
(距离起点4.02km 当前海拔1692m)

城墙向西北延伸一段后,再折向偏北方向,直达贺兰山主脊线之下的山崖。
(距离起点4.06km 当前海拔1697m)

距离起点4.08km 当前海拔1693m)

回望这段城墙,历经数百年,能够依旧保持傲立的姿态,已经是非常难得,算得上非常完好。

(距离起点4.11km 当前1686m)

(距离起点4.22km 当前海拔1688m)

城墙止于峭壁之下。终点处的墙体,不知是被岁月摧残,还是修长时即相当简易,象征性地只摆了几块石头。

(距离起点4.36km 当前海拔1723m)

二道关城墙,算是完整地走完,但不知道对面的墩台往西(西南),是否有墙体相连,那一侧的山体高大,难以逾越,或许没有筑墙。那一段正好高速公路跨过,即使有墙,无疑会受到破坏。

(距离起点4.36km 当前海拔1723m)

二道关下来,决定向赤木口的纵深处继续探索,以实探证实网友所说遗迹无存的三道关的真实状况。

与头关类似,也有一条下山的缓坡。在此处脱离二道关城墙,向三道关方问前进。
(距离起点4.47km 当前海拔1701m)

下山的途中同样要越过一个小山脊,之后是一个急降,岩缝较为明显,只担心岩隙草丛中是否会隐藏有蛇,一般听闻的山区的蛇,还往往是毒蛇。观察,试探,下到谷底,再就近向三道关的方向切,过一段上坡。

(距离起点4.63km 当前海拔1669m)

没有找到铁丝网的缺口,于是决定沿铁丝网平行走一段再说。

行走间,前方不远处公路西侧(西南侧)的山顶上,一座墩台赫然出现在视野之中。这不就是三道关吗?看来三道关并非遗迹无存呀!只有实堪,才能有不一样的收获。
(远眺三道关墩台,距离起点4.70km 当前海拔1665m)

而墩台的西侧或西北方向,有一段明显的城墙在向更高的贺兰山的主脊线上延伸。有点奇怪,头关、二道关长城都是向东侧(东北)修建,三道关的城墙为什么向西修建呢?

  

终于找到了铁丝网可以钻出去的地方,这个地方只有纬线,没有经线,顺利出了围栏。
(距离起点4.93km 当前海拔1644m)

山口右侧山体被修公路时铲断,留下一段不规则断崖,不易攀爬,也看不到上方有墩台或城墙遗迹。

(距离起点5.07km 当前海拔1651m)

山口左侧,偏离山口有点距离,有一座明显的墩台。为什么那座墩台偏离关口这么远,而对面这一侧的山顶没有墩台,也看不到城墙呢?

(三道关南侧墩台,距离起点5.10km 当前海拔1654m)

疑虑是一直存在的。--后来,细想高速路所通过的那段开阔的谷地,目前所能看到的墩台西侧,才是最早的真正的三关口,关口保存焉的是东北侧的墩台,西南侧的墩台在修高速时毁坏了,这才是网友所说因为修高速以致三道关墩台无存了。不是无存,只是毁坏了一侧。 

而脚下的这条连接内蒙宁夏的省道,在此路段与高速路拉开了距离,不是三关口不够宽,而是省道修在那边,会破坏更多的长城;因而脚下的山口,是后来劈山开出的新路,现在墩台往东北,本来是连续的陡峭山体,所以可以未修筑相对坚固的墙体(不排除山脊上会有简易的墙体防御工事)。

三道关距二道关也没有4公里,估计2公里不足。

与墩台相对的北侧的一座小山头上,还有一处类似小型的烽燧,颜色异于关口处的黄土的本色,也异于其所在小山包的颜色。那也是一座墩台吗?其所处的位置,在周围高大的山峰环抱之中,或是在山凹之中的一个小高地,视线并不开阔,起不到瞭望作用,在此建墩台或烽燧,似乎没有实际意义?而其颜色异于其他墩台与山体,会不会是其他年代的烽燧,比如汉长城的遗迹?一般来说,宁蒙一带的汉长城,在更靠北的地方,更深入到蒙古高原。
(距离起点5.41km 当前海拔1654m)

墩台所处的山顶,靠近公路的地方有一栋建筑,不知有无人居住,但有成群的乌鸦等飞鸟在滑翔。越过公路,向墩台所在的山顶攀爬。

墩台三面面临陡崖,墙下环绕以彩色的经幡。有强劲的风吹来,风中带着砂粒,带着尘土。黄尘滚滚,在城墙下掩埋了多少忠骨;长城沿线,游离有多少孤魂。我今带着景仰,带着敬重,带着一颗卑微而虔诚的心,独自登上这残缺的长城,在高大的烽火台下,仰视苍天,万般肃穆。塞外黄尘掩忠骨,边墙依旧访孤魂,是否有我未看见的孑孓魂影,在我身边,与我共诉?

墩台侧边狭窄而陡峭,在山风的相逼下,我在西侧未敢进一步向上走。墩台的墙体之中,同样嵌入了很多砾石。这样残缺的墩台,似乎经历了更为久远的历史,是明长城吗?不会是年代更为久远的长城?

也许就是明长城,土层中夹杂的砾石,与史书所载相符。

 

从墩台所在的半山腰上,向西俯视对面的疑似烽燧,决定一会上去看看。

 

墩台向东南延伸的山脊鞍部,也无明显的城墙痕迹。三道关东北侧没有筑墙的可能性更大了。

从山脊上向西俯视三道关长城。

 

城墙延伸到山崖下中止。但更高的远在云巅的山脊之上,却分明是一段规则的类似城墙的构筑物。那儿还是城墙吗?山脊外侧悬崖峭壁林立,根本不是游牧民族骑兵所能到达之处,有必要修改墙吗?如果是,那是明城墙,还是什么年代的?或者,就是一道现代建筑?只是,现代建筑,又何必花这么大成本代价,在渺无人烟的荒野,在山巅之上修筑如此巨大的工程?

