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监督而是在培养
不是监督而是在培养
跟随周国平校长访学新加坡(31)
今天的课程又谈到谈新加坡的卓越学校管理模式。
虽然上次的一位老师已经上过了,但是不同的人来上同样的课,作为学员的我们所获也是不一样的。
(下午参加南洋理工大学的徒步)
这就是同课异构吧?同课异构,在我们国内的教学研讨会上,是经常被使用的一个模式。我不知道这里的教研活动,是否有这样的研究模式?我们一直没有机会走进新加坡的课堂,实在很遗憾得很。
言归正传,今天到底有什么收获?
这里的学校有一个全国通用的绩效管理制度,这是一套从欧洲企业管理引进,并改装过的教师管理制度。一个很显著的特点,也是非常实用的一招。
那就是在这个制度中,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直属的顶头上司,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属下。顶头上司负责考核下属,并培养下属,与下属共同成长和发展。在前面的文章,已经提到过“潜能考核”,这个潜能考核就是直属上司对下属的一个评估,而这个评估将会对下属的当下培训、未来发展以及他的工资和奖金,都会带来重大的影响。
比如说,副校长的顶头上司就是校长。首先我们要知道,在新加坡,校长是不需要对中层和老师进行考核,只负责对副校长进行考核。副校长是从中层干部提拔上来的,他的一路成长都是“潜能考核”的结果。如果校长对某一个副校长的潜能考核是,他可以担任校长一职。那么,校长就要不断培养副校长的领导能力,提供更具挑战性的事情让他做。
(下午参加南洋理工大学的徒步)
反之,这个副校长被考核的结果是,该副校长最大的潜能就是副校长。那么,这个副校长将永远不可能被提升为校长。
那要是副校长和校长关系不好,不就永远不可能当校长了吗?首先,校长与副校长是荣辱与共的,校长如果培养出的新校长越多,他被自己的顶头上司评价就越好,提拔的空间就越大。另外,这个副校长的潜能评价,是从普通老师时开始的,他能否当校长可能会有好几个上司,对他进行评估。如果校长因为什么私人原因,而不给副校长提升,那么校长是会有巨大的风险的,因为高一级的上司,可以看到比校长更多的潜能考核档案资料。
有了这样的制度保证,校长就会不遗余力地去培养副校长,去帮助副校长成长成一名优秀的校长。
同理,不管在哪一个层次,每一个上司都会很努力地去培养他的下属。当然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作为上司要学会看人,提拔真正有能力的人。只有这样,自己才可能提升得越快。
每一个学校每隔几年,就必须要参加卓越学校项目的考核和评估。每一次评估,校群督学会组织相关专家,进入学校为期三天的考核评估。考核项目之细致,考核对象范围之广,可真不是花几个晚上的时间,东拼西凑出来的档案可以应付得了的。
每一次的考核评估,一定是对这所学校几年来的一次全方位体检。如果平时不做功夫,那在考核中是表现是不会优秀的。
从卓越学校管理模式的表格中,我们清楚地看到其中第一项就是人事管理的考核,考核组考核这项指标时,就是看这个学校培养出了多少个领导,培养出了多少个高级老师和特级老师。
(下午参加南洋理工大学的徒步)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这套管理制度的精髓,就是通过绩效考核,培养人才而不是监管。
我不知道这套制度,在一个极其讲人情味的中国,是否可以行得通?在感概这套制度的优越性之时,作为学习者应该思考,它是否可以有为我所用之处,或者是否可以为我们照照镜子。
我们好多年前就提出了绩效考核,提倡的理念是通过多劳多得来调动老师的积极性。但是这个绩效考核出台后,许多校长都有一个感觉,那就是并每一真正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是让更多的老师都不愿意做事情了。
仔细一想,我们的考核是不是更注重监督,而缺乏培养人才的意识?
我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