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与“心脏病”相关性小议
“胸痹”是中医经典中的医学名称,它不是一类疾病,而是一种疾病。
其病因多种,病位确定,表现规律,有其独特的传变规律,与现代医学所谓的心脏病在病因、病机、病位、治疗及预后等方面有很大区别。
然而,现行的中医学疾病诊断标准把胸痹等同于冠心病,在中医临床上造成了很多的误诊和误治,本文从以下三方面简述二者的区别以正视听。
病位表现
胸痹,病位在胸廓,胸部的经脉,包含了胸廓的肌肉、神经、血管、韧带、肌腱、筋膜等。
病机是以经脉不利为主。
在临床表现上是以全胸甚至及背的闷痛不舒为主要特征。
胸痹除了胸部有闷痛以外,多伴有咳、逆、烦等症状,另有喜捶打,以缓胸中经脉之急,体力多正常,不影响运动。
心脏病,现代医学中此概念包括多种疾病,常被提及的有“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肺心病”等原发或继发性心脏病。
这类的疾病已属脏病范围,病位在脏而并非经络。
临床以胸背的闷、痛为主要表现。病位在心脏。若临床表现以胸痛为主,亦应为心痛之“真心痛”。具体表现为:胸闷、胸骨后压榨性疼痛,有濒死感、不可触碰、活动后加重等。
在《中藏经》中出现了有关“心病”的专论,论述了本经与别络临床表现差异,认为心病与胸痹并不等同,
病因病机
古时“胸痹”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三种:
一为上焦咳喘,胸背经脉拘急;
二为中焦之病上犯,二焦并病;
三为情志郁结,出现的上焦约,也是篇中论述的胸痞,但是属于胸痹重症,单独论述。
其病机的重点在胸部经络的气机不畅。
现代胸痹多由颈椎病、胸椎病和胸廓相关组成部位的异常导致。
“心脏病”病因多种多样,病机复杂。
但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讲,主要是多种原因引起了脏结而出现的一类病证。
心肌炎是由于外邪入脏伤心而致脏结,其病因与不同的外邪相关联。冠心病为慢性内伤杂病,心脉痹阻是其重点病机;心肌病是心气大衰;肺心病为支饮重证等等。
无论何者,其病位主要在脏、在心,它们都有着特殊的传变规律和特点,病机重点或为瘀阻、或为虚损。
治疗与预后
胸痹主要是经络的病变,治疗以通经活络,宽胸散结为主,病情相对较轻、易治、且预后良好;
而心脏病的病情多数比较严重、不易治愈或不可治愈、预后不良。
在治疗上,前者重在经络,后者以治脏为主。
综上可见,胸痹与心脏病虽有相似的症状表现,但是其内在的规律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中医古籍中,随处可见二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今人混淆古代疾病的概念,将胸痹的概念泛化,在临床上误诊出很多的冠心病。
经病以脏病治疗,脏病以经病治疗,尤其是那些胸背痛的一般疾病与冠心病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治疗过程中,以胸痹的治疗理论和方药指导冠心病的治疗,错误的把胸部症状的改善当做心脏病症状的改善。
这些不明确的治疗,会导致治疗时间无端延长,甚至贻误病情。
首先即是诊断不明确,其次错误的诊断用上了错误的方剂,最后却起到一定的疗效!
中医学中“以病为纲,辨证论治”的前提是明确诊断,如此含糊的诊疗模式亟待改变,否则会阻碍中医临床在这一方面的进步。
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303医话