(三道关长城向西北延伸的山梁上,分明像一道城墙。距离起点6.01km 当前海拔1671m)

下了墩台,转而登上北侧的小山包,原来山顶是与山体连成一体的巨石,遍生枯死的铁锈一般的苔藓类生物,以致在远处看起来,形似一处烽燧。

(原来不是墩台。距离起点6.05km 当前海拔1683m)

离开三关口,继续沿省道往深走了一段,没有新的发现,确认刚才这段长城及墩台为三关口无误。纠正了 三关口长城遗迹无存的说法。

于是往回返。

三道关与二道关之间的山间谷地上,靠近西侧的贺兰山主脊线下,远远地可以看到低山岭上,座落着一座方方正正的墩台,形似后期的敌楼。这应该是长城防线的一部分,三关口一线的谷地,有些地段相当开阔,需要在沿途增设一些墩台用于瞭望、报警。

 

拉近放大的墩台。

(又一座,像敌楼。距离起点7.55km 当前海拔1654m)

 

近前的更加低矮的小山包上,一座砖砌建筑残迹,吸引了我的注意。于是,穿过干涸的山谷或者河谷,前往一探究竟。

(这是什么?距离起点8.00km 当前海拔1648m)

遗迹近景。

 

从西侧绕上遗迹顶部,顶部平坦,为人工加工过的场地。看来,这应该是一座兵营,三道关之内驻兵的兵营,一旦三道关有战事,可以随时将士兵调往前方。

 

离高速路已经近了。看到高速路下有立交通道,于是决定穿过高速,沿高速西侧前行,说不定可以直达那道保存完好的笔直的夯土城墙。

(穿过高速桥下通道,距离起点8.56km 当前海拔1665m)

 

不过,走这条道并不现实,高速基本是贴近山体开山凿石修成,要么是漫无道路,要么是深谷沟壑。不得已,原路退回。

这儿的天空,一定离人更近,这儿的白云,因为水分子稀少,更显纯净。一路蓝天白云相伴,山也辽阔,天也高远,云也悠悠,心情也可以放飞,脚步也可以更快。

  

东北侧的前方,山脊上一只石虎,如同巡视领地,威武而闲逸。应该是一块凸起的天然巨石。

 

离省道有点远,回省道的路也遇到沟壑,于是仍沿高速路侧的辅路前行。前行不远,在高速路切开二道关的崖壁上,辅路被逼上峭壁,于是转入高速路的避险路上。

高速路侧的休息处,形似成吉思汗威武形象。

(距离起点8.61km 当前海拔1665m)

右侧(西南)的山顶之上,耸立在高高的崖壁之上的,分明是一座孤立的墩台,这座墩台傲视着赤木口内,雄峙在头关的上方,更显威严气势。这座墩台借助山势,又与夯土长城连成一线,互成犄角。山下的关口,即是河口。

 

头道关西侧墩台
(距离起点11.02km 当前海拔1586m)

 

有通道可以通往省道,于是赶紧翻出高速的护栏,重回正道。然后回至头关关口。风起处,携带起河谷的黄土与河沙扑面而来,形成阵阵黄风。

关口东侧墩台残迹。

(距离起点11.43km 当前海拔1572m)

东侧墩台下有小路,通往高速路下的立交通道,可以前往那段夯土长城。返回的时候,在通道口附近的城墙下见到4块石碑,其中一块注明此段长城为永宁段,从北起三关口,南至磨石口。此处有两个地名与北京长城相同,一是永宁,延庆旧置有永宁城,经过永宁的长城为南山路边垣长城;怀柔响水湖景区的长城也称磨石口长城。

越过高速路的立交通道,终于可以近距离地观察这段长城。这段夯土长城,在头关关口处设有墩台,跨过关口与向东北侧的山上延伸的城墙衔接,那一侧属于三关口长城的一部分。

(距离起点11.88km 当前海拔1576m)

也就是说,今天走过的长城,相当于是4段:三关口长城每道关口只与两侧山脉相连,彼此间并不相接;与头关相接向南迤逦而去的,是永宁段长城。--只可惜的是,未能到三道关长城上走上一走。

因此,4段长城分别是:头关长城、二道关长城、三道关长城、永宁长城。
(距离起点11.90km 当前海拔1581m)

段夯土长城的视频:

这段墙残高8米,基宽6.5米,顶宽3.5米。墙体上真的可以说是寸草不生。

 

近距离观察,这段长城也有小的转变,不同墙段有接缝,接缝之处,尤其脆弱。

 

手机电量只剩下了3%,充电宝似乎是充不进去电,也许是充电的速度赶不上两步路软件记录轨迹、标注图片耗电的速度,不得已,关了两步路APP。考虑这段夯土城墙虽然完美,却也是重复单调,观察、了解到现状即可,不一定全程走完了。况且时间也差不多,需要在末班车前回银川。于是踏上返程。

今天所走过的这4段长城,在两步路的轨迹图上如下图所示:

 

除了4段长城,还发现山谷中分布的孤立的墩台,屯兵营地,以及主山脊上一段未证实的疑似长城。

另外,此前所用长城地图显示,宁夏内蒙边界的长城为连续墙体,实际并非如此,三关口向北,长城以山为险,多数地段未筑墙,只在个别山口修有实体城墙。网络上也搜索到了更为精确的地图:

三关口长城,不虚此行!

 

2019-9-1,4日完成补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